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翯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它在促進人們交流、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加速了網絡謠言的傳播。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網絡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大學生處于思想和心理的發(fā)展成熟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影響,還有部分學生會在不明事實真相的情況下,被網絡謠言所迷惑并不自覺地成為其傳播者,從而增加網絡謠言的覆蓋面和危害性。因此,探討網絡謠言在大學生中傳播的特點和防范對策是很有必要的。
關于“謠言”,從來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辭?!分袑χ{言是這樣解釋的:“民間流行的歌謠或諺語?!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這樣描述謠言:“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睆慕难芯砍晒麃砜矗瑢W者劉建明教授認為,謠言是大眾傳播虛假消息的行為,而且大多數(shù)人并不認為所傳播的是假消息。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謠言傳播又有了新的載體——互聯(lián)網。網絡謠言,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這個新媒體生成、發(fā)布并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未經證實的消息。“網絡謠言”在本質上仍然隸屬于“傳統(tǒng)謠言”,只是傳統(tǒng)謠言在信息社會穿上了一件信息外衣而已。
網絡謠言在大學生傳播的速度和規(guī)模都是驚人的,傳播的方法途徑也各式各樣。探究大學生傳播網絡謠言的誘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隨著政治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上的各種價值體系不斷碰撞,道德標準魚龍混雜。有些大學生一旦被社會上的某種情緒和觀點所影響,就會失去自身原本的判斷,把眼光集中在事件的負面效應上并以偏概全。伴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便利,他們便會通過網絡謠言來宣泄壓力。在網絡實名制還沒有完全落實的情況下,傳播信息時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都會大大減弱。在網絡社會的虛擬空間里,缺少了可見的社會約束力,大學生更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和社會責任感。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民們可以便利地獲取信息,自由發(fā)表看法。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顧沉醉在網絡技術發(fā)展帶來的自由世界里,同時也要警惕過度網絡自由帶來的危害。一旦網絡社會自由過度,就會出現(xiàn)網絡謠言的泛濫,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一是因為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并且現(xiàn)在還沒有達到完全實名制,大學生很容易忽視網絡道德的存在,以為自己可以不受任何控制和約束。二是因為網絡本身具有低成本、高流轉、超時空的特性,網絡中的信息特點是先生產、后過濾或者是邊生產、邊過濾,又或是只生產、不過濾。所以說網絡中的信息生產成基本為零,導致網絡謠言傳播的低門檻。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競爭也愈來愈激烈。伴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就業(yè)方面都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導致學生的身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網絡空間的無拘無束,更不用面對面,剛好成為大學生壓力的出口和不良情緒的發(fā)泄場。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不夠理智的大學生借助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試圖隱藏自己性別、年齡、身份等因素,隨意發(fā)泄自身的情緒,宣泄心理壓力。
網絡社會在理論上是人人平等的,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網絡社會的話語權也往往集中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在網絡中,某些ID 因為其具有特殊身份或者是因為他能力超群擁有了大批的關注者和跟隨者,這些人就成為了網絡空間的意見領導者,網絡信息一旦從他們的空間發(fā)出,該信息立馬就會獲得巨大的能量,鋪天蓋地的傳播開來。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謠言也搭載著互聯(lián)網的順風車迅速傳播。大學生作為接觸網絡較多的人群,受到網絡謠言的危害可想而知,輕則影響自身的發(fā)展前途,重則破壞整個校園的和諧秩序。因此,防范和隔斷網絡謠言在大學生群體的傳播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想要更好的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以大學生為主體,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網絡使用紀律教育,改進網絡法制教育,完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內心信念、傳統(tǒng)習慣、社會輿論來評價人們上網行為,調節(jié)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是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必須遵守的網絡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是構建綠色和諧網絡環(huán)境的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開展網絡道德教育,需從以下角度入手:
1.加強網絡道德認知教育
大學階段正處于人生的交叉路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逐漸走向成熟,但還是會有很大波動,所以灌輸教育在大學生中還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學校園中,網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應該是加強網絡道德認知教育。一旦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識程度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那么他們就會在網絡社會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努力做到不造謠、不傳謠并積極辟謠。
