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良
(廣西桂平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門診,廣西 桂平 537200)
頸椎病一般分為頸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jīng)型、混合型[1]。而頸型頸椎病是比較常見也是癥狀最輕的一種?,F(xiàn)代醫(yī)學檢查一般提示有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骨質(zhì)增生等退行性改變,常規(guī)西醫(yī)多數(shù)是給予口服非甾體類止痛消炎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頸肩疼痛不適。筆者自2016年以來采用先推拿后針刺的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30例均為我科門診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齡12~45歲,表現(xiàn)為頸部僵硬不適、活動受限,體征有頸項強直、壓痛,經(jīng)過頸椎X線、頸椎MR等檢查提示有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骨質(zhì)增生等,排除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滑脫、結(jié)核、腫瘤等病變,符合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
先采用拿、揉、點、撥等手法放松頸部肌肉約15min,以局部肌肉潮紅為度,推拿完畢后立即給予針刺,取雙風池、頸夾脊穴、大椎、后溪為主,留針10min,后溪穴最后取針,取針前囑咐病人做頸椎順時針1圈,逆時針1圈運動,同時加強后溪穴的針刺針感,有強針感立即停止行針,不留針,取針,結(jié)束治療,每天1次或者隔天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10次。
除了治療外,還要囑伏案工作不得超過1h,上班時間感覺脖子累時可以做擴胸、聳肩、仰頭等運動,下班休息時間可以做引體向上、拉單杠等仰頭拉伸運動,可以起到預防復發(fā)的作用。
按照中醫(yī)病征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明顯改善,頸肩痛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痊愈15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7%。起效最快者1次即有效,起效慢者3次即有效,共計治療10次。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頸椎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正如內(nèi)經(jīng)所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寒濕邪阻滯局部經(jīng)絡(luò)氣血,造成“不通則痛”的病理狀態(tài),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往往是以局部酸痛、沉重不適為主,辨證屬于中醫(yī)的太陽經(jīng)病,病在表,通過局部手法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推拿按摩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屬于做功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對局部肌肉氣血可以起到“溫通”的作用,而針刺則起到“微通”的作用[4],再配合運動針法,起到“動則通”的作用[5],三法合用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單純的針刺或推拿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單純的推拿在治療后的幾個小時內(nèi)癥狀改善,但第2天癥狀會反復,有些疼痛還會加重,考慮可能是由于推拿只是作用于人體表皮,如果推拿時間不夠,對于深層次的肌肉達不到一定的治療量,因此推拿后暫時舒服,過后又反復,而如果推拿時間過長,又會造成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加重疼痛。臨床治療觀察發(fā)現(xiàn)對于頸型頸椎病可先在局部行10~15min的推拿治療,時間不宜太長或太短,先用手法解決肌肉表層問題,再進行普通針刺,用針解決深層肌肉問題,彌補手法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提高單純針刺的療效,因為局部按摩后氣血充盈,針刺更容易“得氣”,而針刺講究“氣至而有效”,這樣先推后針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治療效果。
先推拿后針刺的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