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容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從四個方面論述了“異化勞動”的表現(xiàn):一是,從生產的結果來看,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與他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二是,從生產的過程來看,勞動者與他自身的勞動活動相異化;三是,從人的類本質來看,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四是,從人際關系方面來看,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在闡述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時,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作出了相關的界定。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勞動是一種生產生活,而生產生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類生活;勞動是一種生命活動,是產生生命的生活,而生命活動的性質決定著一個種的整體特性和類特性,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人的類特性。人通過實踐證明了自己是類存在物,并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那么,馬克思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探討“人的類本質”的呢?
第一,從人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原因來探討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眾所周知,人由古猿進化而來,最初人和其他所有動物一樣,靠著本能生存。但是隨著自然的變化,以及人類生命活動的不斷加強和變化,人們需要制造工具來采集和狩獵以維持生命,這一系列的生命活動使人們身體構造發(fā)生了變化,不僅可以直立行走,而且大腦也在不斷發(fā)育,有了思想,有了意識,并進行著有意識的自由活動。因此,人能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原因還是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實踐)活動。
第二,從人和動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區(qū)別來探討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動物和它本身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它們的生命活動只受肉體需要的支配,而且只生產自身,只會被動的憑借本能獲取自然界現(xiàn)有的食物,不會靠意識支配自身進行生產活動。而人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不僅運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熟練的勞動技能,還有意識和先進理論的指導。人的生產活動是主動的,即使不受肉體的支配也會進行生產;人的生產活動是全面的,人類不只生產自身,還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梢?,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就是人與動物維持生命活動最本質的區(qū)別。
第三,從人的社會性和動物的群體性區(qū)別來探討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在《人與自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同類動物是群體活動的,但是動物群體的聯(lián)系范圍特別狹窄,與另一類群體基本不發(fā)生聯(lián)系;一個動物群體中存在著嚴密的分工和組織,但是不同的動物群體之間沒有組織和分工;動物群體的活動也只是憑著本能來進行維持生命的活動,群體中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本能的活動;動物群體的特性是亙古不變的。[1]但是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2](P164)可見人具有社會性。人類的社會聯(lián)系范圍十分廣泛,與不同的群體之間都存在著聯(lián)系;人類的群體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一個群體內部、不同群體之間都存在著分工、協(xié)調、合作;人類的社會關系是不斷變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的;人類的群體勞動活動都有意識的指導,是能動性的勞動活動。因此,可以說明,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活動是人的類本質特征。
在《手稿》中,馬克思不僅闡釋了人的“類本質”,還對人的發(fā)展本質進行了探討?!叭耸窃鯓邮棺约旱膭趧油饣?、異化的?這種異化又是怎樣由人的發(fā)展的本質引起的?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yōu)橥饣瘎趧訉θ祟惏l(fā)展進程的關系問題,就已經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盵2](P168)人的生命活動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我們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探討人的本質。
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將人從動物界區(qū)分出來,但人的本質是作為人和動物之間、人和人之間根本區(qū)別的一個標志,僅僅停留在“類本質”這個靜態(tài)層面來看是遠遠不夠的。人類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和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當人們的基本溫飽解決后,就會產生更多的需求,例如在物質條件滿足之后,人們會想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以及追求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等。因此,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從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和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都體現(xiàn)出人的發(fā)展需求,折射著人的發(fā)展本質。
需求是人的本性,在需求的驅使下人具有發(fā)展本質,正因如此,人類才會不斷進步,人類歷史才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所以,在探討人的本質和人的類本質問題時,人的發(fā)展本質也絕對不能忽略。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人的類本質進行闡釋后,緊接著就對人的發(fā)展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所以,在探討人的本質時,不可將人的類本質與人的發(fā)展本質人為地割裂開來,二者有著密切關系。
第一,人的類本質與人的發(fā)展本質是在兩種狀態(tài)下人的本質的反映。人的類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這是在靜態(tài)狀態(tài)下考察人的本質的描述。而在探討人的發(fā)展本質時,必須進入動態(tài)進程來考察。
第二,人的類本質內在地包含著人的發(fā)展本質,人的發(fā)展本質是人的類本質的必要補充。人的發(fā)展本質是對人的類本質的展開和延伸。[3]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都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活動的目的反映著人的需求,人會按照計劃的步驟來達到目的,滿足需求,這體現(xiàn)著人的發(fā)展本質。所有的目的都蘊含著需求,而人的需求和目的不會一直重復進行,一定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第三,人的類本質和人的發(fā)展本質的有機統(tǒng)一是科學認識人類歷史的方法。人的類本質是說明人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標志,人的發(fā)展本質說明需求是人的本性,人具有發(fā)展的本質。所以,人類歷史才是不斷發(fā)展著的歷史。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第六條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P501)據(jù)此,我們大都認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指人的本質。但是,通過研讀文本發(fā)現(xiàn),從社會關系角度來看人的本質,是馬克思提供的一種方法論,要想真正了解人的本質,還必須回歸到實踐中去。
《提綱》第六條中,馬克思在闡述“人的本質”時,首先對費爾巴哈的“人的類本質”思想進行了揚棄。首先,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費爾巴哈把人從宗教中分離出去,開始看到人本身,開始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來看待宗教,這是很重要的進步。也肯定了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顛覆,以及其在批判宗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嘗試。
其次,馬克思指明了費爾巴哈在認識人的本質問題上存在的缺陷。費爾巴哈由于沒有看到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從實踐出發(fā),所以他把人看成是一種孤立的存在;由于沒有認識到實踐的作用,所以把人的本質歸結為“類”的本質,而且他的“類本質”是預先設定的一種固定的獨立存在的東西。費爾巴哈看到了感性的人,但是不了解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不了解實踐,所以把人共有的生理特征看成人的特性。
在《提綱》第六條中,馬克思闡述“人的本質”時在前面加上了“在其現(xiàn)實性上”,那么對于這個限定我們該如何理解呢?根據(jù)馬克思提供的這種探求人的本質的方法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人與社會關系的呢?
