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
(阜陽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關羽(?~220年),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據史料記載,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對于他的記述多是忠于歷史原貌,陳壽著《三國志》等史書中,也將關羽寫成英雄和義士,而且是和張飛并稱。宋元兩代是關羽由人走向神的關鍵時代,關羽逐漸成為廣大人民信仰、祭拜的“戰(zhàn)神、驅邪神、守護神、武財神”,進而形成一種關公文化。千百年來,人們崇尚關公,其本質上崇尚的還是關羽身上“忠義仁勇”的精神,即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任事以勇的精神。與中國正統(tǒng)宗教中的佛教和道教不同,關帝信仰是更關注世俗人們各個方面的切實需求,人們祈求國土和平,祈求風調雨順,祈求加官進爵,仿佛關帝可以全方位照顧到不同階級,甚至不同民族人們的愿望。關帝的親民性使關帝成為世界華人華僑信奉的中華第一大神。
作為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成果,以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宗教通史”(16AZJ00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宗教思想史”(18ZDA232)階段性成果,濮文起先生著《關羽——從人到神》(以下簡稱“《關羽》”)一書,于2020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按照關公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展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由人變神:關羽的神化進程”,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闡述關羽實際的生平事跡及對后世戰(zhàn)將的影響、關羽歷朝歷代的神化軌跡,以及關羽走上祭壇后的種種表現(xiàn)。下篇“護國佑民:關羽的諸種神職”,分為九個部分,其中前八個部分列舉了關帝在后世擔任的各種神職,例如:戰(zhàn)神、財神、科舉神、治水神、司法神、送子神、移民神、會黨神;最后一部分詳細描述了聯(lián)結全球華人心靈的黃金紐帶——關公文化節(jié),關公文化中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精神魅力與現(xiàn)實意義獲得了直接體現(xiàn)。這本書是首部講述關羽“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神化軌跡的著作,是一部填補關羽由人變神過程空白的力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整體而言,《關羽》一書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特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歷朝歷代都會有豪杰出現(xiàn),無論善文還是善武都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的代表人物首推提倡儒家思想的孔子,說到“武”就不得不說以“義”征服后世的關羽。在大眾的造神運動中,這些善文、善武的人物漸漸被神化,從口口相傳的民俗文化發(fā)展到宗教信仰,成為民間敬仰的神靈。這其中,關羽就是典型代表?!蛾P羽》序言中提到,在成書過程中搜集了所能見到的“從關羽到關公到關王再到關帝”的各種文獻資料、研究著作與學術論文,以求對已經面世的相關成果做到了然于胸,并在參閱前人研究成果的過程中融會貫通?;谶@些扎實的準備,《關羽》一書在對關羽神化過程及神化后的各種表現(xiàn)的描述非常全面,可謂是全面“開花”。在上篇中,作者根據其對學術研究的高敏感度,以及多年從事中國民間宗教、宗教文化研究的經驗,將研究重點放在梳理關羽神話軌跡,以及闡釋關羽走上祭壇的諸種表征上,全面借鑒了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為我們展現(xiàn)了關羽神化軌跡的清晰歷史脈絡。其中,在關羽的神化軌跡這一部分中,作者并不僅僅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闡述,還將其分為五個小節(jié),即“唐代配享,躋身國家武廟”“帝王敕封:‘公’—‘王’—‘帝’”“儒釋道三教的推波助瀾”“民間宗教的渲染造勢”“碑記楹聯(lián)、史學傳記與文學藝術的演繹鋪陳”,每小節(jié)又根據朝代進行了詳細劃分。作者通過汲取、整合中外專家學者在各種視域的探討和解釋后,認為經久不衰的關帝崇拜,其信仰核心和精神實質,可以歸結為“護國佑民”,這也是該書下篇的重點內容。在上篇全面梳理、詳盡分析的基礎之上,下篇詳細概括了明末清初以來中國人賦予關帝的各種神職,“有關帝在,便能護國佑民;拜關帝誠,就能國泰民安?!边@些都是內容全面這一鮮明特征的體現(xiàn)。
