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摘要:目的: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效果分析。方法:挑選2019年1月份-2021年1月份本院治療的心血管呼吸疾病患者10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管理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不良反應出現率。結果: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百分之九十八明顯超過對照組的百分之五十四,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管理工作開展完善時候,使用風險管理,可以有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矛盾和醫(yī)患沖突事件的出現,十分值得被臨床廣泛使用與推廣。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5--01
心血管呼吸內科作為醫(yī)院內十分重要的科室,心血管呼吸內科患者具有病情繁雜、病情轉變較快以及預后不理想等特征,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常常產生十分多的風險事故與安全問題情況,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診治成效和預后情況。所以,在對于心血管呼吸內科住院患者開展診治期間提供對應的護理風險管理十分重要。此次研究本院治療的100例心血管呼吸內科住院患者開展比較護理觀察,分別提供患者常規(guī)性護理方式與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為了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使用成效,現將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挑選2019年1月份-2021年1月份本院治療的心血管呼吸疾病患者10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7.41±3.28)歲,其中,心血管內科患者28例,呼吸內科患者22例;觀察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6.20±3.41)歲,其中心血管內科患者30例,呼吸內科患者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診治階段實施常規(guī)性護理管理,護理人員應該遵循醫(yī)囑提供患者臨床用藥,觀察患者住院診治后病情轉變以及多項生命體征并且及時上報主治醫(yī)師,配合主治醫(yī)師實現臨床治療工作。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住院后在常規(guī)護理管理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患者住院后護理人員融合患者意識情況、病情變化以及自主活動能力,評估患者護理風險,融合患者住院時真實狀況開展臨床護理模式,針對自主活動能力低或者意識不清楚的患者,叮囑患者家屬或者陪護人員二十四小時進行陪護;另外,護理人員應該對家屬與陪護人員講授臨床護理中出現的風險,嚴禁患者家屬與陪護人員未通過消毒,隨便觸摸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陪護人員在助于患者翻身、按摩前應該先進行消毒。另一方面,護理人員配合科室清潔人員為患者給予干凈、舒服的住院環(huán)境,心血管以及呼吸內科都開展分層護理管理,科室護士長負責護士實習工作布置及各科室溝通、交流工作,主管護士負責護士一般護理工作,減少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護理記錄書寫不標準、發(fā)錯藥品,造成醫(yī)患糾紛。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出現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百分之九十八明顯超過對照組的百分之五十四,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心血管呼吸內科患者大部分屬于年齡比較大、行動不方便、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病情繁雜以及病程較長的患者。在平常診治以及護理過程中容易產生風險事件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護理管理原因,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略差,護理服務意識不夠充足、未能嚴格遵守規(guī)章體系實施護理行為,存在管理上的失誤情況引發(fā)的;因為環(huán)境原因,科室內病房、衛(wèi)生間以及走廊等場所的護理風險事件預防對策開展不夠嚴格,患者時常產生摔倒與墜床情況,所以對于心血管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降低護理安全事件的產生,完善護患關系,還可以避免安全情況與不良反應的出現,提升心血管呼吸內科的護理管理質量水平,推動患者預后情況。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百分之九十八明顯超過對照組的百分之五十四,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護理風險管理成效十分明顯。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管理工作開展完善時,選擇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糾紛與醫(yī)患沖突情況的出現,十分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果果,趙艷歌.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分析與探討[J].黑龍江醫(yī)學,2021,45(02):191-192.
[2]何鳳萍,呂小惠,李曉芳.臨床護理保護結合雁陣效應對呼吸內科護理效率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2):2249-2251.
[3]劉意瓊,劉兆男,杜巧玲,張國棟,鐘健華.基于PDCA循環(huán)模式的護理風險管理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9,40(03):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