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晨暉,周建軍,徐永福,宋小言,楊祎博,吳 磊*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林學(xué)院,中國 長沙 410004;2. 湖南省農(nóng)林工業(yè)勘察設(shè)計研究總院森林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中國 長沙 410007)
外來種是指出現(xiàn)在其過去或現(xiàn)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1]。歸化種是指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被引入到自然分布區(qū)外,在自然分布區(qū)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生境中建立種群的外來種,其中對引入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的種被稱為外來入侵種[2-4]。外來入侵種導(dǎo)致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極大地威脅著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生態(tài)損失與經(jīng)濟損失[5],其發(fā)生數(shù)量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6]。根據(jù)對《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名錄》和各報道的統(tǒng)計,截至2021年3月,湖南省外來入侵植物共226種,分屬49個科133個屬。進一步明確湖南省外來植物種類,對及時防控治理、減少經(jīng)濟損失、保護原生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通過整理、鑒定和研究近年野外調(diào)查所采集的標本并查閱相關(guān)資料后,發(fā)現(xiàn)有7個湖南省新記錄種,分別為4個歸化種戟葉凱氏草(Kickxiaelatine)、小葉大戟(Euphorbiamakinoi)、敏感合萌(Aeschynomeneamericana)和三裂葉綠豆(Vignaradiatavar.sublobata),3個入侵種南歐大戟(Euphorbiapeplus)、糙毛獅齒菊(Leontodonhispidus)和野萵苣(Lactucaserriola),其中糙毛獅齒菊和戟葉凱氏草所對應(yīng)的獅齒菊屬(Leontodon)和銀魚草屬(Kickxia)為湖南省新記錄屬。本文擬報道他們在湖南省的發(fā)生狀況及生物學(xué)特性,對他們的入侵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yīng)的防治措施。文中引證的憑證標本皆存放于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林學(xué)院森林植物標本室(CSFI)。
戟葉凱氏草(圖版I:1,2)Kickxiaelatine(L.) Dumort., Fl. Belg. 35. 1827; 葉康等, 江蘇歸化植物新記錄屬——凱氏草屬, 種子 33(3): 60. 2014[7].
對應(yīng)的新記錄屬為銀魚草屬KickxiaDumort. Fl. Belg. 35. 1827.
生物學(xué)特性:戟葉凱氏草為車前科銀魚草屬植物。該種為1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植株被白色絨毛及腺毛,線狀披針形至近圓形單葉互生?;ㄆ?~10月。花左右對稱,單生葉腋,具長花梗;二唇形,上唇2裂或微缺,短于下唇,下唇3淺裂,裂片內(nèi)側(cè)具毛。蒴果近球形,開裂,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8,9]。
引證標本:湖南湘潭昭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海拔36 m,2020年5月24日,周建軍ZJJ0015。
分布:原產(chǎn)于非洲、歐洲及亞洲西南部,現(xiàn)已擴散至美洲和澳洲局部地區(qū)。我國上海、浙江及江蘇有分布[7-9]。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湘潭市昭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長沙桃花嶺公園;湘江邊綠化帶;郴州市汝城縣東崗嶺風(fēng)電場的路旁草坡(海拔1 314 m)。
生境:常見其分散生于草坪、荒地或階梯石縫中。根據(jù)其在湘潭市昭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分布情況,群落以戟葉凱氏草、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compressa)、紅車軸草(Trifoliumpratense)和雙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為優(yōu)勢種,散見伴生種有酸模葉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和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等。
傳入途徑:隨草皮或草種無意傳入。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戟葉凱氏草僅在湖南省部分地區(qū)有發(fā)現(xiàn),且分布面積不大,但其具有生命力頑強,可過冬,分枝多、花期長、結(jié)實量大等特點,其種實可隨人類活動或水流傳播,該種易入侵荒地裸地并形成較穩(wěn)定群落,野外所見植株長勢均十分強健。該種已見于文獻的記錄較少,入侵性有待觀察[10],但仍需要防范其在省內(nèi)進一步擴散,避免擠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間,應(yīng)及時將其植株人工拔除,同時加大檢驗檢疫,以阻止和減少戟葉凱氏草種子的產(chǎn)生傳播,降低次年的發(fā)生數(shù)量。
EuphorbiamakinoiHayata, J. Coll. Sci. Imp. Univ. Tokyo 30(1): 262. 1911; 中國植物志44(3): 47. 1997[10].
