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華
(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 江蘇 海門 2261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征是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其中以2 型糖尿病常見[1]。在糖尿病的發(fā)病群體中,老年是主要的群體,而老年群體由于自我護理能力差、認知陳舊及合并疾病等,這使得糖尿病治療難度更高,所以在老年糖尿病治療期間還需要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常規(guī)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護理人員常將護理重點關注在病情改善上,往往缺乏良好的護患溝通,這常使得患者不積極配合治療,如此造成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并增加護患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近年來,本院在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老年糖尿病的患者中,應用護患溝通的干預模式,取得滿意的效果。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8.12±1.52 5.96±0.81 10.25±1.71 7.96±1.06 7.02±1.26 5.22±0.76對照組 50 8.07±1.51 7.24±1.03 10.14±1.72 9.12±1.42 7.01±1.24 6.34±0.89 t-0.233 11.174 0.455 7.738 0.056 10.421 P-0.816 0.000 0.650 0.000 0.955 0.000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老年2 型糖尿病診療措施專家共識(2018 年版)》[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并且無認知障礙;(3)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選病例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2)年齡小于60 歲的患者;(3)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者;(4)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采取擲硬幣的方式將患者分成以下兩組:觀察組50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齡最小者為61 歲,最大者為82 歲,平均年齡(71.2±2.3)歲;病程最短者為3 年,最長者為14 年,平均病程(7.1±1.2)年。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62~84歲,平均(70.9±2.1)歲;病程3 ~15 年,平均(7.3±1.2)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予以患者常規(guī)治療,主要是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對照組在治療基礎上予以患者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護患溝通,具體如下:(1)儀容、舉止。護理人員應保持良好的儀容,衣服整體得當,形態(tài)舉止自然,以給患者及家屬良好的第一影響。在護患溝通的時候護理人員也應以真誠微笑面對患者,在同糖尿病溝通過程,真誠的微笑的很多時候的作用勝過華麗語言,且可以消除交往過程護理人員與患者間的陌生感,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對自己的尊重,這樣可以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產(chǎn)生充分的信任,在建立信任后患者做到嚴格遵醫(yī)用藥,這樣可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自身血糖水平;(2)合理應用語言。在護患溝通過程,考慮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個體存在很大的差異,對疾病認知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進行護患交流溝通的時候需要有針對性,依據(jù)文化程度、性別、年齡差異選擇不同表達方式,促使患者更好的理解護理人員需表達的意思,保證溝通效果。護理人員溝通時用簡化自己的語言,切忌其中體現(xiàn)焦躁不安的情緒,讓患者更愿意接受。如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鼓勵患者表述自己平常的情況,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對錯誤的用藥方式進行糾正,使得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3)合理使用肢體語言。在進行護患溝通的時候護理人員應善于利用肢體語言,如在與在溝通的時候平視患者,若同患者存在身高差,可將站立溝通改成坐下溝通,讓護患間地位平等。患者在傾述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時若出現(xiàn)悲傷情緒,護理人員可用手輕拍患者肩膀及遞紙巾。對患者表現(xiàn)良好的情況可通過鼓掌、豎大拇指的方式予以患者鼓勵,增強患者自信心。
兩組均護理干預3 個月。
(1)在護理前后均對兩組血糖水平進行檢查,具體使用血糖儀測定,取日平均值為具體數(shù)值,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2)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調(diào)查,包含用藥依從、飲食依從、運動依從、生活依從,設置問卷,以“依從”、“不依從”為選項,統(tǒng)計回復“依從”的例數(shù)及占比。
使用SPSS20.0 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血糖指標變化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在各方面的依從率上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問卷調(diào)查結果比較[n(%)]
糖尿病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是因機體胰島素分泌不足,糖代謝障礙導致血糖持續(xù)處在較高水平[3]。該病在老年群體中有很高的發(fā)病率,且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這使得患者常常伴電解質、脂肪與蛋白質等代謝紊亂,讓患者容易合并多種并發(fā)癥。同時老年患者缺乏對新理念的認識及良好保健意識,這也導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治療性較差的情況,這樣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因此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治療期間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
常規(guī)針對老年糖尿病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通常將護理重點側重于用藥合理性及用藥效果上,這樣的護理干預無法取得較滿意的干預效果[5]。針對常規(guī)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的缺陷,本次研究針對觀察組的患者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就強調(diào)有效護患溝通的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過程實施有效的護患溝通,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降低醫(yī)療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溝通是人與人進行信息交流、傳遞的重要手段,借助良好的溝通可以讓觀點及情感進行交換,使得彼此間相互信任。老年糖尿病的護理過程,護理人員同患者或其家屬進行交流溝通,便于掌握患者的身心狀況,及時的引導患者宣泄自身的負性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6]。本次研究結果中,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護患溝通,結果顯示在護理后較護理前的血糖指標降低幅度上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顯著;在患者用藥、飲食、運動及生活各方面的依從率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有效護患溝通技巧,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率,使患者可更好的控制自身血糖,穩(wěn)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