根據權威的數(shù)據統(tǒng)計表明,中國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的廟就是關帝廟。到清朝中期時,全國就約有關帝廟30余萬座,僅北京就有116座,其數(shù)量之多,居各種廟宇之首。位于淮河岸邊的清代潁州(今安徽阜陽)城內就有關帝廟4座,至民國時期的潁上縣還有6座。[1]對關羽的研究起源很早,晉代史學家陳壽將關羽作為一名三國戰(zhàn)將寫入了當今人們耳熟能詳?shù)闹鳌度龂尽罚荒铣瘎⑺问穼W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關羽的形象逐漸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將心中的模范人物。宋元時期的史學家鄭樵、蕭常、郝經在史書中專門為關羽列傳,使關羽“忠義仁勇”的形象日益豐滿。之后的歷朝歷代都有對關羽的專門研究。近代以來,學術界關于關羽生平和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不斷深入,關帝崇拜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席卷全球。然而,關于從人到神的關公、關王、關帝現(xiàn)象及其演變軌跡研究,學術界關注度還不高,相關研究成果也很少?!蛾P羽》作者常年研究關公文化,經過系統(tǒng)搜集、整理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并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深入梳理了由關羽到關公到關王再到關帝的現(xiàn)象及其演變軌跡,多角度、全方位剖析了關羽的神化進程。
《關羽》一書提到,從事關羽研究,除了古代史學家撰寫的《三國志》和其他《關羽傳》等資料外,其他資料很多都是民間代代相傳的傳說故事或靈驗記錄,如果只是依靠三國史籍及其他官方記載立論,這些資料都不可以被引用。例如:直至唐代的關羽仍是以人的面貌出現(xiàn)的,“唐人郎君青詠關公詩,也只是贊其人‘義勇冠今昔’、‘一劍萬人敵’,或嘆其‘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xiāng)容’。”[2]然而,正是那些看上去不是正統(tǒng)的資料,卻在民間代代相傳,越傳越多,越傳越神,甚至產生了一個受萬人崇仰的“圣人”關圣帝君,一個綿延時代的精神偶像。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也曾提到過一種治學路徑和治學方法,即“偽史料中,有真歷史”。所以說,關羽從人到神的現(xiàn)象并非簡單,其完成的經歷是一個長期而十分復雜的過程?!蛾P羽》作者并不只是將目光局限于官方記載等正統(tǒng)資料,而是以傳統(tǒng)史學為依托,綜合運用民俗學、文學藝術等學科視域,深入挖掘相關史料,全面剖析與整合關羽的神化現(xiàn)象,讓讀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關羽的生平和神化進程。
史學研究必須以翔實的史料作為基礎。無論是關羽研究還是關公文化研究,都需要遵循這一原則。前文已述,有關關羽和關公文化的史料匱乏且分散,大多為民間流傳的資料,搜集整理的難度可想而知。早在1955年8月,《關羽》作者就與莫振梁教授合作搜集和編纂了《關帝文獻匯編》(10冊),之后又組織了20多人的資料搜集和編纂團隊,經過多方搜集,于2018年6月編纂完成了《關帝文獻續(xù)篇》。因此,《關羽》作者對于關羽史料的搜集和熟悉程度,擁有非常深厚的積累,體現(xiàn)在書中的便是隨處可見的史料引用和列舉,豐富而充實,進而是全書的觀點均建立在翔實的史料基礎之上,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此外,作者在《關羽》一書中增加一個附錄,將自己閱讀、掌握的關羽研究資料,從1929年到2019年,林林總總的文獻資料,按時間順序編成了一個“關羽研究論著目錄”,有利于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古老但常新的文化體系。其中,關公文化中的“忠義仁勇”的道德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學術界對關羽神化軌跡的研究還稍顯薄弱,在中國知網搜索關鍵詞“關羽從人到神”也只能搜到三篇。然而,《關羽》一書將眼光放到整個大時空框架下進行探討,突破了過往學界對關羽某個階段或某個典籍進行研究的局限,是一部關于關羽神化演變軌跡領域中填補過往空白的力作,為學界尤其是有志于關公文化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借鑒。
