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山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 政法教研部, 江蘇 南京 210046)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其基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實踐論和方法論核心就是實事求是,因為堅持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就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要求從實際對象和條件出發(fā),探求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從根本上說要求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正如鄧小平總結的,“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fā)”[1]118??偨Y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得出:但凡我們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就能攻堅克難,事業(yè)順利;一旦違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就容易犯教條主義、冒險主義、保守主義等錯誤。因此實事求是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可以說實事求是乃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具體而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至少有以下幾個表現(xiàn)。
實踐導向也叫問題導向,是指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所謀定的戰(zhàn)略和思考都要以當時當?shù)氐膶嵺`和問題為導向,其正確與否也以能否推動實踐、解決問題為標準。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要義,以實踐為導向進行思考、制定決策,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前后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刻總結。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挫折,從根本上說都與沒有很好遵循實踐導向、沒有很好做到實事求是有關。第一次大挫折是大革命的失敗,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國民黨對共產黨員大肆捕殺,共產黨員數(shù)量由接近六萬人銳減到萬余人[2];第二次大挫折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原有根據(jù)地的丟失、紅軍數(shù)量的銳減,給當時中國革命造成巨大損失;第三次大挫折是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沒有在正常軌道順利推進,國計民生遭受巨大損失,國民經(jīng)濟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三大挫折各有其直接原因。第一次挫折與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沒有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沒有建立無產階級武裝等因素關系密切;第二次挫折與當時博古、李德等領導人在反“圍剿”和長征初期軍事戰(zhàn)略和指揮錯誤密切相關;第三次挫折是因為對當時時局作出錯誤判斷,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認識不足,片面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導致路線和政策上的重大失誤。但三次大挫折的根本原因,是思維方法上沒有很好地從中國當時當?shù)氐膶嵺`條件和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制定戰(zhàn)略和路線、方針、政策,沒有很好地做到實事求是。
三次大的挫折之后有三次大的興盛。第一次是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將革命重心轉向農村,工農武裝割據(jù)、土地革命和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新局面;第二次是長征結束后中國共產黨適時制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zhàn)勝利后通過三大戰(zhàn)役結束國共內戰(zhàn),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所以能在大挫折之后取得大興盛,根本原因是這些戰(zhàn)略和路線、方針、政策符合中國當時的主客觀條件,符合以實踐和問題為導向的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
實事求是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學習型政黨。從哲學上說,人的認識與人的實踐是辯證互動的過程,學習是確保認識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重要方式。對一個政黨而言,學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實事求是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影響執(zhí)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水平。雖然科學主義不斷遭受批判[3],但當今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正扮演著前所未有的角色和功能,知識的更新速度和頻率越來越快,這給執(zhí)政黨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善于學習、常于學習的執(zhí)政黨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保持先進性。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學習,注重知行合一,也正是通過不斷學習才得以實現(xiàn)由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變、由地方小黨向世界大黨的轉變。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習近平強調“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學習大國建設”[4]68。作為學習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不僅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更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武裝我們的頭腦,從而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為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論指導。因此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提升理論水平,更好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法寶。
第二,以調查研究為實踐基礎。毛澤東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與歐洲和蘇聯(lián)有較大差別,這注定了僅僅從馬列經(jīng)典和蘇聯(lián)經(jīng)驗出發(fā)只能陷入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是深入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也是實事求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矛盾不斷發(fā)生變化,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各種前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的以及后現(xiàn)代的社會問題錯綜交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事求是地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和調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顯得更加重要。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發(fā)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鼓勵基層大膽探索”[5]。
(3) 在塔-線體系導地線和桿塔同時發(fā)生共振時,同階共振的兩個相鄰單塔會出現(xiàn)共振方向相同和相反兩種振型形式.在同階情況下,與單塔模態(tài)頻率相比,塔-線體系中的單塔共振頻率值要小,而且垂直向要比水平向更加明顯.
