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友
(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某工程樁基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C40,樁端持力層為中風化砂巖,樁端進入持力層≥1m,采用后注漿工藝,樁長6m~18m,總樁數(shù)803根,設計要求實際孔深以持力層巖樣為主要依據(jù),終孔條件以設計樁長為主,以樁端支承土(巖)質要求為輔,可見該樁基為大直徑嵌巖樁,以端承樁為主,各樁的有關參數(shù)見表1,典型地質剖面如圖1所示。
表1 各樁的有關參數(shù)匯總表
根據(jù)鉆孔揭露,將各巖土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雜填土:雜色,灰褐色,松散-稍密狀,稍濕,層厚為4.30 m~5.90 m。
圖1 工程典型地質剖面圖
(2)素填土:土黃色、灰褐色,松散狀,稍濕,主該層厚度為0.50 m~3.40 m。
(3)粉質粘土:灰黃色,可塑狀,稍濕,該層厚度為0.60 m~4.50 m。
(4)全風化砂巖:灰黃色、灰白色,含較多石英粗顆粒和云母,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該層厚度為0.50m~10.70 m。
(6)碎塊狀強風化砂巖:灰黃色、灰白色,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該層厚度為0.40m~10.90m。
(7)中風化砂巖:紫紅色,層狀結構,柱狀構造,巖體基本質量指標為Ⅴ級,巖石質量指標RQD=40-60。該層厚度1.50m~16.25m,但均未揭穿。
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和設計計算參數(shù)見表2。
表2 主要巖土層地基基礎設計計算參數(shù)表
利用高壓、高速水射流切割土體,通入孔中的壓縮氣體把部分切下的土粒排出地面,以清除并排出加固段中的粘粒和粉粒甚至中細砂等,土粒排出后所留下的空隙由后來通過注漿的水泥漿液補充。
高壓水泥漿能很好地充填沖開的沉渣部位和土粒的空隙,析水固結,還可滲透砂層、土層的一定厚度而形成固結體。
高壓水泥漿噴射流在破碎部位邊緣產(chǎn)生一定的壓密作用,使灌注樁體邊緣部分的抗壓強度高于中心部分。
施工機具設備簡單,方便施工;噪聲小、無污染。
研究表明,在礫石直徑過大、含量過多及有地下水徑流的地層和無填充物的巖溶地段,往往難以達到較好的處理效果,而不宜采用高壓噴射注漿法處理樁基缺陷[1]。
該工程基樁施工完畢后,進行低應變法檢測時,發(fā)現(xiàn)部分樁的樁端時域反射信號為單一反射波,且與錘擊脈沖信號同向,與良好嵌巖樁的反射信號不符,占比達34.8%(首批樁總數(shù)141根),考慮到該樁為短樁以端承樁為主,且單樁承載力較大,因而選取1根樁采用鉆芯法,對同向反射明顯的樁進行樁端性狀核驗。檢驗結果,樁端沉渣厚度30 cm,持力層為中風化砂巖,不滿足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如圖2所示。
圖2 67#樁低應變曲線及鉆芯法核結果
隨后進行全面普查,普查結果表明,樁端為同向明顯反射信號樁占比30%。為準確判定樁端性狀進而保證工程質量,擴大了核驗數(shù)量,共選取40根樁端反射同向明顯樁進行樁端性狀核驗,有以下3種情況:一是樁端沉渣過厚;二是樁端混凝土出現(xiàn)嚴重離析;三是樁端入土深度未達到設計持力層。
