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李澤厚,湖南寧鄉(xiāng)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畢業(yè)于北大哲學系。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樹,代表作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美學論集》《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等。2021年11月2日早7時(美國科羅拉多當?shù)貢r間),哲學家李澤厚去世,享年91周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被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他的思想,早已滲透到了一代人的生命里。然而,貫穿李澤厚一生的不僅有贊美之詞,痛苦、批判、爭議也始終相伴而行。早在12歲時,李澤厚便想過“人總是要死的,活著為什么?”25歲因《論康有為的<大同書>》一舉成名后,學界對他的觀點始終爭論不斷,他一生都掙扎在輿論場里。他的好友劉再復評價他為“一個能夠把握‘時代’脈搏而往往不識‘時務’也絕不追趕‘時髦’的人”。本文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為李澤厚先生的追思會所作,飽含哀思的筆墨將一代大師的學術風采永遠鐫刻在人們的記憶里。
李澤厚
一代哲人李澤厚先生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但他卻給國內(nèi)學界帶來了一股“靜悄悄的”、卻又永遠抹不掉的哀思。
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不論中國的思想界發(fā)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革,沒有人能夠忘得了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是誰在一片思想廢墟中沖天而起,在哲學的高空發(fā)出了“建立主體性論綱”的第一聲鶴唳,以康德哲學為切入點,在人類知、意、情三個方面為人性的復歸和發(fā)揚開啟了新啟蒙的征程。
對于與我同齡上下的整整一代學人來說,李澤厚這個名字就是與理論的創(chuàng)新、趣味的復興和文風的革新分不開的。
在以往數(shù)十年的教條主義禁錮之下,學界沉寂得太久了,李澤厚的橫空出世,使那時的青年學子們激情澎湃,幾乎個個都躍躍欲試。大家突然發(fā)現(xiàn),居然有那么多荒蕪的空地等待著我們?nèi)ヱY騁、去開墾!
回想起1979年,我還是長沙市水電安裝公司的一名搬運工,辦了一張湖南省圖書館的免費借書證,借得最多的是美學方面的書。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能夠開放外借的書還不多,其中有《新建設》和《光明日報》編輯部所編的《美學討論集》六卷,我最早就是從這套書中得知了“李澤厚”這個名字。六卷文集收錄了上個世紀50—60年代那場國內(nèi)美學大討論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是對朱光潛的美學觀點的圍攻。
說實話,我當時對朱光潛的觀點還是比較認同的,認為大體上符合我自己的審美感受,只是在理論上還有不夠完善之處;而對那些圍攻者大都不屑一顧,認為他們都是在扣大帽子,不講道理。
但唯有李澤厚對朱光潛的批評從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思想出發(fā),顯出了相當?shù)膶W理性,令人耳目一新。
當然,我也不同意李澤厚的觀點,認為他的“社會的客觀”雖然比蔡儀的“自然的客觀”稍進了一步,但仍然沒有真正解決美的本質問題。
我利用當年剛剛考完研究生、正在等通知的一段時間,通讀了這六卷文集并做了詳細的筆記,然后針對李澤厚的《美學三題議——與朱光潛先生繼續(xù)論辯》一文,寫了一篇18000字的商榷文章,反駁他的觀點,順便也指出了朱光潛的漏洞。
文章寫成后,我當即寄給了澤厚先生,原以為由于措辭尖銳,可能不會收到回音。沒想到澤厚先生不久就給我這個小小的搬運工回了信,信中承認他們當年那場爭論的層次不夠高,他的觀點后來也有所改進;并指導我在美學的學習上還應當看哪些書。李澤厚當時已是國內(nèi)學術界的一等明星,他能夠對我這樣一個小人物如此包容,令我十分感動。
恰好這時李澤厚的代表作《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哲學述評》出版了,我立刻買了一本,花半個月的時間讀完,做了密密麻麻的楣批,有贊同,也有質疑。因為我考的研究生方向正好就是德國古典哲學,澤厚先生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
該書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對康德哲學作系統(tǒng)研究和闡釋的書,其中特別觸動我并影響到我后來的致思方向的,是由康德自然目的論中引出人類學視角,并與早期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觀點相貫通的獨特思路。
后來我進入武漢大學哲學系讀研,畢業(yè)后留校,在美學教研室劉綱紀先生(澤厚先生的合作者)手下任教,期間翻譯了康德的《實用人類學》,而所做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康德人類學的核心——判斷力批判》,在導論中第一個小標題則是“人類學立場是開啟康德哲學的鑰匙”。
當然,我后來通過自己對馬克思的早期手稿的鉆研,在對“實踐唯物論”的理解上已經(jīng)與李澤厚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分歧,并在與易中天合著的《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中提出了“新實踐論美學”的構想。
但我至今仍然承認,整個實踐論美學在國內(nèi)最早還是從李澤厚那里發(fā)源的,他也是國內(nèi)第一個(1956年)把馬克思早期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引入美學研究中來的學者。
在中國學界,李澤厚還有多個“第一”。除了上面提到的為80年代的新啟蒙打出了第一面“主體性論綱”的旗幟和第一個引進馬克思的早期手稿來研究美學問題之外,他還第一個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概括為“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據(jù)說國外有人先提出,但在國內(nèi)是李澤厚首度發(fā)聲),第一個主張對外來文化要“西體中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為體,儒家情感為用),第一個提出“人化自然說”來解釋美的本質,第一個提出“美感的二重性”(個體直觀性和社會性),也是第一個提出“人類學本體論”(包括“工具本體”和“情本體”)。
這些新穎的提法極具爭議,長期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話題??梢钥闯觯羞@些“第一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都是一個個的矛盾結合體,因而按照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而處于運動發(fā)展中。這表明澤厚先生具有極其清醒的方法論意識,對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律(當時理解為“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有種自覺的掌握和運用。
但這種方法也有利有弊,利在可以避免片面性,雙拳出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總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但缺點是容易導致自我沖突而解體,斷為兩截。如何能夠走出這種困境,這正是澤厚先生畢生未能解決的問題,也是他留給后來學者的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甚至可以看作他的一個方法論上的理論貢獻。
我們看一個學者的貢獻不但要看他解決了什么問題,也要看他提出了什么問題,甚至有時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例如康德的哲學就是這樣。
在這方面,澤厚先生頗有自知之明,他從來不說他解決了什么理論難題,也不說自己建立起了什么無懈可擊的體系,他提供的只是思路,他指出的只是大致的方向。
因此他做的不是學院派的嚴格學問,而是保持著活潑的日常生活氣息的新鮮思想。他關心的是“中國民族的哲學貧困時代應該結束”,他希望的是:“我將退場,但中國哲學該登場了”。
他是一個純粹的學者和思想家,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一輩子都在思考,但從來不拉門派,總是獨自一人,他踐履的是龔自珍的人生態(tài)度: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