第三,以終身學習為時代要求。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而隨無涯,殆已?!盵6]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新的知識不斷涌現(xiàn),學科交叉使得原有知識要素不斷重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的矛盾更加明顯。但就執(zhí)政黨而言,由于其路線、方針、政策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確保政策的科學合理,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因而消極地看,“終身學習”理念實為執(zhí)政黨的不得已之選;而積極地看,“終身學習”理念是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內在要求,是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內在要求。從實踐來看,不斷加強學習以獲取更多更新知識,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和確保黨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實效性的重要前提。在此意義上,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
《大學》有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而就個人修身而言需要革故鼎新,這樣個人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升,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國家發(fā)展而言也需要革故鼎新,這樣才能適時變革制度和觀念,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就政黨發(fā)展而言同樣需要革故鼎新,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環(huán)境,增強政黨的競爭力和執(zhí)政能力。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既然物質條件和社會存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那以之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和人的觀念理應發(fā)生變化,這便是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要求的。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具有鮮明的革新精神,這個以“革命黨”為自身標簽的旗幟鮮明的政黨,其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革資產階級的命,革“三座大山”的命,就是“敢叫日月?lián)Q新天”。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第一次中國化——毛澤東思想,在制度上不斷創(chuàng)新適合中國革命的制度形式——土地革命、“三三制”等等,文化上鼓勵發(fā)展適合革命需要的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革命黨”變成了“執(zhí)政黨”,但中國共產黨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絲毫未減,數(shù)個五個計劃的有序推進,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chuàng)舉,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等等,都是革新精神的有力證明。
今天的時代更是一個革新的時代,因為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只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契機,奮力實現(xiàn)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要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我們只有勇于革新,變革我們的制度和觀念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以此為基礎,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互動推進中實現(xiàn)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對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對于一個政黨而言,其成員的人生觀與政黨的本質和宗旨、政黨的倫理和價值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人的人生觀集中體現(xiàn)為“自我革命”的品格,其宗旨和價值需要通過自我革命來保持和實現(xiàn)。習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盵4]26之所以說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絕不是我們的自吹自擂,而是對黨史新中國史的真實而深刻的總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之所以能從數(shù)次挫折和失敗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并不斷發(fā)展壯大,與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分不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有關,也與馬克思主義者對這一問題的深刻認識有關,就中國共產黨而言,還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內涵有關。具體而言,包含以下幾點。
憂患意識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黑格爾從肯定—否定的辯證法角度論述說,“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肯定的東西上,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死抱住純善——即在它根源上就是善的,那末,這是理智的空虛規(guī)定”[7]145。在此基礎上黑格爾提出“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xiàn)實的;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7]11這一重要命題。恩格斯從這段話中正確地解讀出了“革命”的意義,即“凡是現(xiàn)存的, 都一定要滅亡”[8]。之所以說現(xiàn)存的東西一定要滅亡,是因為任何現(xiàn)存的東西都以特定的、歷史的條件為存在前提。對現(xiàn)存可欲事物的存在條件及其變化的密切關注,就是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兑捉?jīng)》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論語》有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狈吨傺驼f:“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笨梢哉f,憂患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內圣外王人格的核心要義之一。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即是對傳統(tǒng)儒家憂患意識的繼承和發(fā)揚。習近平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盵9]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體現(xiàn)在憂國家存亡之患,憂人民流離之患。毛澤東早在長沙求學時,與蕭三、蔡和森一道不畏困難,調查民情,被師生們譽為“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體現(xiàn)在憂國力不強之患,憂人民不富之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擔心國家的獨立與安全受到美蘇冷戰(zhàn)和中蘇關系影響,早在1955年針對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就提出了“以蘇為鑒”的問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但鄧小平并沒有放松警惕,他擔憂國家穩(wěn)定,擔憂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擔憂老百姓溫飽問題的解決,擔憂民眾的教育素質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正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但全黨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居安思危,高瞻遠矚,不斷提出新的戰(zhàn)略、新的方針政策,國強民富之弦從來沒有松動過。正是因為憂患意識,全黨才能在勝利和成績面前保持自我革命的意識。
自我革命精神對于政黨的意義就是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使黨不斷保持和夯實其存在和執(zhí)政的現(xiàn)實根基。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自身建設便貫穿始終,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由革命黨轉變成執(zhí)政黨,并且長期執(zhí)政72年,與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密切相關。早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就將黨的建設視為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10]。為了加強黨的建設,毛澤東進行了大量實踐和創(chuàng)新,例如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把支部建在連上;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通過整風運動團結黨內思想;等等。
鄧小平同樣十分重視黨的建設。他強調黨的正確領導是黨的事業(yè)成功的關鍵,“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xiàn)代中國的一切”[11]266。為了實現(xiàn)正確領導,黨必須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路線。而對于改革開放后百廢待興的中國而言,改善和提高黨員隊伍素質是黨的建設的重點。“要建設一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具有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干部隊伍,把那些能解放思想,有開拓精神,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選進領導班子。”[12]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以更大的力度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盵4]62強化政治建設,五大建設同步推進,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反腐敗斗爭為抓手,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這一總體要求適應了新時代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挑戰(zhàn),理順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方方面面的要求和關系,突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點,勢必開啟黨的自身建設新篇章。習近平指出:“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zhí)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盵4]67
