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在車上顛簸了許久,透過車窗,我望見幾名頭戴深藍色帕子的婦女,她們身后背著被曬得黝黑的娃娃;我望見無邊的田野,那是翠綠色的菜花苗;我還望見群山之間那一排排平房頂上升起的炊煙,那是我的家。
到家的第一件事,不是躺在床上睡到天昏地暗,而是先去姑媽家吃一頓飯。繞過幾個拐角,后面有片寂靜竹林的人家就是姑媽家。還沒走進大院,就能聽到洪亮的犬吠,那小小的灶房,已升起了歡迎我們的炊煙。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桌子菜,姑媽熱情地張羅著讓我們坐下。好久沒吃姑媽燒的菜了,我拿起筷子,徑直伸向那燉得暗紅、切得足足有一手指厚的臘腸,只是咬下一小塊兒,就足夠送進口中一大勺糙米飯。這樣吃臘腸就像陳曉卿所寫的,不僅“下飯”,而且“殺饞”。之前不沾肉的日子,就像果汁摻了水一樣寡淡,那時我總會回憶起姑媽家的臘腸,香氣濃郁,咸香可口。如今終于吃到了,這一路的舟車勞頓便全值得了。
吃飽了飯,我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就走到姑媽家的小灶房里烤火。灶房上支著一個架子,上面掛著琳瑯滿目的臘腸,下面的柴火堆慢悠悠地吐著白煙,日復一日地熏烤著,把臘腸熏烤得“滿面滄?!?,美味就在這里誕生了。臘腸的做法很簡單,過年期間去集市上買二十斤豬肉,細細切碎,與花椒、醬油、大量鹽巴混合,再灌進洗干凈的腸衣里,掛在灶房上讓火熏一個禮拜即可。別看它原料普通,做法簡單,這樣的臘腸,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可是極為珍貴呢!離開姑媽家時,姑媽讓我們提走一兩串臘腸,我便毫不客氣地收下了,那臘腸提在手上沉甸甸的,實在幸福。
日子過得飛快,眼看又要開學了,我不得不離開。那天,姑媽像拜年一樣,拎了一麻袋東西,有肉餡兒的粽子、好幾串臘腸,還有一些年糕。姑媽仔細幫我裝好,說我難得回來一次,要多帶些才好。
把裝得鼓鼓的包抬上車,車窗外是連綿的群山,假如這個背包足夠大,真想把眼前的一切都裝進去,連同那些頭戴深藍色帕子,在后面朝我們揮手道別的人……
(浙江東陽市歌山一中803班,指導老師:呂愛民)
點評
作文的題目“背包里的故鄉(xiāng)”非常新穎,直接吸引了讀者的目光。小作者細膩地講述了回到家鄉(xiāng)后去姑媽家做客的情景,特別是對臘腸制作過程的描述十分細致,讓讀者增長了見識。作文以車窗外的景致開頭,又以車窗外的景致作結,首尾呼應。小作者在結尾處寫希望把故鄉(xiāng)的一切都裝進背包帶走,表達出自己對故鄉(xiāng)的不舍,既呼應了文題,又升華了主題,構思非常巧妙。
(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