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娟,齊 亮,葉 琳,王彥珍,羅安平
(保定市第二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急性聽力損失(hearing loss,HL)是工業(yè)國家常見的感覺障礙疾病之一,目前已影響到全球約6.8%的人口。HL在2013年和2015年被列為“殘疾”的第四大原因,僅次于腰背和頸部疼痛、抑郁障礙和鐵缺乏癥[1-2]。噪聲誘導的神經(jīng)性耳聾(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一種,是由于螺旋器毛細胞、聽神經(jīng)、聽覺傳導經(jīng)路或各級神經(jīng)元受損害所導致的聲音感受與神經(jīng)沖動傳遞障礙造成的聽力減退[3]。盡管近年來有許多與其相關的藥物研發(fā),但至今還沒有明確的治療神經(jīng)性耳聾的方法[4]。NIHL的機制包括直接機械損傷和代謝損傷。過度的噪音會對中耳結構、圓形和橢圓形的窗膜以及皮質器官造成損害。耳蝸的外毛細胞(outer hair cells,OHC)極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噪聲會扭曲毛細胞的纖毛,導致機械傳導的缺陷[5-6]?,F(xiàn)有的證據(jù)[7]表明,氧化自由基的形成是SNHL的關鍵途徑,自由基可通過鄰近細胞的壞死或凋亡破壞細胞膜。以往研究[8]顯示,將C57BL/6J小鼠暴露在110 dB 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SPL)噪聲下1 h,可導致周圍淋巴中的羥基自由基增加4倍,同時導致OHC損傷。同時,有研究[9]認為HL發(fā)生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形成所造成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有關,這一反應可增加細胞的自噬反應從而誘導毛細胞的死亡。
槲皮苷(Quercetin,Que)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黃酮類單體化合物。據(jù)報道[10],Que具有有效清除羥自由基、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以及二苯代苦味肼基等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據(jù)此,筆者推測,Que可能對神經(jīng)性耳聾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诖?,本研究將觀察Que對NIHL小鼠的作用,并基于氧化應激及自噬探討其作用的可能機制。
實驗動物:40只1.5~2.0個月齡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由河北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并置于無特定病原體級環(huán)境飼養(yǎng),所有小鼠自由獲得食物和水,均接受外耳、中耳及內耳的檢查以排除實驗前內耳聽力功能對實驗的影響。本研究已取得保定市第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實驗儀器:2446J動態(tài)揚聲器(美國JBL),REVOL聽覺腦干電位儀(丹麥Dantec),SZ51解剖顯微鏡(日本Olympus),LSM 780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德國Zeiss)。
實驗試劑:Que(純度≥98%,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和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抗體(美國Sigma-Aldrich);C端結合蛋白2(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CtBP2)抗體(美國BD Biosciences);Ⅶ型肌球蛋白(myosin Ⅶ)抗體(美國Proteus Biosciences);鬼筆環(huán)肽(Phalloidin)、Alexa Fluor 568和647熒光標記二抗、4-羥基壬醛(4-hydroxynonaldehyde,4-HNE)抗體(美國Invitrogen);微管相關蛋白輕鏈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LC3B)抗體(英國Abcam)。
1.2.1 實驗分組
小鼠按照隨機對照表法隨機分成4組:對照組(Con組)、噪聲暴露組(Noise組)、低劑量Que治療組(L-Que組)、高劑量Que治療組(H-Que組),每組10只。除Con組外,其余3組小鼠置于懸掛有動態(tài)揚聲器的籠子內,并暴露于105 dB SPL的8 kHz純音噪聲中,每天持續(xù)6 h,連續(xù)7 d;其中L-Que組和H-Que組小鼠在每天噪聲暴露前30 min分別給予腹腔注射50 mg·kg-1·d-1和100 mg·kg-1·d-1的Que生理鹽水溶液,持續(xù)7 d;Noise組小鼠在同時間段給予腹腔注射等體積生理鹽水。Con組小鼠除不進行噪聲刺激外,其他步驟同Noise組。從首次給予噪聲后第7 d,將長度為1.5 mm的針形電極插入小鼠頭皮兩側耳廓后面的眼間背中線(無倒置),并使用點擊音和全頻程刺激,分別在8、16、24和32 kHz頻率記錄小鼠聽覺腦干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閾值[11]。根據(jù)何景春等[12]的研究,當Noise組小鼠的ABR測試觀察到小鼠聽覺反應閾上升≥10 dB時,即表明神經(jīng)性耳聾模型造模成功。
1.2.2 耳蝸組織的收集
各組小鼠完成聽力測試后,用5%水合氯醛完全麻醉,斷頭并取下顳骨放入0.1 M的PBS溶液中,解剖顯微鏡下打開聽泡,去除鐙骨,挑破圓窗膜及卵圓窗膜,蝸尖打孔,并從蝸尖灌注4%多聚甲醛。取出耳蝸并放入4%多聚甲醛液內4℃過夜。將收集的耳蝸用0.1 M的PBS沖洗,再用1M的稀鹽酸脫鈣5 h,然后用0.1 M的PBS再次沖洗后,在解剖顯微鏡依次從蝸尖至蝸底分離出全耳蝸基底膜。
1.2.3 免疫熒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觀察耳蝸組織