自我革命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動力機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從哲學上說改革是要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從體制上說改革是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是要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從利益上說改革就是一場自我革命,是要調整利益分配,更好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從本質上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和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改革是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自我革命能否貫徹始終的重要保證。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絕非易事。資本主義制度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漫長改革才達到今天相對健全的程度。近年來古巴、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推進得十分緩慢,還有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改革甚至還停留在幻想階段。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改革推進得比較順利。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我們某些領域的改革取得的成績等于資本主義國家?guī)装倌臧l(fā)展取得的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改革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先后推出了1 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4]8。習近平向全世界宣告:“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xù)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盵13]實踐表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
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價值觀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執(zhí)政“為了誰”的問題。價值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最終歸宿,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體現(xiàn),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民意的根本保證。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其初心使命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xiàn)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最核心的要素,對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歷來看得十分清楚。毛澤東早在青年時期就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此后不斷要求黨員干部加強理想理念教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并且通過整風運動等形式,在黨員干部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鄧小平把理想信念看成“最根本的”東西,看成我們的“精神支柱”。他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盵1]28習近平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14]。
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共產黨宣言》提出了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這樣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發(fā)展的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15]中國共產黨早在1923年的“二大”便明確提出最高綱領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百年來這一最高綱領和遠大理想始終沒變。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幼稚到成熟、由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成功開創(chuàng)并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始終堅信自己不懈奮斗的目標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國情、符合中國未來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正確的選擇。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性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以之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結合的產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4]16。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要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堅定黨的長期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是確保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最終實現(xiàn)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4]1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敝袊伯a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而我們說,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中國的政權是人民的政權,中國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如果要在中國找一個使用頻率最高的詞,那無疑就是“人民”。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人民性”就是其最深厚的“存在之根”。黨的初心使命,要求“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初心使命,要求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初心使命,要求將國家現(xiàn)代化和民族復興作為共同的理想目標,作為共產黨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中國共產黨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中國共產黨已經(jīng)是一個長期全面執(zhí)政72年、執(zhí)政能力處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黨,但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從來沒有動搖;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根據(jù)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重新調整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更是把“基本實現(xiàn)共同富?!弊鳛榻ㄔO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指標??梢哉f,“初心使命”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就是中國共產黨存在的理由,因而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力量之源。
作為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員由社會的先進分子組成,相對而言這個群體整體上有更加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更加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但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yǎng)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和修養(yǎng)往往起著核心作用。因此培養(yǎng)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隊伍,黨性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列寧指出:“黨性是高度發(fā)展的階級對立的結果和政治表現(xiàn)?!盵16]黨性是共產黨員的立身之本,沒有黨性、黨性不強或黨性不純的人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
毛澤東十分重視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他把黨性和黨風、學風聯(lián)系起來,把黨性和理想信念教育聯(lián)系起來,通過整風運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等方式,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1941年7月,中共中央發(fā)出《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講到增強黨性鍛煉的重要性,列舉缺乏黨性的種種表現(xiàn),提出糾正違反黨性傾向的具體辦法。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也十分重視黨員的黨性問題,他警告黨員干部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1]380。因此他要求“所有共產黨員都要增強黨性”[17],“每個干部都要把黨性放在第一位”[11]2。習近平把黨性修養(yǎng)放到全面從嚴治黨的突出位置,他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加強黨性鍛煉,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4]63。
黨性的核心要義是人民性,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因而黨性往往體現(xiàn)在黨員的工作和生活的細微之處,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強調黨性就是強調人民性,就是強調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因此,黨性問題的本質是執(zhí)政“為了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黨性教育,就是在強調初心使命,強調民心民意,強調黨的執(zhí)政之基。
以上我們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個方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經(jīng)驗,我們可以將之稱為長期執(zhí)政的“三大法寶”。這三大法寶并不是天生附著在中國共產黨身上,而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執(zhí)政經(jīng)驗中,在借鑒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的歷史教訓中,以及在吸收借鑒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治國理念和制度的過程中得出的執(zhí)政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也并非在任何時候都很好地實踐這三大法寶。黨的歷史上出現(xiàn)的重大挫折,往往與背離這三大法寶密切相關,而今天我們的全面深化改革、黨的自我革命等課題,仍然面臨艱巨任務。但既然通過實踐尋找并驗證了這三大法寶,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就能得到更好鞏固,國家就能更好實現(xiàn)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