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王昊 劉若琳
摘要:本文認為芍藥在《傷寒雜病論》中廣泛運用,芍藥在臨床中無論是外感病、內傷病都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對《傷寒雜病論》中運用芍藥的功效及用法用量進行論述,整理其運用的范圍及意義,使芍藥在臨床中的運用達到效若拂鼓。
關鍵詞:芍藥;《傷寒雜病論》;遣方用藥;淺析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5--01
芍藥在臨床中無論是外感病、內傷病都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在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運用頻率極高,作用廣泛,效如桴鼓。書中有關“芍藥”的方劑達59首(含用法加味5首),運用頻數(shù)僅次于甘草、桂枝、大棗和生姜。用量有二分(王不留行散)到1斤(當歸芍藥散、當歸散)不等,以入湯、丸、散劑為主?!秱s病論》中芍藥因配伍、用法、用量不同,作用也隨之不同,現(xiàn)筆者對《傷寒雜病論》中運用芍藥的體會做以闡述。
1《傷寒雜病論》中芍藥的作用
1.1益營和衛(wèi)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第一方”桂枝湯中芍藥味酸性微寒,益營斂陰,并與桂枝等量共用,開合相濟,和營調衛(wèi)散邪,解表斂汗養(yǎng)陰,共奏調和營衛(wèi)功效。芍藥又與甘草相配,和營益陰,酸甘化陰,共達“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類似功效的方劑: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葛根湯、表郁輕證的桂麻各半湯、陽虛漏汗表未解的桂枝加附子湯、少陽兼表證的柴胡桂枝湯等。
1.2解痙止痛
《傷寒論》第29條: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秱摗返?0條: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止痙第一方”芍藥甘草湯,《朱氏集驗方》以“去杖湯”形象命名。方中芍藥味酸苦性微寒,甘草味甘性平,酸味能收、能斂,甘味能補、能和、能緩,酸甘化陰,養(yǎng)血和中,斂陰緩急,使陰液復,筋脈養(yǎng)。類似功效的方劑:治療汗后陰陽兩虛證的芍藥甘草附子湯、中焦虛寒腹痛的小建中湯、少陰陽虛寒濕身痛證的附子湯、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腹痛證的桂枝加芍藥湯等。
1.3調肝和脾
《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罢{和肝脾基礎方”四逆散,方中柴胡味辛苦性微寒,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佐芍藥斂陰養(yǎng)血柔肝,以條達肝氣,補養(yǎng)肝血,防柴胡辛散而耗傷陰液。類似功效的方劑:治療肝脾兩虛、腹中拘急證的當歸芍藥散、肝郁血虛脾弱證的逍遙散、婦人宿有癥塊、行經腹痛的桂枝茯苓丸、脾虛肝旺泄瀉證的痛瀉要方等。
1.4養(yǎng)陰通便
《傷寒論》第247條: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本條文所述腸胃燥熱,脾津不足,腸道失于濡潤所致的麻子仁丸證。清代名醫(yī)程郊倩《傷寒論后條辨》中:“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何能以余陰蔭及腸胃?所以胃火亢盛而腸枯,大腸堅而糞粒小也。麻仁丸中的芍藥能補脾陰,使脾陰得復,得以余陰蔭澤腸胃,脾胃相和,則津液能輸布全身。方中芍藥味酸苦性微寒,養(yǎng)陰潤腸,更能協(xié)調下藥通便,津液得潤,大便得通,脾約證愈。類似功效的方劑:治療少陽陽明里實證的大柴胡湯等。
1.5通脈行痹
《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本證系素體血虛,寒邪侵入,氣血凝滯運行不暢所致。方中以芍藥配當歸入血分,通脈行痹,且芍藥配通草促進血行,加速寒邪外泄,祛血脈之痹結則寒厥自解。類似功效的方劑:治療血痹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少陰陽虛、寒濕阻滯的附子湯等。
2《傷寒雜病論》中芍藥的用量變化及用法
《傷寒雜病論》中每一味藥在不同的方劑中用藥劑量的變化都極為重要。如①增加用量:桂枝加芍藥湯中倍用芍藥,一是與甘草相合緩急止痛;二是取其理血活絡,用治太陰病氣滯絡瘀的“腹?jié)M時痛”證。若與兼見里實“大實痛”,則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二兩,共奏通便功效。若過汗傷營而出現(xiàn)身疼痛,脈沉遲時需加重用量并配人參以助之,如桂枝新加湯。②減少用量:《傷寒論》第280條: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太陰病證屬脾家虛寒,其脈見浮或浮而緩,治當溫補。若遇郁滯里實、脾絡不和、脈弱,當慎用陰柔寒涼之品。③去而不用:其中桂枝去芍藥湯是太陽病醫(yī)者誤治,邪氣內入,胸陽不振,芍藥酸收有礙疏表散邪、胸陽舒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是太陽病誤下微寒,去芍藥寒涼,加附子大熱助陽、溫通氣機。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是因痰而驚狂則加蜀漆祛痰濁,加牡蠣、龍骨以鎮(zhèn)驚安神。另外《傷寒論》第316條中曰“若不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蓋因里寒過甚而下利者當屬忌用故去之。④用法: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芍藥用法多樣,其中以湯劑為最多,兼丸、散。散劑包括當歸芍藥散、當歸散、排膿散、王不留行散、枳實芍藥散;丸劑包括大黃蟄蟲丸、薯蕷丸、麻子仁丸、桂枝茯苓丸;其余皆為湯劑。
3結語
祖國醫(yī)學中《神農本草經》載:“芍藥,生川谷,味苦平。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草綱目》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滯?!爆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芍藥總皂苷有抗肝腎功能損傷、抗腦缺血的作用,水煎液具有抗抑郁、鎮(zhèn)靜、調節(jié)胃腸功能、調節(jié)免疫、抗炎、鎮(zhèn)痛、解痙作用。對于醫(yī)者熟練掌握經方遣方用藥的意義,深入全面體悟經方用藥的涵義,在我們在臨床診療中才能得心應手,做到藥到病除。
參考文獻:
[1]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163.
[2]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91.
[3]吳普等述,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1996:60.
[4]徐? 驍.張仲景運用芍藥的規(guī)律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5:3-91.
[5]黃國鈞.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