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義
新時代是黨史和新中國史劃時代的一個新坐標,創(chuàng)新中共黨史話語體系,注重回應時代需求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在時間、空間、學科內容等視角下,古今結合、上下結合、中外結合,跨學科結合,從不同的時段、角度、層面來研究中共黨史,推動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呈現(xiàn)新境界、形成新格局、達到新高度。
一、時間視域:長時段研究
歷史是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的,自有其內部的連續(xù)性,不能人為地割裂歷史發(fā)展的源與流。歷史的發(fā)展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時代演進過程,短時段的研究很難總結整體性規(guī)律和展現(xiàn)大歷史脈絡。因此,我們要立足唯物史觀,放眼宏觀歷史得出結論。中共黨史的研究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學人開展了長時段、“大歷史”式的黨史研究,一改過去偏重短時段,單一、割裂的研究,提倡在廣泛的時空范圍內梳理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將歷時性和共時性結合起來,從而進入“總體史”研究。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時段中的中共黨史,上承中國古代史,下啟中國當代史,更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之研究,也更需長時段之研究,這樣有利于“通古今之變”“鑒往而知來”,窺歷史之真諦,有利于規(guī)律性、連續(xù)性與繼承性探究。
縱向來看,中共黨史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部歷史進程。在這三個歷史進程里又經過若干個歷史階段,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fā)展、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等。這些不同的歷史周期、歷史節(jié)點、歷史事件過程都可以說是可大可小的“時段”。短時段的事件,中時段的情勢,長時段的社會結構一定要相結合。“對短時段事件的研究必然要求對中時段作情勢的探析;而對情勢的了解又必然要求對長時段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性質的總體把握”。
高尚、王四達:《從“總體史”到三時段——一個解析社會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的新視角》,《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如我們研讀“四史”,應堅持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把40多
年的改革開放史置于新中國70多年發(fā)展史的大背景中學習,把70多年的新中國史置于近百年黨的奮斗史中學習,把百年黨史置于170多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500年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學習,將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上溯中華民族史、人類文明發(fā)展史,這樣才能充分激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宏闊視野。
立足長時段研究中共黨史,深入探討黨的自身建設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要具有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廣闊視野,為其提供高站位。從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來看,社會主義經歷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本土化發(fā)展的歷程,是各國共產黨人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部歷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來講,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中共黨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重要一節(jié),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路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xiàn)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五百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煥發(fā)出新的蓬勃生機?!?/p>
從時序來講,不僅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而且也要站在先前某一時點看后來,即“回顧性分析”和“前瞻性分析”?!皬摹癫臁拧焙汀坝伞八肌蟆辈⑿??!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回溯歷史,回落當下,服務現(xiàn)實、展望未來?!皢栴}是時代的聲音”,歷史研究要有問題意識,解決時代問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zhí)政黨,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必然要求中共黨史的研究更為直接、更為深入。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更要加強現(xiàn)實意識和問題意識,既要關注已經成為歷史的問題,更要關注已經發(fā)生并且仍在發(fā)展著的問題?,F(xiàn)實問題的研究可以從歷史中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歷史與現(xiàn)實有機結合。積極解決現(xiàn)實中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使黨史研究更好地發(fā)揮資政育人的功能,更好地為大局服務、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p>
從時間視域研究黨史更需要有系統(tǒng)意識,要置身于一個縱深的歷史時段,要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看黨的歷史問題,防止單一、片面、割裂地看問題。馬克思主義明確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所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p>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頁。借助系統(tǒng)史學,古今結合、中外結合,可以深入解析重要事件、客觀情勢和社會結構的特殊作用,由此推進黨史研究的立體解讀。隨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愈加深入,經驗積累愈加豐富,黨史長時段研究所面臨的資政育人的使命也越來越艱巨,同時黨史研究也將更加大有作為。
二、空間視域:全景式研究
