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任海霞 齊躍
原發(fā)性高血壓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左心室肥厚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常見并發(fā)癥,涉及心肌細胞、內(nèi)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及間質(zhì)細胞與基質(zhì)的病理變化,容易患各種并發(fā)癥,所以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臟、大腦、腎臟等器質(zhì)性病變,然后全身出現(xiàn)臨床癥狀[1-3]。臨床上在治療高血壓的時候,同時也要加強預防左心室肥厚等疾病。及時準確的進行診斷,對治療與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F(xiàn)將在本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與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測定D-D 等表達量并將其指標作為預測并發(fā)左室肥厚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確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190 例作為研究組,男102例,女88 例;平均年齡(54.5±6.7)歲;平均身高(164.2±4.6)cm;平均體重(64±6.9)kg。同時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健康體檢者90 例作為對照組,男56 例,女34 例,平均年齡(56.7±6.1)歲;平均身高(166.6±7.1)cm;平均體重(62±6.2)kg。兩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許可。
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均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4],即患者在沒有使用降壓藥時的收縮壓在140 mmHg 以上,舒張壓在90 mmHg 以上;②正在使用降壓藥進行治療,即使其收縮壓低于140 mmHg、舒張壓低于90 mmHg,仍診斷為高血壓患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此項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配合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冠心病及心臟瓣膜疾病患者,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低于50%者;②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疾病患者;③貧血及低血鉀患者;④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害的患者;⑤具有肥厚型及擴張型心肌病和其他具有明確病因的心肌病患者。
統(tǒng)計所有病例一般資料,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2 mL 加入1/10 體積0.109 mol/L 枸櫞酸鈉抗凝管中,3 000 r/min 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血漿),測定Fib、D-D、t-PA、PAI-1 水平。Fib 和D-D 采用SYSMEX 公司CA7000 血凝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2 h 內(nèi)檢測完畢;t-PA、PAI-1 采用上海太陽生物公司相應ELISA 試劑盒檢測,6 h 內(nèi)檢測完畢,方法按照說明書標準。正常范圍:Fib(2~4)g/L,D-D(0~500)ng/mL,t-PA(1~12)ng/mL,PAl-1(5~45)ng/mL。心臟超聲檢查使用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機,左房擴大的診斷依據(jù)為左房前后徑在35 mm 以上:左室擴大的診斷依據(jù)男性和女性分別在5.5 cm,5.0 cm 以上;左室心肌質(zhì)量(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LVMM)的計算公式為:LVMM(g)=1.04[(LVEDD+IVST+LVPWT)3-LVEDD3]-13.6。左室舒張末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左室舒張末期后壁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BSA)的計算公式為:BSA(m2)=0.006 1×身高(cm)+0.012 8×體質(zhì)量(kg)-0.152 9。左室心肌質(zhì)量指數(shù)(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 index,LVMMI)的計算公式為:LVMMI(g/m2)=LVMM/BSA,左室肥厚的診斷依據(jù)為LVMMI 在125 g/m2以上[5]。
對研究組治療時使用的基礎藥物為ACEI 或血管緊張素II 受體阻滯劑(ARB),同時和其他降壓的藥物聯(lián)合使用,治療的目的為患者的收縮壓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張壓降至90 mmHg 以下。使用藥物對患者進行降壓治療1年后,對其進行心電圖及24 h 動態(tài)心電圖及心臟超聲等檢查,觀察各項指標,按照血壓是否達到正常標準,將達到正常標準患者納入為(高血壓)消退組,為達到正常標準且依舊高血壓納入為(高血壓)未消退組。
同時比較兩組觀察兩組D-D,F(xiàn)ib,PAI-1 和t-PA 指標。并對比分析消退組和未消退組患者的D-D,F(xiàn)ib,PAI-1 和t-PA 情況。
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采用(±s)表示,兩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一般在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LVMMI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χ2/t 值P 值n 190 90性別(男/女)102/88 56/34 32 0.74年齡(歲)54.5±6.7 56.7±6.1 3.74 0.47體重(kg)64±6.9 62±6.1 21.4 0.56收縮壓(mmHg)171±4.6 123±6.7 9.4 0.012舒張壓(mmHg)94±12 75±6 44.2 0.032 LVMMI(g/m2)139.4±22.3 114.8±8.5 23.2 0.015
