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產后出血為產科臨床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通常是由于子宮收縮乏力、產道裂傷、胎盤異常、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導致。據(jù)報道,產婦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為5%~10%,嚴重影響產婦生命安全,同時產后出血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研究表明,宮縮乏力是引發(fā)產婦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治療該病過程中主張以預防子宮收縮乏力為主,以此降低或避免產后出血的發(fā)生[2]。目前,臨床多應用縮宮素治療,其具有強效收縮子宮的效果,但單一用藥時,藥效維持時間較短(20~30 min),且對于子宮下段作用不理想[3]。因此,縮宮素聯(lián)合其他安全、有效的宮縮劑非常有必要,但臨床對于聯(lián)合藥物尚未有統(tǒng)一定論。本研究旨在探討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在預防宮縮乏力產后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貴溪市人民醫(yī)院2018 年4 月—2020 年5月收治的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患者60 例,納入標準:(1)經(jīng)陰道分娩24 h 出血>500 ml,且宮縮頻率<10 次/min,宮腔壓力<20 kPa;(2)產后出血風險預測評估量表評分為5~7分,屬中等危險程度;(3)符合用藥治療相關指征[4]。排除標準:(1)行剖宮產手術者;(2)合并宮頸裂傷、胎盤早剝、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前置胎盤者;(3)對縮宮素、馬來酸麥角新堿藥物過敏者;(4)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5]。按照產婦入院時間不同將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患者分為對照組30 例,將2019 年4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患者分為觀察組30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5 歲,平均(29.5±3.2)歲;孕周37~40 周,平均(39.56±1.17)周;孕次1~3次,平均(1.55±0.41)次;第3 產程5~12 min,平均(8.65±2.47)min。觀察組產婦年齡23~34 歲,平均(28.1±3.4)歲;孕周38~41 周,平均(39.85±1.23)周;孕次1~4次,平均(1.85±0.33)次;第3 產程6~14 min,平均(9.11±2.23)min。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貴溪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縮宮素治療,待胎兒順利分娩后,采用血管鉗鉗夾臍帶,再給予20 U 縮宮素注射液(南京新百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5280,規(guī)格:1 ml/10 U)加以0.9%氯化鈉溶液稀釋至500 ml,靜脈滴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馬來酸麥角新堿(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0125,規(guī)格:2 ml/80 mg)治療,取0.2 mg 馬來酸麥角新堿行靜脈滴注治療,產后2 h再行1 次肌肉注射。
1.3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臨床療效,其判定標準為:顯效:產婦子宮的收縮力明顯增強,且陰道出血量減少>80%;有效:子宮收縮力僅部分增強,且陰道出血量減少60%~79%;無效:產婦子宮收縮力以及陰道出血量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比較2 組產后2、4、24 h出血量。待胎兒順利分娩且羊水基本流出后,放置產婦專用護理墊于其臀下,觀察2 h 后取出護理墊進行稱重,即每1 ml血液重量約1.05 g 進行計算;4、24 h 出血量的計算也依照上述方式。(3)比較治療前后2 組凝血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產婦空腹靜脈血液4 ml,并將血液標本置于離心機內,3 000 r/min 時速離心20 min,取上清液,并放置冷柜中,保存,待測。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BG)、血小板計數(shù)(PLT)、凝血酶原時間(PT)、D-二聚體(D-D)水平。(4)觀察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嘔吐、胸悶、頭痛、呼吸困難。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P<0.05)。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產后2、4、24 h 出血量 觀察組產后2、4、24 h 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產后2、4、24 h 出血量比較(,ml)
2.3 凝血指標 治療前2 組FBG、PLT、PT、D-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BG、PLT 水平高于對照組,PT、D-D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P<0.05)。見表4。
