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一朝九廟煙塵起,丹青讓與柳枝娘?!盵1]柳如是生活于風雨飄搖的晚明時期,她既是色藝雙絕的秦淮名妓,更是名聲赫赫的江南才女。她詩詞書畫兼擅,尤以詩聞名,其在二十一歲時,第一本詩集《戊寅草》便刊刻問世,在當時引起了轟動??v觀其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柳如是既有小女子的嬌柔婉媚,又有曠達的胸襟和豪邁瀟灑的秉性,而這一切都可在她的詩歌中得到印證。正如宋徵璧所言:“凡所敘述,感慨激昂,絕不類閨房語。”[2]本文從“丈夫氣”的含義、“丈夫氣”在柳如是詩歌中的表現(xiàn)及產生原因三個方面來分析柳如是詩歌豪邁慷慨的風格,從而對柳如是詩歌風格有更全面的認識。
“丈夫氣”,是指男性化的精神氣質,也可以理解成士大夫般的思致和情懷。士大夫的人生理想莫過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3]??v觀柳如是的一生,她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有著明顯的“丈夫氣”。
與一般的章臺女子相比,柳如是具有獨立的人格意識,她不甘心淪為男子的玩物,積極追求和男子平等的地位。她拒絕和人品低劣的謝象交往,在得知陳子龍有家室后毅然與其分手,可見其清高獨立的個性。為了追求傾慕已久的錢謙益,她不顧眾人非議,女扮男裝前去拜訪,據(jù)《河東君小傳》記載,她“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口便給,神情灑落,有林下風”[4]5,儼然一副瀟灑磊落的男子形象。除了勇于主宰自己的愛情,柳如是在行事上也灑脫任誕。她常常身著藍色儒袍,“飄巾大袖”,出入男子議論朝政的場所,與他們縱論古今,甚至與他們稱兄道弟。她在與密友汪汝謙的書信中常以“弟”自稱,稱對方為“先生”。盡管這些做法為閨閣名媛所不恥,但柳如是仍無所顧忌,她自言道:“不肯開花不趁妍”,表明自己與眾多才學之士交往是為了獲得他們的尊重和賞識,而并非與女子爭妍。
柳如是身處內憂外患的甲申鼎革之際,與許多士大夫一樣,柳如是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危亡意識。她與云間文人等愛國之士交往,與他們談論政事,發(fā)表自己對時局的看法,表現(xiàn)出俠士般的豪氣。這一點在她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罢l人明月吹蘆管,無數(shù)清笳起鷓鴣。愧讀神經并異注,愁來不覺有悲歌”[5]75(《初夏感懷四首》其二),表達出面對滿洲鐵騎瘋狂蠶食大明疆域這一現(xiàn)狀的悲憤不已。柳如是不僅關心時事,常發(fā)議論,還渴望在實際行動上實現(xiàn)報國理想。她十分崇拜可以上陣殺敵的大英雄,常以破敵救國的名妓梁紅玉自比,希望可以像她一樣實現(xiàn)報國理想?!爸性Ψ?,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亂御侮,應如謝東山運籌卻敵,不可如陶靖節(jié)亮節(jié)高風”[4]27,她盛贊從容破敵的謝安,而不滿那些為自保而避世的人;“我欲滎陽探龍蟄,心雄翻是有闌珊”[5]75(《初夏感懷四首》其三),她高調地表達了渴望破敵立功的宏愿,也喊出了身為女子報國無門的遺憾。
綜上所述,柳如是在人格精神、愛國情懷上,都表現(xiàn)出大丈夫氣概。此外,在民族存亡的歷史轉折關頭,柳如是更表現(xiàn)出非凡的英雄氣概。清兵南下時,柳如是勸丈夫錢謙益以死殉國,“是宜取義全大節(jié),以副盛名?!盵5]241遭到錢謙益拒絕后,柳如是奮身投水,這一舉動令無數(shù)貪生怕死的男子汗顏。順治年間,柳如是投身反清復明運動,并秘密奔赴海上犒勞起義部隊。在得知海上義師兵敗后,她變賣自己全部的服裝首飾,慷慨資助義軍。由此可見,柳如是早已將一己悲歡與國家興亡連為一體,“丈夫氣”已經融入她的骨髓之中。
“丈夫氣”早已浸潤了柳如是的靈魂,其詩歌也鮮明地反映出她的須眉之氣?,F(xiàn)以柳如是的部分詩歌為例,分析“丈夫氣”在其詩歌中的體現(xiàn)。
首先,柳如是詩歌的“丈夫氣”表現(xiàn)在其詩開闊的境界中。柳如是早期詩歌多展現(xiàn)的是自己纏綿悱惻的愛情經歷,并未脫離小女子之作的窠臼。隨著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柳如是后期的許多詩作跳出了閨幃之外,涉及黍離之悲、時事之思、英雄之姿、自然之美等多個方面,“脫盡紅閨脂粉氣”,洋溢著濃厚的男性化色彩。如:“梅冰懸葉易,籬雪灑枝輕”(《詠晚菊》),又如:“不肯開花不趁妍,蕭蕭影落硯池邊”(《題畫竹》),皆是放眼自然之作。柳如是喜歡吟詠竹、菊、梅等士大夫偏愛之物,代表了她高雅脫俗的審美取向,眼界遠超出一般閨閣詩人。再如:《初夏感懷》其二[5]46:
“凄亭云幄對江湖,城上青髦隱大烏。婉孌魚龍問才艷,深涼烽火字珊瑚。誰人明月吹蘆管,無數(shù)清笳起鷓鴣。愧讀神經并異注,愁來不覺有悲歌。”
這首詩中,柳如是將眼光上升到了對國家安危的關注,上片寫滿洲鐵騎不斷搶掠大明疆域的嚴峻局勢,下片寫詩人對國家存亡的憂慮和悲慨,感情真摯,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態(tài)。另外,這首詩的境界也極為開闊,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眺望遠處,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望無際,大鳥在空中翱翔,魚龍在海底翻滾;再看近處,城中戰(zhàn)火紛飛,不知何人在浩渺的夜空下吹奏著蘆管,詩人描繪的空間從“江湖”移到“城樓”,接著從海底的“魚龍”定格到天上的“明月”,以蒼茫寬廣的天地為背景,襯托自己悲苦傷感的心緒。在柳如是詩中,這種雄渾壯闊的時空描寫比比皆是。如:“涌夜何人吟落木,春江一望卻侵星”(《月夜登湖心亭》),又如“潮聲夜上吳成闊,海色晴連越嶂空”(《出關外別汪然明》),再如:“長空鶴羽風煙直,碧水鯨文澹冶晴”(《初夏感懷》其四),都展現(xiàn)出雄渾闊大的境界。
柳如是詩的“丈夫氣”也表現(xiàn)在其詩中軍事化的意象上。軍事化意象是男性文學的典型意象,常常被男性文人用于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v觀柳如是的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諸如刀槍、劍、烽煙、戍樓、戈、弓、戟、箭、青驄、旌旗等軍事化意象,是柳詩的???,比如:“未聞馬上言龍驤,已見門前懸弓戟”[5]57、“拂衣欲走青珊瑚,鴻洞小言言劍術”[5]57、“城荒弧角晴無事,天外攙槍落亦知”[5]46、“遙憐處處烽煙事,長嘯無心閣自憑”[5]75、“當年宮館連胡騎,此夜蒼茫接戍樓”[5]129等,可謂比比皆是。這些豐富的軍事意象既是詩人懷有拳拳愛國之心的印證,也有詩人壯志難酬的隱痛,更是其詩歌“丈夫氣”的集中體現(xiàn)。如:《劍術行》“手無風云但悍疾,挾我雙騎西南行。未聞馬上言龍驤,已見門前懸弓戟?!卩底兓毊惾耍瑫r危劍器摧石骨。家徒壯氣滿天下,廣陵白發(fā)心惻惻?!盵5]57整首詩壯懷激烈,都是刀劍撞擊之聲,弓戟摧石之勢。詩人借用“雙騎”“弓戟”“劍術”意象,刻畫了身手矯健、手握寒劍、身騎快馬的俠士形象,同時表達了自己身為一介女流不能上陣殺敵的苦悶。柳如將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以及對英雄的崇拜寄予到“刀、劍”等軍事意象中,這些軍事意象又催化了她的“丈夫氣”,使她的詩歌充滿豪邁慷慨之氣。同樣的慷慨之氣還出現(xiàn)在《朱子莊雨中相過》一詩中:“嵩陽劍器亦難取,中條事業(yè)皆渺?!矣舜嗽浦喧Q,與爾笑傲觀五湖?!盵4]31詩人充滿對英雄偉業(yè)的憧憬,并將這種憧憬通過刀、劍意象表現(xiàn)了出來。
柳如是詩歌的“丈夫氣”還表現(xiàn)在她在抒發(fā)苦悶情緒時常常有開宕之筆,以一種超脫的姿態(tài)避免陷入無盡愁苦。這種自我開釋的魄力和豁達的胸襟,正是柳如是本體“丈夫氣”的集中體現(xiàn)。比如:她的《橫山雜作》[5]218:
美人遙夜佇何方?應是當年蹭蹬鄉(xiāng)。自愛文園能犢鼻,那愁世路有羊腸。徐看雀墜枝先墜,誰惜桃僵李亦僵。只此時名皆足廢,寧須完事折腰忙。
此詩是柳如是對錢謙益表明愛意后的回應之作。首句“美人遙夜佇何方”奠定了全詩哀婉纏綿的基調,但詩人并未沉浸于自怨自憐式的閨怨感懷,在下片,筆鋒一轉,用豪爽的語言自我寬慰,“徐看雀墜枝先墜,誰惜桃僵李亦僵”,表明了自己愿與對方同心同德,榮辱與共的堅貞態(tài)度。又如:她的《出關外別汪然明》,明明是一首寫離愁的送別詩,卻寫得格外慷慨雄壯。詩人借用“天涯”“鴻雁”“江楓”“海潮”“烽煙”“雄風”等闊大的景物將離別描寫的慷慨悲壯,將哀婉的離愁別緒一掃而盡,取而代之的是豪邁灑脫的情懷。
