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從整體上提升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實效,促進學生的知識吸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小學科學教師要善于設計生活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化教學材料,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yè),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組織生活化科學實驗,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4-0022-03
作者簡介:蔡金萍(1987.10—),女,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小學科學課本中的很多知識具有濃厚的生活化色彩,學生學到的大部分內容源于一些生活常識[1]。 教師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為知識解讀提供良好依托,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知識?;诖耍處熆梢栽谡n堂上引入各種學生熟悉的生活范例輔助知識解讀,并設計各類生活化實踐探究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解答,這樣的學習過程更為輕松,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2]。
一、設計生活化教學內容
生活化教學有很多具體的體現(xiàn)形式,首先,教師可以設計更多生活化教學內容,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作為知識學習的參照[3]。這樣可以快速拉近學生和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可以廣泛收集各種生活化素材,從教學主題出發(fā),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課堂上,教師可以從這些素材或范例出發(fā),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學習印象,讓學生基于這些內容逐漸理解知識要點,提升知識教學的整體效率[4]。
小學科學課本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但是在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只將課本知識作為科學理論進行講解,很少在知識教學中融入生活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導致學生不能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最終對科學課產生負面情緒[5]。要想有效改變這種狀況,教師要重建對課程教學的基本認識,轉變教學思維,增強課程教學的生活化色彩。
比如,在教學“四季的天氣”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xiàn)各種天氣的圖片,如春日暖陽、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感覺十分熟悉,立刻產生了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進一步結合這些生活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天氣現(xiàn)象?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漲,從而快速理解所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從整體上提升課程實效,為學生營造開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更快地理解和吸收科學知識。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情境為依托進行知識解讀,這對掃清學生的認知障礙,優(yōu)化知識教學具有積極作用。在講到一些需要學生探究的知識內容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知識內容出發(fā),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場景和素材引入課堂,以生活化背景為依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而為學生參與問題討論提供更大的空間[6]。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觀察和生活經驗就問題展開探析,從而逐漸理解相關知識,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科學教師應讓學生參與知識發(fā)現(xiàn)、探究活動??茖W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進行有意識的引導,調動學生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或生活常識思考教學情境中的現(xiàn)象,讓科學課堂變得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7]。
比如,在教學“動起來與停下來”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在一個光滑的平面上推一輛小車,如何讓小車快速動起來?當小車運動起來后,如何讓其停下來?”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少學生意識到讓小車快速運動需要用力推一下,讓運動的小車停下來需要用力拉住它。這都是力的作用效果,教師可以通過這個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力的效用。在這樣直觀的生活化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析問題,體會其中的原理,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論知識。
三、利用生活化教學材料
探究活動教學要用到相應的活動材料或設備。教師設計探究活動時,可以引入生活中易于獲取的材料[8]。這樣的教學設計具備生活化色彩,學生了解這些材料可以如何使用,就能拓展實驗探究空間,其學習自主性也會更高。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多為學生設計生活化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生活中易于獲取的多元化材料,從而保證后續(xù)的探究活動更順利的展開[9]。這會讓知識教學的實效得到提升,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有更多學習發(fā)現(xiàn),更好地探究實驗背后的知識原理,真正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
科學探究離不開生活化教學情境,也離不開生活化探究材料。比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以簡易的方式探尋聲音產生的原理和條件,理解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張紙、一把尺子、一支鉛筆,讓學生嘗試利用這些物品發(fā)出聲音。學生不覺得這是枯燥的實驗探究,而是有趣的游戲比拼,原因就在于他們對探究材料很熟悉。學生會觀察到,不同的物品和材質發(fā)出的聲音有所差別,讓這些物體發(fā)聲通常需要一個外部作用力,如抖動紙張、敲擊尺子等,從而逐漸找到一些相關規(guī)律。在學生有了真實的活動體驗后,教師再揭示這些現(xiàn)象蘊含的知識原理,學生理解起來會有很好的參照,能夠形成更深刻的學習印象,這才是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應達到的良好效果[10]。
四、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yè)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探究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這樣的作業(yè)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11]。為了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有更多收獲,教師可以給學生指明研究方向,設計相對具體的作業(yè)任務。如果是比較復雜的任務,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鍛煉合作能力。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會對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也會得出一些相應的結論。開放性較強的課后作業(yè)能夠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12]。