研究組D-D,F(xiàn)ib,PAI-1 和t-PA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D-D、Fib、PAI-1 和t-PA 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D-D,F(xiàn)IB,PAI-1 and t-P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血清D-D、Fib、PAI-1 和t-PA 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D-D,F(xiàn)IB,PAI-1 and t-P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n 190 90 D-D(ng/mL)547±78.2 118±18.4 1.55 0.004 Fib(g/L)5.9±1.1 3.5±0.58 12.35 0.023 PAI-1(ng/mL)49.7±9.6 34.3±6.2 17.53 0.036 t-PA(ng/mL)16.4±3.36 5.6±0.45 33.75 0.003
將研究組190 例患者血清D-D 水平與LVMMI進行Spearman 相關性分析,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D-D 水平與LVMMI 呈正相關(r=0.663,P<0.01)。
消退組的D-D,F(xiàn)ib,PAI-1 和t-PA 低于未消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消退組與實未消退組D-D,F(xiàn)ib,PAI-1 和t-PA 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D-D,F(xiàn)IB,PAI-1 and t-PA between regression group and non regression group(±s)
表3 消退組與實未消退組D-D,F(xiàn)ib,PAI-1 和t-PA 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D-D,F(xiàn)IB,PAI-1 and t-PA between regression group and non regression group(±s)
組別消退組未消退組t 值P 值n 116 74 D-D(ng/mL)264±35.6 522±69.5 34.3 0.023 Fib(g/L)3.5±0.8 4.9±1.1 36.2 0.005 PAI-1(ng/mL)37.4±10.6 46.1±7.4 3.6 0.014 t-PA(ng/mL)9.6±2.3 13.6±2.67 9.7 0.043
高血壓患者中90%以上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復雜,是由多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而引起的慢性疾病,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過程隱匿,病情進展緩慢,但并發(fā)癥多[6]。高血壓發(fā)生左心室肥厚的幾率達20%~60%,有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左心室肥厚先于高血壓出現(xiàn)。崔雪蓮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血壓越高,左心室重構程度越嚴重。其機制是動脈壁彈力纖維減少并且膠原纖維增加,從而導致血管順應性及彈性降低。本研究從原發(fā)性高血壓入手,分析D-D,F(xiàn)ib,PAI-1 和t-PA 等指標的含量,探討表達意義,研究D-D 在原發(fā)性高血壓并發(fā)左心室肥厚中的預測價值。
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xiàn)左室肥厚的癥狀,在多種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中,此癥狀是其發(fā)生的一個重要獨立危險因素[8]。如果患者沒有采用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案,血壓控制不佳將會使患者的左室擴大進一步加重。本研究結果表明D-D 參與左室肥厚的病理過程。D-D 是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活化因子交聯(lián)后再經(jīng)纖溶酶水解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其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的雙重激活,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凝血、抗凝血、纖溶、血小板等系統(tǒng)的功能處于一種相互制約的動態(tài)平衡中[9-12]。在高血壓時,由于血液的高剪切應力、血液淤滯、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硬化等因素的作用,刺激和誘發(fā)各系統(tǒng)的功能發(fā)生異常變化。D-D在此過程中可作為體內(nèi)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之一。D-D 是由纖溶酶作用于交聯(lián)纖維蛋白產(chǎn)生的小分子二聚體,交聯(lián)纖維蛋白多聚體降解的產(chǎn)物,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D-D 的水平升高,說明存在繼發(fā)性纖溶過程,而先生成凝血酶,后又有纖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纖溶酶活性或水平超過血漿中纖溶酶活性或濃度[13-14]。Fib、t-PA 和PAI.1 水平升高也充分支持了左室肥厚的病理過程,F(xiàn)ib 在凝血的最后階段,可使血液凝固,PAI 可結合到內(nèi)皮細胞表面,防止過度纖溶。tPA將纖溶酶原精氨酸561 纈氨酸562 處的肽鍵裂解,形成具有活性的纖溶酶,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因此,由于抗凝作用減弱、血小板黏附與聚集以及纖溶活性下降造成原發(fā)性高血壓并發(fā)左室肥厚。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應重視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栓前狀態(tài)的研究,在選用降壓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當努力保護其內(nèi)皮功能,適當采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等綜合治療措施,以降低其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