2.構建網絡道德教育新模式
在網絡信息社會里,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我們必須構建與網絡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網絡道德教育新模式。只有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預期中的效果。在新時代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建設網絡交流平臺,并安排專業(yè)教師與學生進行網絡交流,在交流中逐漸滲透網絡道德的相關知識和規(guī)范,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進行疏導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1.完善網絡使用紀律制度
高校應該根據網絡謠言在大學生中傳播的狀況,及時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將處理大學生傳謠行為的辦法納入規(guī)定中,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不過要非常注意的是,在制定相應的管理規(guī)定時候,必須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民主原則,二是合法原則。民主原則是指在制定規(guī)則時,要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充分尊重民意,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之上做出有效的決策。合法原則是指在制訂制度時,一定要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讓制度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2.宣傳網絡使用紀律制度
網絡使用紀律制定和完善后,還要進行宣傳教育,才能讓廣大學生加深認識并自覺遵守相應制度。高校可以通過門戶網站、廣播站、報紙、校園網、BBS、貼吧、櫥窗、板報等多重形式對網絡使用制度進行宣傳,使這些制度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落實網絡使用紀律制度
落實網絡使用制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對違反網絡使用制度的行為進行處分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適度原則,即在處理時不能小事大處理,也不能大事小處理。另一個是尊重原則,即在處理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并給學生充分的辯訴的空間和時間。此外,處理完后一定要注意后期的心理疏導,避免學生出現(xiàn)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做出不可預料的事情。
1.利用課堂傳授網絡法律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網絡法制觀念
在現(xiàn)在高校的教育里,一般對法律課堂的開設比較少,這一部分基本是個空白,所以在大學課程里開設網絡法律課堂也是刻不容緩之事。雖然在高校里開設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可是受重視程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應該在高校中開設專門的網絡法律課程,或者在法律課本中增加網絡法律教育的章節(jié)和典型案例。通過更顯性的教育,讓大學生真正意識到網絡社會法律的不可忽視性并自覺遵守網絡社會的法律。
2.加強網絡法制實踐教育,積極開展警示教育
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就是讓大學生從校園里走出去,到相關的法律機關去聽報告、做調查、看相關視頻、或者是到法院親身感受審判罪犯的震撼,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反的,“請進來”,就是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的相關工作人員請進大學校園來跟學生們進行面對面交流和溝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一些情景模擬和場景演練等,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識。
1.網絡心理健康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高校內,僅僅開設文化課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的課程也是不容忽視的。學生需要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系統(tǒng)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除了理論教育,還需要適當?shù)纳鐣嵺`加以輔佐。通過心理訓練等社會活動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自覺地移除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排除心中不良情緒,凈化內心世界。
2.打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平臺
網絡能成為大學生傳播謠言的陣地,自然也可以成為防范謠言傳播的載體。打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方式。要想與網絡謠言對抗,就要應用網絡的先進技術與其較量。利用網絡教育平臺,我們可以很方便的獲取學生思想狀況、心理狀態(tài)的相關數(shù)據,并可以通過平臺與學生實現(xiàn)實時互動,更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其恢復心理平衡,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在建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建設中,網上聊天室、心理咨詢室都是不錯的選擇。
網絡謠言的傳播無處不在,它可以通過發(fā)達的網絡節(jié)點傳送到每一個網民手中,也可以迅速集中于某一社會熱點,甚至會成為引發(fā)網絡暴力的導火索。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群體,在隔斷網絡謠言的傳播,凈化網絡空間環(huán)境方面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想要建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減少謠言的傳播,從大學生自身方面加強教育是最主要的原因,國家、社會、高校等方面也必須積極努力,共同創(chuàng)建和諧綠色的網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