柳如是詩中的“丈夫氣”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下從特定身份、社會交往、社會環(huán)境三方面分析其詩中“丈夫氣”的成因。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于女性的交往對象、活動范圍都有極嚴格的限制,對女性學習才藝更是排斥壓制。柳如是青樓妓女的身份使她的活動空間相對自由,不必拘束在閨房之內,也不必遭受禮法的束縛,可以與男子自由往來。同時,特殊的身份使柳如是接受的教習也不同于尋常女子。柳如是身為鴇母徐佛之養(yǎng)女,自然才華更加出眾,琴棋書畫等各項技藝無不精通。但柳如是學習伎藝并不是為了取悅男子,她更想憑借自身才華贏得男子的賞識和尊重。崇禎四年(1631),落職宰相周道登仰慕柳如是才華,納其為妾,之后柳如是遭其姬妾嫉妒被逐出周府,開始漂泊流浪。在此過程中,她雖然時常感懷自己悲苦無依的身世,但更多的是以豁達豪宕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柳如是游歷四方,遍覽山川,還與眾多文人名士唱和交往,這些經歷不僅開闊了柳如是的眼界,還滋養(yǎng)著她豁達豪邁的大丈夫氣概,更不斷豐富了其宏闊的世界觀。
晚明時期,狎妓成為一種風尚,士妓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低俗的錢色交易,更多轉為精神層面的藝文交流。柳如是作為晚明江南名妓,才華絕代又品格清高,自然受到了眾多文人士子的賞識追求。周道登、宋征輿、陳子龍、錢謙益都對柳如是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嫁給周道登為妾后,周道登不僅教其文藝,還常與柳如是談論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讓柳如是對國家政事有所了解。如果說周道登培養(yǎng)了柳如是的政治參與意識,那么與宋征輿、陳子龍幾社文人的交往則催化了柳如是強烈的愛國情懷。柳如是在與他們相戀的過程中對幾社的政治活動有了更詳盡了解,同時,萌發(fā)出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柳如是最終嫁給東林黨領袖錢謙益為妻,她在錢謙益眾多的政治行為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勸說錢謙益為國殉節(jié),鼓勵錢謙益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幫助錢謙益應酬交際,這都使得柳如是離自己的報國理想更近一步。
晚明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xiàn),程朱理學已經無法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王陽明倡導的“心學”應運而生?!靶膶W”,顧名思義,就是突出心靈的自由,“表現(xiàn)出一般自由所如、任性縱性的精神”[6]117。固有的傳統(tǒng)價值觀遭到沖擊,人們的思想、人生態(tài)度趨向開放自由和及時行樂。柳如是身為章臺女子,接觸的人物形形色色,其中更多是放蕩不羈的文人士子,自然直接受到了社會思潮的影響。此外,晚明的政治局勢內憂外患,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宦官專權,百姓苦不堪言。關外不斷受到少數(shù)民族侵擾,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各個階層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國事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江南地區(qū),就連婦女家庭聚會都在商討軍事策略,柳如是亦不例外。思想領域的深刻變化為柳如是的“丈夫氣”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深重的國家災難催化了柳如是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晚明大環(huán)境地錘煉讓柳如是形成了豪邁慷慨的“丈夫氣”,并內化為其自己的精神氣質。
綜上所述,柳如是詩歌在幽婉纏綿的風格之外,亦有“丈夫氣”的一面。而這種風格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柳如是自負豪宕的個性氣質及強烈的愛國情懷,使她的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大放異彩。通過她的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迥異于主流作家的女性詩人形象。柳如是之所以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除了其高超的文學造詣和卓越的藝術才華,更得益于她內在的政治襟懷及詩歌中流露的丈夫氣概,這一切都使得柳如是遠勝于尋常的閨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