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麗
在我國古代詞人中,蘇軾無疑是最優(yōu)秀的一位,無論是其詞作數(shù)量,還是對后世的影響,一般詞人難以超越。蘇軾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山水散文,其中蘊含的曠達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針對蘇軾山水散文中的曠達思想的表現(xiàn)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這種思想的成因。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被后世稱為“蘇東坡”,其詩詞在北宋文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學大家。蘇軾一生憂國憂民,為官清廉,希望能夠為國家、人民做貢獻,但仕途卻不盡如人意。他的一生充滿悲情,但是縱觀他的作品,卻滿是樂觀與豁達。
一、蘇軾山水散文中的曠達思想
(一)山水中的曠達
蘇軾山水散文中的曠達,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首先,是樂山樂水。王國維曾經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绷谠?、蘇軾都有被貶謫的經歷,但在貶謫期間,兩者的心境卻不同,柳宗元感到凄清空寂、心力交瘁,而蘇軾則用曠達的心態(tài)來對待。在蘇軾看來,自然山水并非思辨的對象,而是其生活的組成。在蘇軾筆下的山水中,有崇高的悲壯之美,在寫《石鐘山記》時,蘇軾正值黃州遇赦、無所羈絆,他將恐懼拋之腦后,以從容、鎮(zhèn)定的非凡氣量來對待。其次,是自省意識。清醒的自省意識是蘇軾曠達思想的另一種表現(xiàn),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蘇軾逐步認識到了新法的本質,這只是當權者鞏固專政的工具,當然,他也看到了新法的“便民”內容,這讓他看待問題變得更加通脫達觀。
(二)情感中的曠達
在蘇軾的山水散文中,情感曠達的發(fā)展經過了兩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的蘇軾樂天知命、知足常樂。他通曉人情事理、心胸開闊,對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以絲毫不放在心上。這并非消極的宿命論觀點,而是可以直面人生挫折的通達,這一時期的蘇軾能夠不受喜怒哀樂的影響,聽天命、盡人事。在蘇軾的貶謫生涯中,他竭力追求情感上的曠達,并沒有拘泥于“遇與不遇”的問題,從來不給自己的思想上枷鎖。蘇軾非常推崇陶淵明的“真”,也向往莊子那自由的精神世界。
二、蘇軾山水散文中曠達思想的最終形成
在蘇軾山水散文中,曠達思想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就是他的隱退心態(tài)。人生在世,必然會受到世間紛爭的干擾,這是無法避免的,面對這種紛爭,蘇軾選擇以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對待,這也是蘇軾曠達的最終形成。蘇軾的人生大起大落,經歷了高官厚祿,也遭遇了貶謫蠻荒,無論是什么境況,他都能夠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tài)對待,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不如坦然接受。
另外,蘇軾的超然物外是遠勝很多同期文學家的,在貶謫黃州期間,蘇軾用超然的審美情懷創(chuàng)作出名垂千古的《赤壁賦》,他借詠歷史,表達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懷古傷今,蘇軾感慨人生,蒼涼而又激烈。在坎坷的一生中,他都能夠泰然處之,在山水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他擅長寫景、議論的結合,將自己的畢生知識融會于山水散文中,發(fā)表哲理看法,為山水散文賦予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三、蘇軾山水散文中曠達思想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父母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并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心理學研究來看,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蘇軾出身于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母親程夫人出身名門、通情達理,在蘇軾年幼時期,就常常為他講述古代仁人志士的英雄故事,鼓勵小蘇軾刻苦求學,正因為如此,蘇軾才有后來極大的成就。同時,蘇軾成長在書香家庭,從小就接受文學熏陶,可以得到父母的正確指引,極大地提升了他的文學修養(yǎng),在父母的教育下,蘇軾形成了不拘小節(jié)、樂觀豁達的生活觀。
(二)人生經歷
