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紅
讀葉圣陶先生的《葉圣陶教育文集教育論集》,如同與一位長者、智者面對面地促膝交談,你無須言語,他已明白了你的教學處境,知道你的疑惑缺失,經他老人家三言兩語、簡潔明了的點撥,你便有陰霾頓散、紅日高懸的通透感。讀后,我一直在想,身為教師,我們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是講解員?非也!葉老是很反對教師逐字逐句講的。他認為,“把學生的頭腦當作一個空箱子,只消裝進去”便可,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消化不良,一知半解,妄知謬解,更談不上領會什么文化,欣賞什么文學了。學生毫無參加和練習的機會,怎能產生興趣?逐句講解雖是最省事的辦法,但是專用逐句講解的辦法達不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我想,教師首先應是引路人。比如預習環(huán)節(jié),葉老指出“學生預習容易犯模糊,籠統的毛病,不求甚解”。教師在學生預習前對學生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問題預先提出,“讓學生動動查一查可查到的參考書”,“指導學生,學會搜集用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生字生語的正確用法?!毕胂胛覀兤饺沼质窃趺床贾脤W生進行預習的呢?有明確要求嗎?即使有,那么提出的問題有價值嗎?是否過易或過于冷僻呢?
可見,教師就像導游,要帶領學生盡享前方美景,對于景點的路線、景點的特點,首先要了然于胸,并能激發(fā)游客們對美景的向往、憧憬。
其次,教師應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比如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不能把自己旁置。葉老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主席,評判人與訂正人。討論時,有錯誤及時糾正,有疏漏及時補充,有疑難及時點明,如有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指示出來加以闡發(fā)?!闭n內學生思維的準確度、活躍度、發(fā)散度、深刻度,與教師的參與度密切相關。
曾聽過一節(jié)新課標優(yōu)質展示課,是講《史記》,學生一會兒評一會兒演,好不熱鬧,可是教師只是充當了報幕員、播放員(放課件)的功用,對學生的表現只一個“好”“不錯”便打發(fā)了,整堂課下來,教師的語言不足5分鐘。這堂課的設計新穎獨到,可唯獨因為教師的“失語”“旁觀”,讓人備感遺憾。雖然,我們不希望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可教師若能激情昂揚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讓自己的思想與學生發(fā)生碰撞,或以自己的思考、情感去感染激發(fā)學生,將學生思維引入更深處,師生相應相和,相信課堂一定會生成更多美妙的風景!
再次,教師還應是教練員。教練員,就是授之以法,嚴格執(zhí)行,反復訓練,督促學員達到考核標準。教師要打通課內外,做好過渡銜接,適度拓展延伸。我們在詩歌教學時常設計“比較閱讀”或“群文閱讀”,或是同一作者的不同風格文章,或是不同作者的同一題材的文章比較,或是同一題材不同寫法的詩歌比較。總之,教師要變著法兒地讓學生做基本練習。
當然了,教師還要是愛的使者。學生如果達不到標準,就要分析,要努力給學生補救或督促。對于資質一般、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要個別指導,尤其需要豐富的同情與熱誠。
明確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接下來就是努力在教學實踐的舞臺上演活“她”了。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