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緒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原則
教案是教學模式的文本形式,是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用于支持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學校評估教學的標準之一是提供教學計劃。同樣重要的是,教案也是教師進行良好教育的前提條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更好地促進教師上好課。教學計劃還可以引導教師更多地進行教學思考,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成長和專業(yè)發(fā)展。開展教學計劃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合格課程的標準,樹立教師正確的教學計劃觀;以及從實踐意義上講,可以指導教師制定更好的教學計劃,并為提高教育質量做出貢獻。
一、主體性原則
現(xiàn)代教育技能的結構特點和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自主性原則。
一方面,教學起點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原則。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人的學習能力大致由三個同質的回路組成:最外在的層次是知識,中間的層次是聽讀寫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的層次是動機、興趣,學習習慣和方法。因此,成功的教育往往得益于利用學生的深層潛力。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應注重挖掘學生能力結構的核心潛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有助于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語文是一門富有人文的學科,由于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引起了我們對學生的關注。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了解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差異,實事求是地把握學生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應成為教育設計的出發(fā)點,重點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設計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主體性原則一般表現(xiàn)為:(1)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課程的制定、策略的制定和規(guī)范過程的評價;(2)學生在心理上有動機監(jiān)控并相應調整他們的認知活動。(3)語文學習過程既是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也是學生主觀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文能力的產生和學生的個體構成過程創(chuàng)造了一種情感體驗。
二、實踐性原則
語文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實用性。語文是非常注重實踐的課程,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實踐的豐富知識,是學習語文的最重要基礎,應該說,語文科學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力建設。學生語文閱讀的本質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只能通過分享經驗和重新組織經驗來獲得,從而建立對主題的積極理解。因此,有必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和他人互動對話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和經驗,掌握語文的使用規(guī)則,提高他們的整體語文知識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實踐原則的貫徹應包括以下幾點:(1)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融入,全面努力促進旨在“更多地閱讀、寫作和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體驗世界中。(2)充分發(fā)揮以語文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語境優(yōu)勢,運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造以語文為基礎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的體驗氛圍,讓學生在體驗中實踐。(3)捕捉語文實踐活動的合作性質,設計合作情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技能。
三、語文專業(yè)化教學與綜合性課程教學相統(tǒng)一的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專業(yè)化程度很高,它的性質與屬于課程體系基礎教育的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描述、著名的單詞聽寫、背誦演示、文本創(chuàng)作、循環(huán)修辭、復習作文和其他常規(guī)學習活動,以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這些特點是漢語科目所獨有的,但其他科目除了英語之外都沒有的。中國小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語文課程的這一專業(yè)化,根據(jù)當前語文小學課程的需要,能夠考慮和規(guī)范日常教學的設計,并充分利用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專業(yè)和比較優(yōu)勢課程的基本特點。
同時,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語文使用和寫作課程,涵蓋哲學、藝術和人文、歷史、人文、哲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并構成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獲得了小學課程的高度地位。為了在綜合學校課程中發(fā)展必要的基礎設施,它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特別是在設計教學時,必須高度重視整體性的研究,在教學中要準確地與一般規(guī)律課程相結合,在語文專業(yè)教學中,無論是在課文內容上,還是在教學目標上,組織形式、能力等,反映了小學語文課程的專業(yè)化,此外還可以整合相關的智力內容,反映了語文作為一門綜合課程的重要語境。
四、結語
總的來說,教學設計反映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課程的愿景和未來計劃,這對教學的延續(xù)、設計和有效性有著重大貢獻,教師應遵循語文學習課程,深入了解語文教學和小學教育的實踐方面,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實現(xiàn)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華英.小學語文教案設計的基本原則[J].考試周刊,2015(15):40-41.
[2]龔曉春.論小學語文教案設計[J].南北橋,2015(6):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