在空間方面,黨史研究要注重上下結合。學界首先沖決了中國傳統(tǒng)的呆板、單一、直線式的研究框架,黨史研究視角不斷拓寬。從國家與社會互動視角來看,開始注重基層民眾的主體作用,打破了只關注上層社會、精英文化的傳統(tǒng)研究,開始關注下層民眾、大眾文化,多“向下取向”。普通民眾生活史研究異軍突起,以民眾、民生、民本為關注點,揭示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從宏觀著眼,由微觀入手,宏觀整體和微觀個案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方黨史和全國黨史的研究,而是從社會互動角度探討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要求人們不只是從國家對于地方、民眾的正向關系來看待歷史問題,還要從其反向關系來觀察社會歷史現(xiàn)象,“從底層看歷史”,從中找出更加全面的符合客觀歷史的真實規(guī)律來。“眼光向上”,關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把酃庀蛳隆保匦聦徱暁v史,展現(xiàn)出基層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分化、重組及其日常心態(tài)和生活,把社會下層群眾的活動同上層人物的活動連接起來,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同重大政治、經濟、文化現(xiàn)象連接起來,從整體上說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
為了避免歷史研究的碎片化,當今更多學者提倡“總體史”(或整體史)研究范式,但在實際研究中也未忽略精微式的歷史研究,這種微觀、個案的研究往往被置放于“大歷史”的環(huán)境里,以此豐富、深化和加強宏觀研究和綜合研究。其研究特色在于宏觀導向,微觀切入,既密切關注微觀層面的具體問題,更充分注意宏觀層面的戰(zhàn)略性、全局性問題。應當說這是中共黨史研究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
在空間方面,黨史研究還需要內外結合。既要從國外的角度出發(fā)看中國,也要從中國的立場出發(fā)看國外(或稱為“對稱性觀點”);簡言之,“從‘西看‘中”與“自‘中視‘西”結合。
從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來看,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前所未有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而中國歷史的研究特別是中共黨史研究尤為不能置身于外。再者,人類文明交流互動是永恒不變的歷史主題,中共黨史本身就是開放、豐富的歷史,這必然對新時代黨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以世界舞臺的眼光、國際坐標和全球格局來看待黨史工作,引領時代潮流,推動國家發(fā)展。全球史的興起為中共黨史的研究提供了宏大敘事的新視角,而且還提供了中外互鑒的新方法,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對中共黨史給予了特別關注和重新解讀。
“全球史觀”著眼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著重闡述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的形式和內容,重心放在建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上面,以互相關聯(lián)的“網(wǎng)絡”為單位,同步說明該地區(qū)的縱向和橫向發(fā)展。
劉新成:《“全球史觀”與近代早期世界史編纂》,劉新成主編:《全球史評論》第1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32-33頁。我們要打破就中國論中國、就黨史論黨史的模式,在注意黨的自身變化的同時,還要注意“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或者說是跨越黨際或國界,達到從地方視角向全球視角的轉變、從單一語境向復雜語境的轉變。
中國需要在全球史的視域下審視世界、理解世界,也需要從全球史中汲取全球性事務處理的經驗和教訓。在全球史視角下,世界歷史中的案例為中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教訓”,全球史進程的總體敘事以長時段角度展示歷史的“規(guī)律”。
Nicola Spakowski, “National Aspirations on a Global Stage: Concepts of World/Global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Vol.4, No.3(November 2009), p.476.因此,我們研究中共黨史要將其置放于“全球史”“跨國史”“世界史”的視域下。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不僅要放到中國20世紀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而且還要放到近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社會革命、國家構建的大環(huán)境下去理解,因為中國革命深受法國、俄國等國影響,屬于“外發(fā)次生型革命”,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世界其他地區(qū)共產主義革命之間的歷史關聯(lián)的探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中國革命研究的視野。有學者指出,要在全球史視野下研究改革開放史,這樣不僅要求講清楚改革開放的歷史,而且要求講清楚歷史中的改革開放,也就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改革開放。
歐陽軍喜:《全球史視野下的改革開放及其歷史書寫》,《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1期。既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進行比較,又要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進行對比,這樣才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才能看出相互關聯(lián)與異同。以“世界革命”為訴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本身就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研究中共黨史必須具有全球史的眼光。
王奇生、黃道炫:《研究中共黨史必須具有全球史眼光》,《紅廣角》,2016年第7期。中共黨史
學術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建設的新路徑,其關鍵就在于從全球史的研究視域出發(fā),采用總體性的研究范式,重新審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對中國共產黨的整體影響,從而認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歷程,以及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以及世界發(fā)展的整體推動,從而將中共黨史研究融入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研究。
