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孕育期,科技創(chuàng)新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愈加凸顯,經濟轉型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時代教育課題。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坪洲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從課程的頂層設計出發(fā)進行研究,探索STEM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階段的實施,將STEM教育與項目學習進行融合探索,以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校課程深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STEM項目式學習”;STEM項目式教育實踐;真實學習;未來的新型人才
課題項目:本文系深圳市重點資助課題“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STEM案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zdzz20034);廣東省課題“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小學STEM案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2021YQJK59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3-0007-03
作者簡介:袁丹(1982.10—),女,廣東深圳人,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坪洲小學,英語高級教師,碩士,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坪洲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小學英語繪本教學、STEM項目式學習。
引 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環(huán)境、學習過程、教學方式、教育評價等都在發(fā)生著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chuàng)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碑斀袷澜缯幵谛乱惠喛萍几锩彤a業(yè)變革的孕育期,科技創(chuàng)新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愈加凸顯,經濟轉型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時代教育課題。2017年,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STEM教育和跨學科學習方式;201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STEM及STEM+教育出現在我國學科課程標準中,而項目式學習成為STEM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頂層設計 確立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2020年2月,在劉軍校長的引領下,我校本著“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的原則,從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學校發(fā)展及未來發(fā)展的辦學宗旨出發(fā),從頂層設計對課程體系作了進一步優(yōu)化,在原有的國家課程、精品課程、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基礎上,探索STEM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以期助力學生真實學習的發(fā)生。
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是分科教學,分科教學的方式有利于知識體系的條理化、順序化和邏輯化,便于學生掌握和吸收。但學科教學側重于文化知識的講解,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學生在解決問題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高度分化的課程體系導致學科之間彼此孤立分離,內容與形式單一,缺乏協(xié)調與橫向聯(lián)系,這不利于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缺乏動手探究的機會,學生無法對知識進行整體的理解和把握,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真實世界進行聯(lián)系,無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目前大部分學生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個問題也導致社會上涌現“知識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那么,學科之間如何有機融合,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呢?
基于教學現狀,我校提出開展STEM項目式學習,選擇的項目主題與學科課程正相關。STEM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是課程的主導者,而是項目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也要改變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的學習者,而是主動參與的研究者、策劃者和體驗者。STEM項目式學習彌補了分科教學的不足,我校將STEM教育與項目學習進行融合探索,以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校課程深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二、學習培訓 助力教師隊伍的建設
項目式學習在當今教育領域非?;馃幔傅氖墙處熍c學生共同參與,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基礎的探究活動。在整個項目中,學生能運用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學生、教師和學習資源組成了一個共同體,以幫助學生主動獲得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培養(yǎng)師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與支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建構與自身素質的提高。
基于項目式學習方式,我校組織項目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和專業(yè)書籍,更好地了解STEM教育與項目式學習方式的內涵,通過“一周一分享”“一周一解疑”等方式來夯實教師隊伍的理論基礎。同時,我校還通過組織教師參加線上專家論壇、項目展示學習、聘請專家到校進行專項指導、項目組核心成員走出去等方式來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實踐、分享、反思等活動加快我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為我校能夠順利開展項目式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我校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STEM項目案例開發(fā)與研究”獲批深圳市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小學STEM項目案例開發(fā)與研究”獲批廣東省立項課題,同時我校還是全國重點課題“基于協(xié)同學習的小學主題式跨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的研究共同體成員校。我校借助課題的研究,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推動項目的開展與實施。