關公文化的形成首先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從宋代起,關羽被很多統(tǒng)治者封賞,如:宋徽宗加封關羽為“昭烈武安王”;元朝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神宗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在清朝,關羽受到的禮遇更殊。有人曾經做過統(tǒng)計:在清朝入關以后的10個皇帝中,先后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賞關羽,最長的封號甚至長達26字,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帝君”。[3]歷代統(tǒng)治者之所以如此,看中的就是關羽身上“忠義仁勇”的道德精神。透過這些現(xiàn)象可以折射出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意向及道德標準。從這個角度看,《關羽》一書的出版,有助于進一步深化中國政治制度史和社會文化史研究。
《關羽》一書的出版還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關羽在道教中被稱為“關帝圣君”“蕩魔天尊”“伏魔大帝”,同時被奉為佛教神明,并被封為“伽藍神”守護佛法。然而,他的巨大影響還是體現(xiàn)在民間信仰中。烏丙安先生指出:“民間對于關公或關帝、關老爺?shù)某绨菔侵袊耖g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響之深廣甚至超過了對其他各路神靈的崇信,有清以來遍布全國各地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關帝廟就是最有為的明證?!盵4]關羽仿佛變成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無所不能的“真神仙”,但是通過研究關羽神化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關羽并不是“真神仙”,而是他“忠義仁勇”的道德精神最終使他走入世俗的神壇。關羽所承載的道德精神,對于當前的社會倫理,具有既重要又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對此,作者在《關羽》一書后的跋中指出:“比起那些整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空洞說教來說,不僅比較符合社會心理實際,而且也比較容易對癥下藥,并能逐漸收到凈化社會倫理環(huán)境、提升人們道德水準的切實功效?!盵5]
同時,關羽還被奉為“武財神”。元明清時期,隨著晉商勢力的日益增強,他們開始走向全國乃至國外。據(道光)《阜陽縣志》記載:“城鄉(xiāng)阛阓中恒多晉人。”[6]如此,關公文化也由晉商們的推動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推崇。這不僅僅因為關羽被認為集忠孝節(jié)義于一身,是“忠義仁勇”的體現(xiàn),更主要的是關羽被認為具有神通廣大、招財進寶的法術,是一位訟冤伸抑、買賣公平的武財神。因此,關羽不僅受到普通民眾的敬仰,而且受到商人的推崇。因此,《關羽》一書的出版,可以為塑造良好的商業(yè)文化和商人價值標準提供有益的借鑒。
此外,關帝廟遍布世界各地,不少國家的華人還舉辦關公文化節(jié)??梢哉f,關公文化承載著海外華人對先輩們的歷史記憶,傳承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維系著海內外華人一家親的精神理念?!蛾P羽》一書的出版,有助于促進海內外華人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誠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是完美的,白璧微瑕,《關羽——從人到神》一書中也存在一些可以繼續(xù)完善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是引用的國外資料有限。關帝崇拜不僅僅是在國內影響深遠,清末民初華人不斷移居海外后,隨之流傳到世界各地,全球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種關公文化景觀。國外學界對關公文化的研究有頗多成果,對于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也提供了不少的借鑒。如果作者再多豐富這些內容,整本書則會更加完善和充實。
二是插入的圖片較少。全書共插入了7副插圖,應用得當,和行文內容也十分貼切。由于書中運用了大量豐富翔實的史料,若能更多地插入生動的相關圖片,則會增加全書的可讀性,收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當然,瑕不掩瑜,上述兩點只是尚待完善之處。該書是一部填補關羽從人變神空白研究領域的力作,是作者濮文起先生多年研究關公文化的集大成,必將在學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