朱 平,吳新華*,周 潔,馬立明,嚴 妍,時 雯
(淮安市腫瘤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 淮安 223200)
亞急性甲狀腺炎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甲狀腺癥狀,主要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炎癥性疾病[1]。其發(fā)病較急,病程也較長,復發(fā)率極高[1]。
本文的40例患者數(shù)據(jù)均是選取于在本院進行亞急性甲狀腺炎治療的患者,所選時間區(qū)間為2018年10月到2020年4月,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20)與研究組(n=20)。
對照組年齡在25-62歲,平均年齡在(33.65±5.74)歲;研究組年齡在24-63歲,平均年齡在(34.17±4.28)歲。對比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數(shù)據(jù),組間具有可比性,P值>0.05。
對照組給予強的松口服,每天服用10-40毫克,用藥1-2周以后劑量逐漸減少至5-10毫克,療程6-8周[2];
研究組給予地塞米松(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492)注射,通過B超進行直視或引導,觸及到甲狀腺的最寬位置,在氣管旁側的斜行或垂直位置進行地塞米松注射,每周進行2次,雙側注射,每次每側給予5毫克的用量,療程為5-10次[3];
統(tǒng)計并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效果,若甲狀腺消腫、疼痛或壓痛消散、退熱等用時越短,則說明改善的效果越顯著。
測評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若患者的甲狀腺腫痛、發(fā)熱癥狀消失,甲狀腺功能大部分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則為效果顯著;若患者的甲狀腺腫痛、發(fā)熱癥狀有所改善,甲狀腺功能稍有改善,則為效果一般;若患者的甲狀腺腫痛、發(fā)熱均無改變,甚至出現(xiàn)惡化現(xiàn)象,則為沒效果;計算公式:總有效率=(效果顯著+效果一般)/總例數(shù)×100%,若總有效率的分值越大,則說明治療效果越顯著。
將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數(shù)據(jù)應用于SPSS22.0進行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形式,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治療后2組患者癥狀改善效果,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執(zhí)行卡方檢驗,組間對比若P<0.05,即可證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表1可知,對照組的甲狀腺消腫時長、疼痛或壓痛消散時長、退熱時長均長于研究組,P值<0.05,組間具有顯著差異性。
表1 治療后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均數(shù)±標準差)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如表2所示。
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又被成為甲狀腺炎或肉芽腫性甲狀腺炎,在臨床甲狀腺疾病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由于該疾病的病程與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病程短)、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病程長)均不同,基本介于二者之間,因此被稱為亞急性甲狀腺炎[4]。多發(fā)于40至50歲的女性中,男女間的發(fā)病概率為1:3至1:6之間,該疾病主要是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因受病毒侵襲、感染,甲狀腺發(fā)生一系列的變態(tài)性反應而引發(fā)的[5]。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甲狀腺腫大、疼痛、有壓痛感,在吞咽時容易加劇疼痛感,并伴有發(fā)熱現(xiàn)象[6]。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對于該疾病的治療,臨床中一般多采用口服式的糖皮質類激素,同時進行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物治療。常見的治療藥物有強的松口服、地塞米松注射等[7]。其中,強的松雖然也有改善甲狀腺炎的功效,但其治療過程較長,且需服用的藥量較大,副作用隱患多;而地塞米松可以局部抑制甲狀腺的免疫反應,縮小甲狀腺腫大,促使甲狀腺濾泡組織結構與功能快速恢復;此外,地塞米松可阻止甲狀腺激素的釋放,使血液中的甲狀腺激素降低,從而促進高代謝癥候群的改善。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療能更快、更安全、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8-10]。
據(jù)本次實驗研究可知,給予了地塞米松局部注射的研究組,治療后其癥狀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服用了強的松的對照組,P值<0.05,組間具有顯著差異性;且研究組患者的療效比對照組更為理想、有效,組間具有差異性(P<0.05)。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療,可以有效加快患者亞急性甲狀腺癥狀的消散,快速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亞急性甲狀腺炎治療中應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療,能有效改善并消除患者的癥狀,促進治療的有效性,加快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