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帕瓦羅蒂是男高音界的“永動機”。他一生都在舞臺上高聲歌唱,直到去世的前一年,還在堅持演出。年邁的帕瓦羅蒂,出于對音樂和舞臺的熱愛,頑強克服了身體的虛弱,為大家?guī)硪粓鰣鼍实谋硌?。儼然是一副兢兢業(yè)業(yè)的老藝術家形象。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帕瓦羅蒂在晚年非常懂得量力而行。
首先,他從不會過量演出,每個月只演4至5場。對劇目的選擇也比較謹慎,基本是《托斯卡》《圖蘭朵》《假面舞會》這些幾乎不會失誤的劇目。而且,他從來不扮演費嗓子的角色,一旦身體不適,不管售票如何,他都會直接取消演出。但即便如此“任性”,粉絲還是趨之若鶩。
到了晚年,他更是力求“儉省”。比如,《圖蘭朵》中有個情節(jié),男主角應該先敲一下鼓,再接著唱。但他就自己改了,等到要敲鼓時,隨便比劃一下或者找個人替他敲敲。
這是不是有耍大牌的嫌疑?并沒有。事實上,帕瓦羅蒂非常在意觀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觀眾的仆人。他這么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嗓子,無非是要確保自己能一直保持完美的狀態(tài),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男高音是一個對身體條件高度依賴的職業(yè)。要想唱得久遠,必須在年輕時就保護好自己的本錢,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損耗。帕瓦羅蒂在這點上,就做得非常好。比如,當年他衣錦還鄉(xiāng),參加威爾士的蘭格倫藝術節(jié),當地觀眾翹首以盼,提前三個小時就在場館外面等候。但是,帕瓦羅蒂抵達時幾乎一句話都沒說,直接快步走進場館。當時的媒體報道說,帕瓦羅蒂是因為害怕場館周遭的塵土會傷害到喉嚨。
或許對于帕瓦羅蒂來說,從登臺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有了唱完這一生的打算,為此,他分外珍惜自己的嗓子。這就是他管理職業(yè)生涯的思路——我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最好,并爭取一直都是最好的。
另一位大師多明戈就不一樣。多明戈號稱“歌劇之王”。很多男高音上了年紀之后,都把事業(yè)重心放在演唱會上,因為純粹的唱歌要比歌劇來得輕松。但是多明戈卻一直堅持演歌劇,在舞臺上毫不保留地揮灑激情。
多明戈難道就不怕透支身體嗎?不是不怕,而是因為早有準備,他很早就為自己規(guī)劃好了下一段職業(yè)生涯。第一個舉措是回歸男中音。在2009年,已經唱了50年高音的他宣布轉型,回歸男中音。中音明顯比高音好駕馭,這番轉型,是為了延長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第二個舉措,是著手轉型做指揮。40多歲開始,多明戈就經常去一些二線的歌劇院擔任指揮,積累經驗。指揮是個可以干到老的職業(yè)。多明戈的選擇,對一個歌唱家來說再合適不過。
和帕瓦羅蒂從一而終的選擇最大的不同是,多明戈采用的是多段式規(guī)劃。他不留戀過去男高音的輝煌,擅長在周邊的資源中發(fā)現新的增量,找到新的轉行方向。這就確保他在每個年齡段,都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yè)。不過,這兩位大師的職業(yè)規(guī)劃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職業(yè)生涯的終點設置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活到老,干到老。
摘編自《羅輯思維:認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