總之,傳統(tǒng)黨史研究,大多從中央與地方的角度研究黨史,而“世界—中央—地方—民眾”之范式縱深拓展,互動融合,嘗試構建更大的歷史圖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將是長期并存的,更需要以開放、互動的視角看待世界各地不同的史學傳統(tǒng),并多面向地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互動”也是中國社會發(fā)生變化與進步的動力。在具體研究實踐中,應當避免“去中國化”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基點從中國本土出發(fā),立足中國立場,立足中國共產黨自身。自中國看世界,自世界看中國,核心在于整體觀。既不被煩瑣的表象所迷惑,又要避免歷史研究的單一化、片面化、主觀化。中國學者應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積極推進具有全球史研究視野下的中國黨史研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中共黨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黨史工作者當前緊迫的任務。
三、學科視域:跨學科研究
當代學術研究的重要發(fā)展趨勢之一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之間的相互滲透。史學的常新,源自其多面性。
法國年鑒史學派主張歷史的總體觀和綜合觀,認為歷史是同人類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人的科學”。換言之,社會歷史是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思想、宗教和人類生活各個要素的總體史。歷史研究既要對歷史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也要注意歷史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綜合研究。在這種意義上,黨史研究不是對政治軍事的單一研究,也不是對上層人物的簡單論道,而是對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領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等各個領域歷史活動的綜合考察,
具有內涵豐富、外延廣博、涉及學科知識面廣等鮮明特點。在相當長的時期,傳統(tǒng)中共黨史表述方式的革命性思維,研究內容的單一政治性內容,即著重突出階級、黨派、革命史本身,而忽視其他面向,有固化和封閉的趨勢,遮蔽了黨的歷史研究中文化、社會、民族、科技等豐富多彩的多面向內容,弱化了多學科、跨學科方法的運用。黨史中的歷史事件是社會前進歷程中多種元素的有機整合,利用多學科多面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黨史研究的深度、范圍,使研究視野不斷更新,更加系統(tǒng)全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科涉足中共黨史,不少學者專門論述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動向。但是,這些文章多從“新政治史”“新革命史”“新文化史”“新社會史”的角度加以切入。雖然實際上也反映了黨史內容多層面的延展,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在全面開展中共黨史自身學科多面向研究的同時,還要進行跨學科研究,即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汲取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使黨史更加學理化。不要局限于傳統(tǒng)史學方法,要進行多維思考,借鑒吸收相關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如比較史學方法、計量史學方法、生態(tài)史學方法、心理史學方法、領導科學研究方法等等。吸收、運用其研究理論、學術范式,不斷更新研究視角,促生新的研究點,實現(xiàn)學科研究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例如在黨史研究中,對歷史人物以及當時社會群眾的社會心理進行分析尤為重要,如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試行等等,運用心理分析,一定程度上使論證更加深刻,更有力地論證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年代的群眾基礎。
在2010年7月召開的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同志曾經明確指出,既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和發(fā)展黨史工作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鑒古今中外史學研究的有益經驗和方法,還要積極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黨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載體。
《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0年7月22日。中共黨史研究需要突破自身壁壘,融合其他學科研究方法,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無論是開展中共黨史自身多學科多面向研究,還是跨學科研究,我們必須抓住“黨史姓黨”這一“本位觀”與“主位觀”,即黨史研究必須堅持政治性,秉承研究的科學性,堅持黨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積極開展黨史跨學科研究,實現(xiàn)政治話語、學術論斷、大眾言論的有機統(tǒng)一,“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立足于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堅持全面研究、總體觀察,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對中共黨史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構建符合黨史特征的學術話語體系。
總之,我們研究黨史要有大歷史觀,不僅是指時間視域的長時段、空間層面的寬視野,還要有學科視域下的多層面,將黨史研究構成一個“點”“線”“面”“體”的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堅持唯物史觀,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用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guī)律,才能看清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走向。立足新時代研究中共黨史,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高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zhàn)略高度,立足新科技革命的技術高度,緊扣時代主旋律,承繼前人黨史學者治史經驗,拓展研究視域,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堅持歷史的厚度、政治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做出科學闡釋,進行“經緯化”研究,還原歷史真相,總結歷史規(guī)律、顯現(xiàn)歷史智慧,才能讓中共黨史研究之樹長青!
責任編輯: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