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鬧
【摘 要】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提高融合教育質量已成為“辦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保證。本文以特殊需要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培養(yǎng)為例,從教學目標調整入手,進行基于生活適應為核心的識字寫字教學設計,就識字寫字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以及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等開展實踐性研究,促進特殊需要學生學習自信,不斷提高融合教育質量。
【關鍵詞】融合教育 特殊需要學生 識字寫字
我國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提出“以隨班就讀為主體,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的要求。普通學校成為了實施融合教育的“主戰(zhàn)場”。筆者從普通教育的角度,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開展提升特殊需要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策略研究,意在努力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為特殊需要學生的發(fā)展助力。
一、針對教育目標差異,進行教學目標調整
在普通學校中,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開展教育教學。而實際在我校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學生,絕大多數智力發(fā)育水平低于同齡學生,難以達到普通教學的課程目標。這種情況下,教師需參考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標準,結合特殊需要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做出目標調整,實現“通識課程”與“功能課程”的整合。
(一)把握普教與特教語文學科特點的差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明確提出生活語文除了工具性、人文性外,還增加了生活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由此可以看出,對智力發(fā)育遲緩的學生而言,語文學習是基于生活適應為核心的,特殊需要學生學好語文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就學習方式來說,語文教學也要緊密結合特殊需要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
(二)了解課標中對識字寫字目標要求的差異
就識字寫字的要求來看,普通的課程目標要求在小學階段,認識3500個常用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2500個漢字。而培智語文教學目標把識字寫字能力分為5個等級,根據特殊需要學生的實際,通過九年義務教育彈性實施,最高要求是“累計認讀生活中常用漢字500 ~ 1000個,會寫生活中常用漢字300~500個”。
由此可以看出,在特殊教育學校讀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識字量與寫字量基本處于普通小學一年級水平。作為擔任融合教學任務的語文教師,需對兩類課標中的要求進行學習、把握,從而為落實日常教學內容奠定基礎。
(三)開展起點評估
在融合教育實踐中,教師所制訂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等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故在制訂教學計劃前,教師需對特殊需要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做出相應評估,對于普通學生評估可用專業(yè)的兒童發(fā)展量表,而對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來說,實踐中多采取教育評估,對低年級學生可采取學業(yè)測試加日常觀察的方法進行。
如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內容,制訂書面測試卷,對特殊需要學生進行書面學業(yè)測試,做出學業(yè)能力水平評估。通過學業(yè)能力測試,可判斷該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與普通學生的差距,了解該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優(yōu)劣勢。
除書面測試,教師還需對該生在課堂、校園其他場所的行為表現進行有計劃地觀察,從而全面了解學生在溝通、自理、社會適應、休閑娛樂等領域的發(fā)展現狀。
(四)依托評估結果,制訂適切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教育評估的結果是用于指導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評估結果和發(fā)展需要,確定適合特殊需要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
從實踐看,障礙程度較輕的特殊需要學生在一定支持下,能達到普通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所以,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普法目標,但在完成的深度、廣度和時間上需做出調整。對智力發(fā)育水平在中度以下,學習能力明顯低于同班學生的特殊需要學生,教師要對教學目標做出精簡處理,把那些可幫助其更好適應生活的內容作為重點。對智力發(fā)育水平在重度以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都存在很大問題的學生,則應參考培智教育的課程目標進行調整,重點落在生活自理、人際交往和環(huán)境適應等方面。
二、基于生活適應為核心的教育識字寫字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模式的具體體現,是為教學進行的周密的戰(zhàn)略部署,是以學生的學習成長為本,以學習生活、學會生活與生存為導向的。
(一)相同目標的教學設計
融合教育班的教學設計,除一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外,教師還需針對適合特殊需要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好各環(huán)節(jié)中的互動及支持策略。
小A,輕度腦癱,智力發(fā)育接近正常,但口語清晰度、響度都有欠缺,抓握普通鉛筆姿勢錯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專門為她做出了調整。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在各環(huán)節(jié)都為小A設計了“提供支持”一欄,明確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對其的支持方法。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求其他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時,教師為小A設計了:借助手部動作輔助回答。以此提高其手部控制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在“看圖說意”環(huán)節(jié),則為小A設計了:根據同學回答,指出對應圖片的要求。目的是引導其學會觀察、聆聽和選擇。
