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波,徐青松,郝明霞
(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廣東廣州,51045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再次強調了勞動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重要內容。2020年3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明確勞動為必修課程,共6學分。[3]困擾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弱化問題,如勞動課程育人價值認識膚淺化,勞動課程與學科教學、綜合實踐割裂化,勞動課程開設不全,課程開發(fā)、實施與評價缺位等,將隨著勞動教育課程頂層設計落地而化解。而如何有效地推進勞動教育成為擺在當前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一種教育方式。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4]勞動教育與研學旅行都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列入教學計劃的必修課程,都具有實踐性課程特征,都指向學生動手參與、過程體驗,都具有實踐內化育人的特征。
作為旅游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研學旅行,涉及食、住、行等生活勞動要素,具有生活勞動實踐的要素特征。研學旅行、勞動教育與研學目的地的課程資源相結合,可挖掘豐富的生產性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在研學旅行中實施勞動教育,條件可行且有必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的勞動能力與熱愛勞動的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價值認同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實踐創(chuàng)新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暫別家庭和校園,進入陌生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中旅行、生活和學習,首先面臨的是食、住、行等生活問題。獨立生活所需完成的食、住、行的生活勞動任務是非常好的勞動教育內容。研學旅行前個人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品的準備、研學旅行途中每日的行李搬運、個人生活用品的整理與清潔等生活勞動任務,都有利于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的勞動能力時,一是要給予方法與技能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勞動方法,二是要加強思想教育,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克服懶惰思想和畏難情緒,勤于動手,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習慣。在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的“環(huán)祁連山”絲綢之路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從祖國的南海之濱深入祖國的大西北地區(qū),跨越千里進行研學旅行,不僅要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還要獨立解決生活勞動問題,解決途中各種突發(fā)的生活小難題,如暈車、著裝保暖問題。通過這次研學旅行,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勞動鍛煉,大大提升了適應環(huán)境、自我照顧、獨立生活的能力。
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實踐活動,通過集體生活的形式旅行、生活和學習,完成集體的勞動任務。集體的勞動任務包括小組的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品的準備、行程的設計與車票訂購、小組的行李物品搬運、小組的學習用品的整理與清潔等。研學旅行途中還有其他因意外因素而產生的集體勞動任務,如“環(huán)祁連山”絲綢之路研學旅行中,某小組成員在爬山過程中扭傷了腳,他所負責的小組實驗器材的搬運任務就只能由小組其他成員來完成,而他也需要小組成員攙扶著行走,這些都是生成性的勞動任務。小組成員相互幫助,團結一致,共同承擔,有利于形成團隊凝聚力。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與集體榮譽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承擔并完成好為集體服務的勞動任務,通過集體生活勞動培養(yǎng)自身的集體意識與擔當品質。
開展以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等生產性活動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生產性活動情境,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和體驗生產勞動的過程、感悟生產勞動的價值。
以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稻作農業(yè)以及在此蓬勃發(fā)展的?;~塘等基塘農業(yè)獨具嶺南特色,可將其開發(fā)為生產性勞動課程。我校地處廣州市北郊,多年來堅持開展學農活動,逐步在學農活動實踐中建構了“稻作農業(yè)勞動課程”,由“稻作農業(yè)知識學”“稻作農業(yè)親身做”“稻作農業(yè)勞動悟”三大模塊內容構成。三個模塊設計的明線是按照研學旅行前、研學旅行時、研學旅行后的先后順序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暗線則是知識認知、實踐體驗、感悟內化自下而上的由低到高設定的課程育人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育人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稻作農業(yè)勞動課程”研學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圖1 課程內容與課程育人目標的邏輯關系
表1 “稻作農業(yè)勞動課程”研學內容設計
以勞動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要提高勞動教育的目標達成度,需要遵循如下策略:一是明確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要緊扣國家和地方關于開展勞動教育的指導文件、指導綱要,如《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等,將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中明確的條目確定,確保其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清晰明了。二是精選真實社會生產性勞動情境。社會生產能夠為學生展示最直接的勞動體驗效果與教育價值,讓學生通過勞動感受創(chuàng)新的力量,尊重勞動的價值,認同勞動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勞動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聯系密切,能夠拉近社會生產勞動與學生的距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三是規(guī)范課程的實施過程。研學旅行課程主要在校外開展,受一些干擾因素的影響,容易存在游而不學、觀而不勞等問題,導致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無法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加強管理,做到前置課程、研學課程、后置課程各環(huán)節(jié)嚴格執(zhí)行,確保完成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勞動精神作為高階素養(yǎng),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素養(yǎng)構成之一。學生通過勞動實踐,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艱辛,認同生產勞動的價值,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養(yǎng)成勤儉的習慣。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感悟我國勞動人民在從事稻作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奮斗精神,感悟奮斗改變了民族的命運,奮斗創(chuàng)造了國家的競爭力和人民的幸福。學生通過學習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先生的優(yōu)秀事跡和勞模精神,了解袁隆平先生通過勤奮勞動,選育出優(yōu)質的雜交水稻,為中國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袁隆平先生的勞動不僅是一般的種植水稻的體力勞動,而且是中國科學家選育水稻的創(chuàng)新的腦力勞動。學生從中領悟到勞動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動力,形成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偉大成就的價值認同。
研學旅行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評價反思。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評價主體為個人、小組、教師三方。過程性評價能夠指引和規(guī)范學生參與勞動過程,加強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提升課程實施的效果(表2)。我校實施的稻作農業(yè)生產研學旅行活動早期忽略了過程性評價,導致部分學生在小組勞動的過程中做了旁觀者,消極對待分配給自己的勞動任務。實施過程性評價后,由于個人、小組、教師都參與了評價,有了評價的指引和激勵,每個小組成員承擔和完成勞動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終結性評價將勞動過程中所學的知識、所體悟的情感、所培養(yǎng)的思維與意識進行最大效度的內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啟發(fā)學生通過勞動進行創(chuàng)造。我校學生完成稻作農業(yè)生產研學活動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提交了利用校內種植園進行校園植物花卉栽培的研究方案,研究在廣州的氣候環(huán)境下最適合在不同季節(jié)在校園內種植觀賞的花卉品種,通過種植園勞動形成了創(chuàng)新研究。
表2 稻作農業(yè)勞動研學評價表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依照《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精神和要求,在研學旅行中實施勞動教育,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勞動教育課程,有利于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參與勞動、體驗勞動、感悟勞動,內化勞動認同,培養(yǎng)勞動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