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寶
在紫砂陶藝的歷史上,有一位名叫陳鳴遠的大家,他有一件“東陵瓜壺”,上面除了他的銘款以外,還刻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銘文,這把壺就是現存的銘文最早的紫砂作品,在這之后紫砂陶藝創(chuàng)作逐漸形成了字與畫相結合的主題創(chuàng)作形式,清代中期的曼生壺可以說就是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的集大成之作。在紫砂陶藝創(chuàng)作中,融入書法、繪畫、銘文、印章會使得原本平平無奇的作品更具有文人意味和藝術的魅力,這種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形式自然而然地就流傳了下來,當代紫砂陶刻主題創(chuàng)作正是從這一點上發(fā)展起來的。
相對于古代的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者,當下這個時代具有無可比擬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很多古代無法誕生的作品,在現在可以較為輕易地被塑造出來,這其中有原料及制作工藝的進步,也有創(chuàng)作方法技藝在理論上的總結,但最主要的一點就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人文素養(yǎng)是古代創(chuàng)作者所無法比擬的,在主動或被動地吸收了海量的現代咨詢以后,當代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無論是在創(chuàng)作的深度還是廣度,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也正因為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豐富多彩的紫砂陶刻作品不斷涌現,紫砂作品“聽蜂”雙耳對瓶就屬于這眾多全新創(chuàng)作之一。
“聽蜂”雙耳對瓶諧音“聽封”,刻畫的畫面既是在表現一種實際的動感,又帶有“封侯”之意,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尤重侯爵,所以常將“封侯之賞”比作人生的巔峰,是個人成功的絕佳體現,且封侯者富貴傳承,是家族世代繁榮的象征。在這件作品中則寓意蒼松不老,永享富貴吉祥,整體構圖古樸大方,刻工精美,配以雙耳獸瓶的造型,更顯幾分古意。用字畫結合的形式演繹了“聽封到封侯”的完美過程。
在這件作品上刻繪的畫面既是獨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在瓶子“聽封”上,一對天使官來臨,猴子完全沉醉了,閉目靜候佳音,這樣的畫面和諧而安寧,是相當靜的一面,這樣的畫面在刻畫的時候需要沉下心來,合理地設計畫面的構圖,在利用瓶體腹鼓曲線的同時,將松樹沿著畫面邊緣刻畫出來,然后在松樹之上刻畫閉眼的猴子,“聽封”二字落于猴子對面的留白處,整個畫面疏密有致,動靜得體,非常順暢地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靜謐感,高冷的氣質讓人由衷的喜愛。同時在瓶體的背面,用上陰下陽的方式刻下文字“得福千家樂,齊心萬事通”,上文陰刻是我們熟悉的簡體字,下文陽刻則是篆字,兩種文字同一種意蘊象征著文化的傳承,時空的轉變,在文韻之上更添一重悠久歷史所帶來的厚重。
另一件“封侯”瓶,相對于前者是動的極致,猴子凌空懸掛,松樹的刻畫也主要集中在了瓶體上部,寬闊的瓶體下部幾乎完全留白,這樣的構圖是為了點明空間的轉變,與“封侯”這一主題對應,猴子攀升到了松樹上更高的位置,這其中的意蘊隱隱然與主題相合,象征著人生更上一層,此時此刻當然任誰都會有一種喜悅的心情,免不了歡呼雀躍,而偏偏在這一幅畫面中,兩只蜜蜂適時的飛過,吸引了猴子的注意力,蜜蜂的刻畫在整個畫面中是一對突兀的外來者,卻偏偏有一種自然的閑適,似乎猴子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狀況,都無法打破這種自然宏大的氣息,渺小的蜜蜂在這里象征著微小借寓宏大,也會讓觀賞者產生一種沉浸其中的“聆聽”感,這時候無論是先前的“聽封”還是“封侯”,都淹沒在滾滾的歷史中,唯一不變的,仍然是帶來蜜蜂嗡嗡聲的浩大自然。
“封侯”瓶的背面同樣是陰陽陶刻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刻下了:“興邦猶好意,立國展鴻圖”。前者“聽封”瓶訴說的是家,后者“封侯”瓶講述的是國,家國天下正包含了傳統(tǒng)文人內心的兩面,也借著這樣深厚的主題將作品的內涵主旨推向了高潮。
對瓶形式的陶刻內容創(chuàng)作,有著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內在關聯,刻畫內容的變化取決于主題的需要,在畫面構圖上反而沒那么多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構圖限制少,但因為兩者內在的關聯會形成能夠自洽的邏輯性,“聽封”瓶上猴子從閉目靜思時所處的位置,到“封侯”瓶上猴子攀爬以后所處的位置必然是不同的,且由于上下方位的變化,作為基底的松樹也就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根據高度的不同,松樹的枝干自然會有粗細的差別,只有將這些細節(jié)部分塑造得完美,整體的主題才能夠融合自洽。同樣的道理,陰陽刻相互搭配的瓶體的另一面,陽刻部分的版圖也隱隱然的具有一致性,且為了符合對瓶的整體搭配,刻意制作成鏡像一般的布局,對這種細節(jié)上的注重往往能夠決定一件作品創(chuàng)作的成敗。
總結:一靜一動,寥寥細膩傳神,這是很多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者所追求的藝術境界,用最少的刻畫來表現出最佳的內容,將人的情愫躍然畫面,這不僅僅是掌握運刀刻劃的技法那么簡單,更是一種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只有真正理解陶刻藝術的本質,才能夠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創(chuàng)作元素融會貫通,這樣即便原本平平無奇的主題,也會因為合理的演繹而散發(fā)出全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