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榮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選了契合小學生閱讀的文言文,俗稱“小古文”。這些小古文既蘊含著豐富的語言訓練資源,又對學生審美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大幫助,更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小古文的教學要與鑄造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聯系起來。教師要注重開掘示范資源,搭建言語構建平臺;把握文本聯系,深入理清內在思維;捕捉美學資源,深化學生審美意識;多維拓展鏈接,引領學生全面感知傳統(tǒng)文化。這樣教學就能提高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古文;示范資源;文本聯系;美學素材;多維拓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4-0050-02
統(tǒng)編教材作為學生母語學習的重要載體,不僅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范例,更是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選了契合小學生閱讀的文言文,俗稱“小古文”。這些小古文既蘊含著豐富的語言訓練資源,同時對于學生審美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有著較大幫助,更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因此,面對統(tǒng)編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師不能將其視為一般性文本,以大一統(tǒng)的方式展開教學,而需要將小古文的教學與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聯系起來,充分發(fā)揮小古文的教學價值。
一、開掘示范資源,搭建言語構建平臺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四大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語言的構建和運用”。因此,語文教科書中的任何一種文體、任何一篇文章,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都不僅僅是一種內容和信息資源,更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范例和載體。教師需要以專業(yè)的視角來解讀這些語言訓練資源,既要引導學生從小古文中習得語言表達和運用的方法,更要借助文本資源,筑牢平臺,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就是整套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在正式接觸這篇小古文之前,其實已經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詳,這既是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原始經驗,也是他們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資源。教學這篇小古文時,教師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的構建和運用”維度,設置了以下三個言語訓練板塊。首先,前后對照,辨析語言。作為統(tǒng)編教材中的第一篇小古文,很多學生對于小古文的形式和語言特點還相對陌生,教師可以緊扣學生對故事內容相對了解的具體學情,鼓勵學生將自己所了解的故事與文言文本進行比照辨析,共同感受小古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簡潔與凝練,為后續(xù)深入地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品味涵泳,賞析語言。在前后對比之后,很多學生都能發(fā)現小古文的語言更加簡潔,篇幅相對較短,至此,他們已經對小古文的語言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認知。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對小古文中的詞句進行品析。比如,這篇《司馬光》主要描寫了司馬光在危急時刻勇敢鎮(zhèn)定,智救落水孩童的故事,整篇文章雖然簡短,但作者所使用的一連串動詞卻非常精準,值得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深入品析。學生可以從“跌”“沒”等動詞中感受形勢的緊張和危急,可以從“持”“擊”中感受司馬光的果斷、冷靜與機智。最后,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練筆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首要維度。這一案例的教學,教師就從對比辨析、品味賞析和遷移運用的角度,為學生搭建了多維的歷練平臺,為學生語言的構建和運用奠定了基礎。
二、把握文本聯系,深入理清內在思維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二個維度就是“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這就意味著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決不能只是簡單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需要將言語訓練與思維認知進行巧妙統(tǒng)整。因此,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師需要從小古文的內容入手,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本之間的聯系,將思維能力的訓練納入小古文教學的重要范疇。
以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的教學為例,在自主閱讀、大體了解文本意思之后,其實還有不少學生并不能真正明白楊氏之子回應孔君平的語言,為什么從中能夠看出這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并沒有理清孔君平與孩子對話之間的邏輯關系,而這一障礙點正是組織學生梳理文本內部聯系、歷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資源。鑒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兩人之間的對話展開探究。比如,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其弦外之音就是拿出來的果實是“楊梅”,與“楊氏”同音,孔君平以此來戲弄孩子;而楊氏之子思維敏捷地回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言外之意則是孔雀與孔君平同姓,依照孔君平的思維邏輯,孔雀應該是孔君平家中飼養(yǎng)的家禽。由此對照,就可以看出楊氏之子迅捷的思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足見其聰明機智。