耳蝸基底膜切成5個片段,用含Triton X-100的封閉溶液室溫懸浮1 h后,耳蝸各片段分別用myosin Ⅶ、CtBP2、Phalloidin、3-NT、4-HNE和LC3B抗體(均1:200)室溫孵育2 h,0.1 M的PBS沖洗3次,然后室溫孵育Alexa Fluor 568、647熒光標記的二抗(1:200)1 h,0.1 M的PBS再次沖洗3次后,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在與ABR測試頻率相對應的位置對免疫熒光染色的耳蝸進行成像,每組任取5張隨機圖像,并利用Image J統(tǒng)計3-NT、4-HNE和LC3B的相對表達量。利用Image J軟件對myosin Ⅶ染色顯示耳蝸結構進行頻率定位,生成了耳蝸位置-頻率圖。用高分辨率油成像物鏡在1024×1024光柵(135 μm2)中收集Z型疊層,用Zen Blue軟件根據(jù)每個頻率沿75 μm的長度耳蝸的CtBP2染色細胞核數(shù)對內毛細胞(inner outer hair cells,IHC)和OHC進行計數(shù)。
在點擊音刺激下的ABR檢測結果顯示,Con組、Noise組、L-Que組和H-Que組的ABR閾值分別為(20.12±2.03)、(69.31±4.32)、(48.34±7.32)和(37.61±5.42)dB SPL,Noise組較Con組的ABR閾值顯著升高(P<0.001),L-Que組和H-Que組較Noise組的ABR閾值顯著降低(均P<0.01)。見圖1A。全頻程ABR檢測結果顯示,Noise組在8、16、24和32 kHz頻率均較Con組的ABR閾值顯著升高(均P<0.001),L-Que組和H-Que組在8、16、24和32 kHz頻率均較Noise組的ABR閾值顯著降低(均P<0.05)。見圖1B。
如圖2A顯示,Con組耳蝸的頂回(8 kHz)、中回(22.4 kHz)和底回(45 kHz)片段的OHC和IHC結構完整且排列整齊;Noise組頂回和中回片段的IHC結構完整且排列整齊,底回片段的IHC有所縮短,頂回片段的OHC排列疏松,中回和底回片段的OHC明顯減少甚至底回片段的OHC喪失;L-Que組和H-Que組頂回、中回片段的IHC結構完整且排列整齊和底回片段的IHC結構有所改善,頂回片段的OHC排列趨向整齊,中回和底回片段的OHC數(shù)量的減少的程度較輕,且H-Que組減少幅度更小。計數(shù)結果顯示,Con組、Noise組、L-Que組和H-Que組IHC數(shù)量無明顯變化(圖2B);與Con組比較,Noise組在對應于頻率>22.4 kHz的耳蝸的位置處的OHC密度顯著降低(P<0.001);與Noise組比較,L-Que組和H-Que組對應于頻率>22.4 kHz的耳蝸的位置處的OHC密度顯著增加(均P<0.05)(圖2C)。
免疫熒光結果顯示,與Con組比較,Noise組OHC中3-NT和4-HNE的表達水平均顯著增加(P<0.001);與Noise組比較,L-Que組和H-Que組OHC中3-NT和4-HNE的表達水平均顯著降低(均P<0.01),且H-Que組更低(P<0.001)。見圖3。
免疫熒光結果顯示,與Con組比較,Noise組OHC中LC3B的表達水平顯著增加(P<0.001);與Noise組比較,L-Que組和H-Que組OHC中LC3B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均P<0.01),且H-Que組更低(P<0.001)。見圖4。
近年來,由于NIHL發(fā)病率的增高卻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使其成為廣受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難題。因此,積極尋找潛在的抗NIHL的藥物具有重大的意義。
NIHL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耳蝸毛細胞。正常情況下根據(jù)聲音刺激放大基底膜的運動,OHC比IHC更容易受到噪聲傷害,故OHC死亡是該疾病的基礎病理學改變[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NIHL小鼠中,耳蝸OHC呈現(xiàn)數(shù)量的減少,IHC改變不明顯,表明噪聲可誘導OHC的死亡;而Que可改善噪聲引起的OHC丟失,提示Que可能對NIHL小鼠具有保護作用。以往的研究證據(jù)[14-15]表明,NIHL的早期損傷為患者耳蝸機械損傷引發(fā)其局部組織發(fā)生代謝異常所致,且氧化應激、自噬反映是其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噪聲暴露后耳蝸組織會產(chǎn)生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升高過氧化物的含量,造成不良的氧化應激反應[16-17]。若生成的過氧化物不能及時清除,則會損傷耳蝸組織,造成聽覺的損害。過氧化物3-NT和脂質過氧化物4-HNE的含量常用來衡量機體氧化應激水平[18]。本研究結果顯示,Que可降低噪聲暴露導致的3-NT和4-HNE,提示Que可能通過減輕氧化應激水平來改善噪聲誘導的耳蝸損傷。自噬是通過形成自噬體,包裹胞漿中受損的蛋白質及亞細胞器成分,并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體,進而降解的代謝過程[19]。LC3B是細胞自噬活化過程中的關鍵分子,可有效反映細胞的自噬情況[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Que可降低噪聲暴露導致的自噬標志物LC3B表達,提示Que可減輕由噪聲誘導的小鼠耳蝸OHC的細胞自噬。已有的研究證據(jù)[21-22]表明,氧化應激可誘導自噬性死亡的產(chǎn)生,而在本研究觀察到Que可同時改善NIHL模型小鼠的氧化應激水平和自噬水平,且經(jīng)Que處理后OHC細胞死亡數(shù)量更少,由此提示Que可能通過減輕耳蝸OHC的氧化應激和自噬作用來發(fā)揮抗NIHL的作用。
綜上,本研究顯示,Que對NIHL小鼠具有保護作用,其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減輕耳蝸OHC的氧化應激和自噬作用來實現(xiàn)的,提示Que可能是潛在的抗NIHL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