比如,在教學完“聲音的奧秘”這一單元的內容后,基于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建研究小組,去公共場所分辨各種聲音,尤其是對人體有害的噪聲。在學生調查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防治噪聲。經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從噪音的產生途徑出發(fā),我們應做到言語溫和,不大聲喧嘩;考慮到噪聲的傳播途徑,我們應做到可以戴上耳塞,隔絕噪聲?!庇辛诉@種真實的調查實踐經歷后,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多種多樣的聲音,并且感受到噪聲污染的危害。這樣,學生才會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意識地避免產生噪音,在噪音環(huán)境中懂得如何避免受到噪音的影響。這樣的探究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五、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專門為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參與整個實踐過程,對理論知識形成更深刻的學習印象[13]??紤]到小學科學知識普遍具備很強的實用性,課本中的很多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各類生活實際問題。對此,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課外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科學學習的樂趣[14]。
科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一些生活現(xiàn)象。例如,人們常說的“冬不穿白,夏不穿黑”,其實是因為白色能反射所有光,吸收熱量較少;而黑色則相反。不僅如此,科學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規(guī)避一些危險行為,如電閃雷鳴時站在樹底下易被雷襲擊;飲用汽水前,上下猛烈搖晃汽水瓶,打開時汽水會迸濺。因此,教師要合理設計一些開放、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知識的實用性[15]。
比如,在教學“植物的一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后自己栽種一種小植物,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在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給予其充分的照料,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這個活動對學生而言有一定挑戰(zhàn),同時,當看到自己栽種的植物一點點長大時,學生內心會充滿成就感與喜悅。這樣的生活化實踐活動是對課堂知識教學的深化,能夠讓學生真正將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從而有更多的收獲,同時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科綜合能力。
六、組織生活化的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作為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合理地應用科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16]。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目標,根據小學生的年級階段特點,組織生活化科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感受科學知識的豐富內涵,掌握合理運用科學知識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yǎng)[17]。此外,生活化科學實驗具有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使小學生主動學習和觀察,從而發(fā)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光的行進”一課時,教師事先準備了三張小紙板、手電筒、一個水杯這三樣實驗器材,帶領學生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該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光在空氣和水中都是沿直線傳播的。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教科書上的三幅圖,讓學生觀察車燈、森林里的陽光、傍晚的彩霞所照射出來的光線,思考如何解釋這些光照的現(xiàn)象,提示學生可以從光的行進路線來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有物體把光遮住,光還能照過去嗎?”隨后,教師拿出手電筒、三張小紙板和一個水杯,設計第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出一道光線,另一個學生拿出小紙板擋住光線;第二個實驗中,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出一道光線,另一個學生用裝了水的水杯垂直擋在手電筒照出的光上。這兩個實驗都能夠證明光在空氣或水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樣的實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理解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這樣的實驗將科學知識和生活有機整合起來,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優(yōu)化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18]。
結 語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學科包含生物、物理、化學等多領域的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具有啟蒙意義。這也意味著小學科學教材內容具有煩瑣性和跨學科的特點,需要教師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保證課堂的趣味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科學學科特點,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全面認識生活化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以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閆景坡.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04):50.
[2]李志波.“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成才之路,2014(18):14-15.
[3]厲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1):170,180.
[4]馬宏佳.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教學策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陳永靖.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方法[J].新課程,2021(19):132.
[6]楊麗云.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13):157-158.
[7]王豐年.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策略[J].小學生,2021(05):76-77.
[8]代曉燕.生活化的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研究[J].新課程,2021(13):90.
[9]楊慧.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運用思考[J].小學生,2021(04):29.
[10]楊九星.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4):157-158.
[11]薛琴.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第二課堂,2021(01):52-53.
[12]李宣.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淺探[J].山東教育,2021(Z1):120.
[13]鐘宇虹.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教育觀察,2020,9(11):134,136.
[14]賈小麗.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科學知識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發(fā)展,2020(03):94.
[15]代維維.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對策[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2):120.
[16]柳紅.試論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167-168.
[17]李秀琴.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3):255-256.
[18]何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