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理解與感知的障礙點,引導學生在深度品析和理解的過程中逐步向著語言深層意蘊邁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捕捉美學資源,深化學生審美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承載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任,同時也要強調人文主題的浸潤和發(fā)展,以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雖然相對簡單,但都是經過歷史檢驗和選擇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其審美價值不可小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三維度就將關注點聚焦在審美上,因此,教師要在語文學習中不斷深化、歷練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神話單元,編者所設置的閱讀要素有:(1)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兩條要求,一條指向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層面,旨在教給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基本方法,歷練學生對故事性文本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條則指向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層面,聚焦神話文本的人文內涵,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這個單元中就編排了《精衛(wèi)填?!愤@篇神話小古文,選自我國古代經典的神話故事集《山海經·北山經》。故事相對簡單,主要講述的是女娃在東海游玩,不幸溺水,變成精衛(wèi)鳥之后通過銜木石的方式試圖將東海填平。教學這樣的小古文,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文本故事的層面上,還需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積極探尋文本內容中的審美元素??v觀整篇課文,描寫女娃的語句并不多,如“溺而不返”“常銜西山之木石”“堙于東?!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背后悟出精衛(wèi)的精神品質和審美內涵。但這一步不能走得太急,否則容易沖破學生的認知思維,最終形成揠苗助長的惡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從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入手,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然后將思維從人物精神品質的維度向著文本審美的方式過渡。比如,從精衛(wèi)的行動本身出發(fā),填海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美;從呵護他人安全的角度,其行為背后又蘊藏著豐富的人性之美。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相機拓展補充古今名家對精衛(wèi)填海這個故事的解讀,引導學生從另外的途徑來解讀文本,探尋其中所蘊藏的其他維度的美學素材,相機感受小古文中女娃溺水變成精衛(wèi),精衛(wèi)銜石填海的奇特經歷,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在這一案例中,對于小古文的理解,教師沒有讓學生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層面上,而是捕捉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引領學生感受文本內容的整體表達效果,更好地推動了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多維拓展鏈接,全面感知傳統(tǒng)文化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文化。母語資源中蘊藏著民族的精神和內涵,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簡單的識字,更為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文化精髓和豐富內涵。這就需要教師要做到多維鏈接,從不同的維度來拓展學習資源,引領學生深入感受傳統(tǒng)文化知識,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如六年級上冊的小古文《伯牙鼓琴》,主要講述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深厚的友誼。教學這篇小古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文化內涵和力量,教師首先從文本自身出發(fā),向學生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和人物關系: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春秋時代人,他們兩人身份懸殊,卻成了至交。在《呂氏春秋》和《列子》等書中都曾記載過他們的故事。他們因為彈琴而結識,所以后人又將好朋友稱為“知音”。其次,教師緊扣文本中的內容:俞伯牙彈琴時“志在太山”, 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俞伯牙彈琴時“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此時,教師鼓勵學生結合所拓展的資料以及故事中兩人交往的細節(jié),談談自己對知音、對友誼的理解,幫助學生從故事中獲得對友誼的初步感知。教學至此,還完全不夠,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拓展和鏈接多維的認知文本,豐富學生的認知渠道。因此,教師在學生逐步理解了友誼的內涵后,相機出示了三位詩人的詩句:先是孟浩然《示孟郊》中的“鍾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接著是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中的“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最后是王安石《伯牙》中的“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有了這些資源的支撐,學生就不再是單一地從自己的視角來解讀文本,而是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來感知故事、洞察內涵,從而豐富了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感知。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將小古文看成是一篇普通的故事性文本,而是積極捕捉文本故事中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讓學生經歷了文本探尋和資料鏈接等多種方式,深入感知了文本中知音和友誼的內涵。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本大意,洞察了人物特點,更吸收了故事中的文化資源。
總而言之,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古文以其獨特的文體特點,承載著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只有真正地轉換視角、更新理念,才能真正發(fā)揮小古文的價值,為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