在“隨文學詞、識字”環(huán)節(jié),根據小A的能力,教師在領讀、同桌帶讀的基礎上,為其提供了選讀詞、句、段的練習。根據小A的完成情況,給予及時肯定,以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
在“書寫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執(zhí)筆問題,通過增加筆桿的直徑,幫助她抓握和控制,從而達到正確執(zhí)筆的要求。
(二)不同目標的教學設計
對班級中障礙程度較嚴重的特殊需要學生,教師應結合個別化教育,把目標調整、教學支持方法、用具選擇等進行統整,以便在集體教學時該生的學習目標得到落實。
對“同教材、異要求”的教學設計,首先,要做好內容取舍,相同的教學內容,對中重度障礙學生來說,要在識字量和寫字量上做出調整,識字為主,寫字為輔。其次,要增加跟讀訓練,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引導其多進行口頭組詞、說話練習,幫助學生積累日常用語,特別是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字詞。最后,在書寫教學方面,教師要與家長合作,讓特殊需要學生每天利用專門的時間,進行手部功能訓練,如通過做手指操,夾東西游戲等,促進其手部肌肉發(fā)育,還可選擇適當的輔具,提高其的書寫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需設計層級作業(yè),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字詞的書寫。如采用放大作業(yè)紙、全輔助、半輔助書寫模式,讓學生通過描、抄等練習,最后達到默的要求。
三、融合教學中識字寫字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
融合教育的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只有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活動,才有可能讓學生在原有水平上進行最佳程度的學習。字詞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對特殊需要學生來說,這一重點持續(xù)的時間會更長。在融合教學中,一位教師要同時面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多個學生,照顧到他們的不同學習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科學運用各類教學方法,保證教學順利實施。
(一)延展式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是融合教育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是由兩位教師協同完成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由于本校不具備這樣的實施條件,因此設計了延展式合作教學的方式——教師與家長協同。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古對今》的時候,教師提前一天把第二天的學習內容、目標跟特殊需要學生家長做好溝通,請家長協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家長在書上做好疑難詞語的問題標記。教師在課前查看預習問題標記后,再在課堂教學中重點指導。
(二)伙伴教學
融合教育的目標是促進班級內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發(fā)展。在融合教育班的教學中,伙伴教學是較常用的一種形式。教師可挑選1~2名能力較好的同學擔任小助教,安排在特殊需要學生的座位附近,根據教師安排的任務,對特殊需要學生進行課上的學習指導。這種方法在字詞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更為合適、有效。
(三)多感官教學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觀在教學方面可歸納為“為多元智能而教”“為多元智能來教”“圍繞多元智能來教”。
即便是智力落后的學生,在各領域的發(fā)展水平亦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設計有利于學生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活動,幫助其融入學習。
如在教學《金木水火土》一課時,需要指導學生學習“一到五”這幾個字,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朗讀,還設計了聽、數、猜、認、畫等游戲活動,充分調動特殊需要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幫助其學習。
四、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特殊需要學生學習自信
教學評價是指依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判,是實施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促使受評者得到不斷的進步和提高。
(一)基于個別化教育計劃完成情況的個別化評價
教師從特殊需要學生的個別化教育出發(fā)進行階段性的個別化評價。一般以一學期為周期進行。此項評價關注特殊需要學生在本階段個人發(fā)展的狀況,同時可作為下一周期的起點。
(二)基于生活環(huán)境中成員的評價
膽怯、耐挫力低是特殊需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較為明顯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融合教學中,特需要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中的成員,特別是親密成員,如家長、老師、同學等經常給予其積極的評價,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建立學習自信。
“沒有質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融合教育的開展情況,直接關系著某一地區(qū)的特殊教育質量。只有讓每一所普通學校都能真誠接納特殊需要學生,并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為他們的學習服務,融合教育的質量才能有所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文京,嚴小琴.特殊兒童個別化教學:理論、計劃、實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
[2]昝飛.融合教育:理想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鄧猛.融合教育實踐指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