三、以點帶面 實踐探索并開發(fā)項目式學習的STEM課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痹诳倳浀囊I下,我?;趪医逃结?、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和課程標準,設計了第一個STEM項目式學習主題——“種植大挑戰(zhàn)”,該項目不僅關注了多學科素養(yǎng)目標,還與勞動教育進行了結合。
該項目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巨大貢獻為契機,引發(fā)學生對農業(yè)的熱愛和對農業(y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由此引出該項目的主題——“種植大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整個項目中,學生開展了“家門口的植物探索”“植物的奇妙生命之旅”“拍賣土地”“土地規(guī)劃”“植物的日常養(yǎng)護”“如何科學澆水,自制澆灌器”“如何科學堆肥,制作環(huán)保酵素肥料”“如何科學除蟲,制作除蟲裝置”“成本的計算”“銷售大挑戰(zhàn)”“分享與反思”等子項目。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用到了科學、數學、工程學、語文、美術、信息、廣告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還全身心地投入整個項目活動,互相合作,共同查閱資料,學會了擔當,更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其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身體素質也得到了鍛煉。他們在勞動中流下了汗水,在勞動中獲得了知識,在勞動中獲得了快樂,在勞動中體驗了農民的辛苦,學會了珍惜現在的生活。目前“種植大挑戰(zhàn)”已經歷了1.0和2.0版,3.0版本還在進一步優(yōu)化,該項目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更加有意義,助力學生真實學習的發(fā)生。
基于第一個項目的開展與嘗試,我??偨Y經驗,優(yōu)化項目,不斷調整,反思迭代,積極組織學校各年級組開展不同主題的項目式學習,盡量結合各年級的學科知識和學生的學情來選擇主題。教師前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充分研讀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在項目組成員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中,確定各年級開展的項目主題:二年級STEM項目式學習之環(huán)保探究系列——“垃圾王國的煩惱”;三年級STEM項目式學習之非遺探究系列——“探研風箏 放飛夢想”;四年級STEM項目式學習之科學探究系列——“玩轉弦樂器”; 五年級STEM項目式學習之勞動探究系列——“種植大挑戰(zhàn)”;六年級STEM項目式學習之工程探究系列——“搭建塔臺”。
在確定STEM項目式學習主題后,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項目組的學習。目前,五個項目已經步入了3.0版本迭代期,項目組教師不斷對項目進行優(yōu)化、更新,旨在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從學生參與項目的熱情和學生的反饋評價來看,學生對STEM項目課程的學習有濃厚的興趣,他們都說這樣的課是他們喜歡的課,這樣的課是有意思的課,這樣的課是他們期待的課,這樣的課是他們愿意參與的課,這樣的課是他們向往的課……同時,項目式學習加強了各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更寬廣的平臺,讓學校的教育更有利于學生、教師的發(fā)展,有利于學校未來的發(fā)展。以下為各年級項目式學習活動剪影。
四、深入探索 讓STEM項目式課程扎根學校課程體系
我校項目組成員共同努力,調整思路,不斷碰撞,探索了適合我校的STEM課程體系,明確了實踐的方向。項目組根據學校的區(qū)域位置,結合國家課程,開發(fā)了一系列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小學STEM課程。我校擬建造一所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博物館,從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民間工藝等方面開展項目,此項目已獲批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課題立項。
STEM項目式學習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項目式學習涵蓋核心知識的提煉、本質問題和驅動型問題的設計等不同的維度,這和教師日常的備課、教學模式完全不一樣,教學組織樣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須進行以問題解決為邏輯的設計。項目式學習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教師要從教學的指導者轉為學習的設計者和支持者,并要放棄一定的課堂控制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動手實踐。項目式學習即教師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其是跨學科的學習,更開放,也更綜合。因此,以項目式學習帶動學校素養(yǎng)導向課程與教學的深度變革,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也會一直堅守。
結 語
從三輪項目式學習學生的狀態(tài)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來看,其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師的主動性。我們感受到,STEM項目式學習可以引領我校朝著更好的未來發(fā)展,通過主題引領,營造沉浸式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并通過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自主能力,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2]王素,李正福.STEM教育應該這樣做[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3]周玉芝.STEM教育視野下的課程開發(fā)與學科教學改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李艷燕,黃志南.STEM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8.
[5]陳尚寶.基于3SE模型的中小學STEM教育探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6]雷麗珠,張賢金.多元融合推進小學項目式學習實施[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9):98-100.
[7]楊其勇.小學STEM項目式學習的教師指導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