所選取的樁端同向明顯的樁核驗結果中,樁端均存在不同程度缺陷(表3):62.5%樁存在沉渣過厚,12.5%樁存在樁端混凝土嚴重離析,25.0%樁存在未達持力層,且這些不同程度缺陷并不是單一呈現(xiàn),有部分樁存在的缺陷是3種情況組合出現(xiàn)。根據(jù)樁基檢測結果、地質報告和現(xiàn)場施工情況分析,主要是由于施工過程持力層的判定、清渣控制、混凝土澆灌質量控制和后注漿效果控制上存在一定問題造成。樁端的主要缺陷為沉渣過厚,厚度分布范圍70 mm~2380 mm,平均厚度400 mm,其分布圖如圖3所示,這對于樁的承載力影響顯而易見。
表3 40根樁的核驗結果
圖3 同向明顯樁中沉渣厚度分布圖(單位:mm)
為進一步驗證低應變法判定樁端嵌巖性狀的有效性,以對比另選取的10根判定嵌巖良好樁(樁端反向明顯)進行樁端性狀核驗。核驗結果為樁端沉渣厚度均≤50mm,樁端持力層均為中風化砂巖與良好嵌巖樁的判定相符,典型曲線及鉆芯法結果如圖4所示。
通過對比,可見該項目樁基采用低應變法進行樁身質量、沉渣及樁端嵌巖性狀地判定行之有效。
由于現(xiàn)場單樁承載力較大,且場地較泥濘、工期短,各工種交叉作業(yè)和場地受限,無法采用全面補樁的處理方法;現(xiàn)場樁端情況較復雜。因此,從技術、經(jīng)濟角度綜合分析,決定采用樁端高壓注漿為主、原位補樁為輔的處理方法,分步分階段處理,消除樁端缺陷、沉渣對承載力影響,并增強基巖的整體性,以提高樁抗壓承載力[2-3]。
圖4 良好嵌巖樁典型的低應變曲線及鉆芯法結果
5.2.1鉆孔、洗孔
根據(jù)該工程所存在的樁端缺陷布置注漿加固孔,注漿孔利用已有的鉆芯孔,不足設計要求時再增加鉆孔,所成孔的孔徑不應小于110 mm。對樁底沉渣過厚及樁底離析樁的孔深,應進入中風化砂巖不少于1000 mm,對樁端未達中風化持力層樁的孔深,應進入中風化砂巖不少于2000 mm。采用二重管高壓注漿設備進行洗孔,對樁端缺陷段進行重復高壓水、高壓空氣旋噴洗孔,清除并排出加固段的粘粒和粉粒,甚至中細砂,以提高注漿補強的加固效果,洗孔深度同鉆孔深度,同一取芯孔中的洗孔次數(shù)不少于2次。洗孔參數(shù)水壓不低于30 MPa,氣壓不低于0.7 MPa,流量為5~100 L/min,提升速度為5cm/min;必要時,還應定點高壓沖洗;同一根樁的注漿孔,均應進行洗孔,洗孔間隔時間不少于12h,洗孔結束標準為孔口返回清水為止(允許含有砂粒)。
5.2.2注漿
在每個鉆芯孔中埋設2根DN15注漿花管,最深的注漿花管采用底部開孔注漿,其他采用側向開孔,封孔采用預埋短注漿管注漿及返漿管工藝[4]。待孔口封閉體達到設計強度后開始注漿加固,當注漿壓力提高到2.5MPa,吸漿量下降并穩(wěn)壓3 min后即終止注漿,并采用間歇重復注漿,時間間隔為20 min,對樁底沉渣不滿足要求的基樁壓水灰比0.3的漿料,對樁底離析和樁端未達中風化持力層的基樁壓的灰比0.6,漿水的泵壓0.5~2.5 MPa,流量50 L/min,達到注漿設計壓力(即2.5MPa)結束,如圖5所示。
圖5 樁端注漿圖
5.2.3注漿效果驗證
注漿處理后,樁采用靜載法、高應變法、低應變法、鉆芯法進行效果驗證,原位補樁采用高應變法進行效果驗證。經(jīng)驗證,處理后的樁端性狀得到明顯的大幅改善,說明處理效果明顯[5],處理后樁的驗證結果參見表6,處理前后的對比參見圖6~圖9。
表6 樁端存在問題樁處理后驗證結果
(a)處理前 (b)處理后
(a)處理前 (b)處理后
(a)處理前 (b)處理后
(a)處理前鉆芯
(b)處理前高應變 (c)處理后高應變
該工程施工完成后,由參建各方對所有工程樁抽取代表性的10根抗壓樁、3根抗撥樁進行靜載試驗,檢測結果均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對803根樁全部進行動測試驗,其一類樁達到94.8%,二類樁為5.2%,無三、四類樁。該結果表明,采用二重管高壓旋噴洗孔、注漿技術處理砼灌注樁缺陷,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樁基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