表4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經(jīng)陰道分娩后24 h 內出血量>500 ml,而分娩后24~48 h 被臨床稱為產后出血高風險期。產后出血是當前造成孕產婦病死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研究表明,我國產后并發(fā)產后出血發(fā)生率高于西方國家,產后出血仍然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產后出血造成產婦病死率以及子宮切除率均明顯高于西方國家[6]。宮縮乏力為引發(fā)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目前,臨床認為預防和控制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最佳手段為及時采用預防性宮縮劑,如縮宮素、麥角新堿等,在發(fā)生產后出血前進行有效干預,可以有效減低子宮對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改善血氧循環(huán)異常情況。
縮宮素為多肽類激素,通過與子宮平滑肌縮宮素受體相結合,達到影響子宮及收縮節(jié)律性,具有起效快、止血迅速、促宮縮效果理想等優(yōu)點,故臨床推薦其作為一線藥物。邰瑩等[7]對200 例產婦經(jīng)陰道順利娩出胎兒后,分別行靜脈推注100 μg 縮宮素或者10 U 催產素,監(jiān)測血細胞以及血紅蛋白水平的回顧性分析表示,使用縮宮素治療產婦產后出血的出血量相較于縮宮素的出血量更少,且后期補充的宮縮劑劑量、輸血量更低。因此,縮宮素相較于催產素,在減少產后出血方面效果較為明顯。楊艷芬等[8]分別對接受縮宮素、催產素治療的產婦,其后期維持的宮縮劑劑量明顯少于縮宮素組、催產素組,且馬來酸麥角新堿組減少出血作用優(yōu)于縮宮素組、催產素組,結果提示,馬來酸麥角新堿作用時間更長、后期所需的宮縮劑劑量更少??s宮素在機體內容易被縮宮素酶滅活,且由于其受體結合位點有限,當縮宮素藥物濃度達到飽和點后,子宮收縮無法完成。此外,縮宮素對機體子宮下段部的收縮作用不理想,因此,臨床建議其與其他宮縮劑配伍使用,可以利用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促使子宮收縮,由此達到減少產后出血作用。馬來酸麥角新堿為半合成麥角生物堿,能夠通過刺激子宮收縮肌產生相應興奮作用,有助于促使子宮肌層收縮,且對子宮下段具有較強的子宮收縮作用。
蔡怡琦等[9]單純采用縮宮素(參照組)和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觀察組)預防治療產后出血研究提示,觀察組的治療效率(96.00%)高于參照組治療效率(80.43%),表明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治療減少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較明顯。縮宮素與馬來酸麥角新堿聯(lián)合使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進一步增強子宮收縮作用,從而對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患者發(fā)揮控制出血作用。馮芳芳[10]給予單一縮宮素(參照組)和采用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研究組)治療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產婦產后2、24 h 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參照組,且研究組輸血率也低于參照組,表明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可有效減少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產后24 h 為出血高風險期,也是止血關鍵期,然而單一縮宮素藥效不理想,導致產后24 h 內的止血效果欠佳,而馬來酸麥角新堿則可在短時間內發(fā)揮療效,經(jīng)靜脈注射后在15~30 min 內即可達到藥效高峰,且藥效持久,對預防出血效果理想[11]??s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能夠有效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持續(xù)性子宮肌層收縮,并可以增強宮縮頻率、幅度等,從而減少產后出血[12]。
宮縮素與馬來酸麥角新堿,兩者藥物通過與子宮平滑肌受體結合來促使子宮成熟,這有助于加強宮縮,達到子宮節(jié)律性收縮的作用;同時,兩者還能夠與肌細胞膜上細胞相結合,降低肌細胞動作電位,促使鈣離子進入,促進肌細胞與肌球蛋白、肌動蛋白相結合,從而收縮子宮平滑?。?3]。此外,內流的鈣離子還可以增強縮宮素的敏感性,減少產后出血的出血量,加之鈣離子自身具有的促凝血因子、血小板集合功能,進而能夠激活凝血酶,發(fā)揮凝血機制達到止血效果[14]??s宮素與馬來酸麥角新堿用藥不良風險相對單純采用縮宮素的不良風險較低,兩者聯(lián)合使用對產婦凝血功能、血流動力學指標等體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較少,由此證實藥物安全性高[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產后2、4、24 h 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FBG、PLT 水平高于對照組,PT、D-D 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縮宮素聯(lián)合馬來酸麥角新堿在宮縮乏力產后出血預防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改善機體凝血機制,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