第一,正確理解“現(xiàn)實性”。馬克思特別提出的“現(xiàn)實性”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人的現(xiàn)實性與抽象性相對應。強調探究人的本質,必須要舍棄費爾巴哈的孤立、靜止、抽象的看法,必須把人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進行考察。另一方面,人的現(xiàn)實性與人的理想性相對應。強調費爾巴哈在考察人的類本質時,預先設想了一種固定的獨立存在的東西,警示人們在考察人的類本質時,應該把人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看待。馬克思之所以在前面加上“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因為這并不是馬克思給“人的本質”下的定義,而是為了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要探究人的本質必須回到實踐,回到社會關系,不可孤立、靜止的來看待人的本質。
第二,人具有社會性。人通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從動物界分化出來后,面臨著生存的挑戰(zhàn),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來維持生命活動。但是,僅靠個人的力量無法面對生存的巨大挑戰(zhàn)和威脅,所以人們開始“成群結隊”活動,只有與他人合作才能面對自然界的挑戰(zhàn),彼此才能生存下去。不僅如此,人們的基本精神需求,例如愛、關懷、歸屬感等的需求,也只有在社會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得以實現(xiàn)。所以,人必須生活于社會才能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和滿足基本的精神需求。
第三,社會關系是人的現(xiàn)實本質。人類從出生起就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實際上主要是強調人的現(xiàn)實性,強調考察“現(xiàn)實的人”的途徑和方法?!耙磺猩鐣P系的總和”說明決定人的本質的并不是一種社會關系,而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各種社會關系中,人類結成的生產關系是最根本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決定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生成和發(fā)展。我們通常意義上是把“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當作人的本質的定義來看待。但是,馬克思在前面加上了“在其現(xiàn)實性上”,所以“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能是人的現(xiàn)實本質,而不是人的真正本質。要想考察人的本質,我們必須要回到動態(tài)的社會關系中,找到能把主客體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那就是實踐。
馬克思在《提綱》開篇就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沒有看到實踐,沒有從實踐出發(fā),并且,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思想進行揚棄的同時,在實踐哲學的基礎上,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且在剩下的十條內容里都沒有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在《手稿》中,馬克思雖然沿用了費爾巴哈“類本質”的說法,但是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依然沒有脫離實踐的范疇??梢?,實踐是理解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關鍵。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哲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考察人的本質的新的思維方式,即實踐的思維方式。如果說把人的本質放在社會關系中來考察是馬克思為探討人的本質提供的重要方法論,那么,從實踐出發(fā)來考察人的本質則是根本方法。
第一,實踐是人的全方位、綜合性、多維度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涉及到方方面面,人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生存資料,得以維持生命活動;實踐活動可以滿足人的需要本性,反映人的發(fā)展本質;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結成一系列社會關系,使人成為“現(xiàn)實的人”。
第二,實踐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人從出生起就處于特定的社會關系網中,實踐就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性活動。一個人的實踐活動離不開與其他人的聯(lián)系,離不開全社會的分工和協(xié)調。所以,實踐活動與社會關系是無法割裂開來的。與此同時,實踐活動又是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實踐活動的特征、規(guī)模等都是不斷變化的。
人是社會的人,是現(xiàn)實的人,人具有的社會性、歷史性、發(fā)展性等特性都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才能反映出來的。所以,實踐是理解人的本質的根本方法。
關于人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國內許多學者做出了闡釋,大體有四種看法:第一種觀點是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來看,人的本質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這是人的類本質;從人和社會的關系來看,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的現(xiàn)實本質。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本質論和社會關系本質論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致的基礎是實踐。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和本質,當然也就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和本質,所以人的本質的更深層、更根本的內容則是實踐(勞動)。第三種觀點是從馬克思的人性觀出發(fā)來闡釋的,人性即人的社會性和主體的能動性,從人的社會性、現(xiàn)實性、具體性、歷史性出發(fā),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四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并沒有提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只是一種方法論的表述。
通過文本研讀可以發(fā)現(xiàn),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極其重要的觀點,無論是在《手稿》中,還是《提綱》中,或者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在談及人時,都沒有和實踐相脫離,實踐是貫穿馬克思整個思想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正是因為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人的本質的研究領域,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摒棄舊哲學的缺陷,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因為有了實踐,人才能產生社會關系,成為現(xiàn)實的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因為人具有了實踐特性,所以人才是歷史發(fā)展的人。所以,人的本質是實踐與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
綜上所述,在研究“人的本質”時,一定不能脫離實踐來考察,不能單純的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可以得出:人的本質是實踐與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