蘇軾一生經歷了多次貶謫,每一次貶謫都面臨激烈的情緒跌宕。貶謫黃州、惠州、儋州期間,他經歷的是“喜-悲-曠”的過程。在貶謫黃州時,他很快就忘記了牢獄之災的煎熬,開始享受黃州的“筍香”“魚美”。但是,貶謫生活畢竟是艱辛的,不久,蘇軾的心中又生出了悲涼之感,產生“有恨無人省”的思想,如描寫海棠時,他描述為“名花苦幽獨”。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中,他都借助景物的表現(xiàn)來彰顯“超塵絕世”的思想。但是,這一時期的蘇軾并沒有完全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在任期間依然關心民生,熱心改變當?shù)氐牟涣剂曀?,也?chuàng)作出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在貶謫惠州期間,蘇軾又描寫了“欣然”,借助對嶺南風物的描寫來表達曠達情懷,在游山玩水中,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和自由。紹圣四年,蘇軾被貶至儋州,在《書海南風土》《在儋州書》等作品中,將曠達的思想表達到了極致??梢哉f,在精神世界里,蘇軾永遠是不折不扣的“富翁”,他能夠處處體驗到人生的快樂,他善于融入各地環(huán)境,與當?shù)鼐用翊虺梢黄?,即便在蠻荒的儋州也不例外。
(三)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釋家、道家是三種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對眾多士子都曾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人是一個“社會關系的綜合”,其思想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并不會一直簡單吸收他人的思想,除了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還會在主觀思想上進行改造。
儒、釋、道思想誕生于不同的時代,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又獨立存在,這些思想對蘇軾的影響是零散的,也就是說,蘇軾對這些思想的接受是帶有批判性的。在他貶謫期間,對儒、釋、道思想進行了深度的反思與揚棄,可以說,對待外部思想,蘇軾是非常清醒的,他從沒有簡單地照搬、模仿,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在批判性地繼承。
對儒家思想,蘇軾沒有教條主義地繼承,他吸收了儒家思想“舍生取義”“維護君國民生”“經世致用”的精神。從小時候開始,蘇軾就立下了當世之志,他大量涉獵賈誼、陸贄的作品,但是,他并不推崇儒家思想的絕對忠君,他認為,君主的存在應當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為官之道,則是要敢于死諫,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對佛家思想,蘇軾也有自己的鮮明立場,他拜讀佛經,并不是遵佛、佞佛,而是為了達成“求實”的目的。他摒棄了佛教中“貴賤壽夭”“生死禍福”的思想,強調保持坦然、開朗的情懷,追求內心的寧靜,而不是過度追求虛幻的樂土。
蘇軾還繼承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他非常推崇“無往不樂”的情懷,他揚棄了道家的“無為無欲”思想。蘇軾對于儒、釋、道思想的批判性繼承,為他的曠達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構建起自己獨有的思想體系,用獨特的理念描寫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四)先賢的影響
從外部因素來看,先賢影響也是讓蘇軾產生曠達心態(tài)的成因之一,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陶淵明了,蘇軾曾經提到:“淵明形神似我。”盡管蘇軾與陶淵明生于不同的時代,但兩者的人生具有相似之處,他們都生在動蕩的朝代,都有濟世想法,但迫于種種無奈還是告別了官場。蘇軾在繼承陶淵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散文,蘇軾將陶淵明作為自己的精神領袖,并最終超越了他,他的這種曠達思想并非真正的歸隱,而是為了激勵更多的人。
蘇軾的一生幾經禍福,榮與辱、禍與福、窮與達、得與失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他體悟到了人生百態(tài),這種特殊的經歷促使他感受人生真相,探索生活的真諦,形成了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蔑視身外的一切,因為他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那便是對于外界“無所待”的自我完成。今天的我們被各種物質所包圍,有時一不留神就掉進物質的陷阱,從此難以自拔,其實只要我們心靈安適,任何東西都別想從我們這里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