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
摘要: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缺少不了由粗讀到精讀的過程,這是閱讀的基本過程。精讀是在通讀(粗讀、略讀)的基礎上精細地閱讀文章。精讀訓練可以按照分析句子,劃分層次,提取要點,理解主旨四步精讀過程訓練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精讀四步過程綜合為兩步來訓練。一是整理路線;一是尋章摘句。 前一種形式,是分解訓練閱讀,適合基本閱讀訓練;后一種形式是綜合訓練閱讀,適合靈活應用。初中語文需根據學生基礎和程度,教師可從中適當選擇,也可將兩種閱讀形式組合應用。
關鍵詞:分析句子 劃分層次 提取要點 理解主旨 整理路線 尋章摘句
語文課堂教學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少不了由粗讀到精讀的過程,這是學生閱讀的基本過程。法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閱讀是“先求得膚表的見解,瀏覽以后,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得精密的知識?!保ā掇q證法的邏輯》)
精讀是在通讀(粗讀、略讀)的基礎上精細地閱讀文章。所以對學生精讀訓練是使學生具有良好閱讀能力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精讀能力既可提高通讀質量,又是品讀和賞析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應注意研究精讀方法,訓練學生精讀能力。
文章的主題、材料、結構和語言組成了文章的四個基本要素。寫作和閱讀的過程,都是要逐步完成這四個要點的過程。寫作過程首先是是選好主題,選擇典型材料,段落銜接過渡,遣詞造句;閱讀過程是首先通讀全篇,再整理結構、劃分段落分層,領悟明確主旨。
第一步:分析句子
析句是精讀的首步??鬃釉f:“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币馑际亲衷~句是文章的基礎,要寫好文章,必須在錘煉字句上下苦功夫?,F代作家老舍也說過: “寫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細推敲,一字一句要看看是否站得住,每個字都用得恰當與否,是不是換上哪個字,意思就更明顯,聲音就更響亮。應知一個字應起一個字的作用,就象下棋子那樣?!?/p>
作者精心選字造句,讀者更是應該字句品味,精心賞析,力求精確理解句子的含義、情感、作用、語言技法和文采,從而達到字字通順,句句明晰,進而達到深度學習全文讀通透的效果。
第二步:劃分層次
一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中的每個部份是由句子和句群構成的層次。所謂的布局謀篇就是謀劃文章中的層次內容如何安排和整合。所以,層次是文章相對獨立的一個部份,表現為一個自然段落和及段中更小的表意。層次段落對一篇文章來說,它們是部份;但相對更小的一個自然內的層次來說,又是整體了。所以劃分層次,必須遵循不能割裂完整意思的原則。這正如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比喻的“庖丁解?!蓖?。庖丁分解牛的身體結構,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其奧妙就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力”。解牛必須依照牛體固有的生理結構,否則便要割裂其經絡,砍斷其筋骨了。但文章的結構又不是簡單的一頭牛,所以,解析文章結構要比庖丁解牛復雜得多。但是只要能準確把握一篇文章的脈絡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劃分段落時,就會得心應手,操作自如。
第三步:提取要點
提要是提取文章材料內容的要點。閱讀說明文、議論文通常要經過分析和綜合,比較和概括,演譯和歸納等抽象思維活動。教師引領學生深度學習閱讀文本作品,要透過文字這一表象、形成理性的思考。這些思維活動離不開語言表達,所以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善于運用精煉的或形象的語言概括段落層次以至全篇內容的要點。
第四步:理解主旨
“字求訓,句求義,章求旨”,這是一條古訓。由此可知,釋詞析句,分層提要,都是為了明確主旨。只有深度學習領會了全文主旨,才能掌握文章精髓,無論做任何形式的習題,都會有把手抓。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文章的核心和本質。本質和現象是統一的,主旨寓于文字中,文字表現主旨。所以,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溝通各個層次內容間的必然聯系,從而產生理性上的認識和感悟。
在我國古時候就有這種把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局部賞析雙線并行又有機整合的精讀方法。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闡述了他勤讀的精神。同時,也指明了精讀的方法。一方面“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這是從整體著眼提取要點明確主旨,另一方面“補苴罅漏,張皇幽眇”,“沉浸醲郁,含英咀華”,意思是閱讀要從局部入手,重點深入研讀賞析。對有缺漏的地方加以補充,對幽深隱約的地方加以闡明。此文語句雖不是專就閱讀而言,但其方法對學習語文是值得借鑒的。
明代讀書人有兩種讀書的方法。著名的明史家吳晗分別稱為“知其大意不求甚解”式,和“尋章摘句’’式,把前者喻為只是擁有一根繩子,沒有穿上一個銅板,把后者喻為擁有一屋子散錢,卻不用一根繩子穿起來,認為應當把二者結合起來,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說,閱讀文章既要從宏觀上統領全文,又要從微觀上精雕細琢。 這種精讀方法和讀寫的認識過程在深度學習中也是十分契合,它和寫作過程不僅思維過程相連,而且方向統一,可以融會貫通。
人們的認知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和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現實的辯證途徑?!保袑帲┛梢姡藗兊恼J識過程就是“直觀——思維——實踐”。這是兩個逐步加深的飛躍過程。
鄭燮在《畫竹》中說,畫竹的過程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由此可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與閱讀由感知、理解到應用的過程都和人們的一般認識過程是一致的。寫作過程可概括為:取之生活——構思創(chuàng)作——語言表達。其中構思創(chuàng)作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包括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布局。在通讀的基礎上精讀的第一步整理路線就是把領悟旨、分層段落、提取要點這三點結合起來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第二步循章摘句,由于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綱要,這樣,許多委婉,深刻含義的句子就比較容易解決了。就仿佛手中握有一根五色的彩線,即便是一屋子銅錢也就容易穿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