生物學(xué)特性:小葉大戟為大戟科大戟屬(EuphorbiaL.)植物。該種為一年生草本。莖匍匐,自基部多分枝,略呈淡紅色,節(jié)間常具多數(shù)分枝的不定根。圓葉,對生,基部偏斜;葉柄明顯?;ü?~10月?;ㄐ騿紊烤弑?。種子卵狀四棱形,黃色或淡褐色,平滑,無種阜。
引證標本:湖南常德市澧縣小渡口鎮(zhèn),海拔37 m,2019年12月18日, 周建軍ZJJ2019121801。
分布:原產(chǎn)于中國,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及臺灣有分布(中國植物志)[10-13]。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湘潭市昭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常德市澧縣小渡口鎮(zhèn)、長沙市、懷化市、常德市湖南文理學(xué)院等處。
生境:常見于開闊地、荒地、田邊、圃地及道路邊綠化帶中。根據(jù)其在澧縣小渡口鎮(zhèn)的分布情況,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群落覆蓋度為45%;灌木層植物有構(gòu)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山油麻(Tremacannabinavar.dielsiana),草本層植物以雀麥(Bromusjaponicus)、大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為建群種,散見植物有野老鸛草(Geraniumcarolinianum)、香附子(Cyperusrotundus)、澤漆(Euphorbiahelioscopia)等。
EuphorbiapeplusL., Sp. Pl. 1: 456. 1753; 中國植物志44(3): 111. 1997[10].
生物學(xué)特性:南歐大戟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該種為一年生草本。自基部多分枝。倒卵形至匙形葉,互生,基部楔形?;ㄐ騿紊绶种敹?。蒴果三棱狀球形。種子卵棱狀,灰色或灰白色;種阜黃白色,盾狀,無柄?;ü?~10月。
引證標本:湖南省森林植物園,海拔58 m,2020年10月15日,曲晨暉rq0001。
分布: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南歐至北非),歸化于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我國臺灣、廣東、香港、福建、廣西及云南有分布[4]。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長沙市湖南省森林植物園、張家界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生境:常見于開闊地、荒地、田邊、圃地及道路邊綠化帶中。根據(jù)其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的分布情況,群落以南歐大戟為建群種,散見植物有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persica)、牛筋草(Eleusineindica)、通泉草(Mazuspumilus)等,覆蓋度為75%。
傳入途徑:隨進口農(nóng)產(chǎn)品、貨物無意傳入,作為觀賞植物引種栽培后逃逸。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這兩種外來大戟屬旱地雜草在我省已有較廣泛的分布,均具有入侵性強、適應(yīng)性強和難根治的特點,其中小葉大戟已成為歸化種,南歐大戟被評為3級局部入侵種[4]。它們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從其植株中可分離出的對癌細胞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14,15],但會抑制本土植物生長,搶奪生存空間,對農(nóng)田、果園和園林苗圃的生產(chǎn)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在對其野外發(fā)生狀況加強管理和監(jiān)測的同時,應(yīng)及時人工拔除,控制其在野外的自然擴散。
AeschynomeneamericanaL., Sp. Pl. 2: 713. 1753; FOC. 10. 2010.
生物學(xué)特性:敏感合萌為蝶形花科合萌屬(AeschynomeneL.)植物。該種為草本或灌木,高(0.4~)1.5~2 m。莖直立,多分枝,光滑無毛,有黏性。小葉30~40枚,葉片狹長橢圓形,薄紙質(zhì),基部偏斜。花果期10~11月??偁罨ㄐ蛞干枭种?,花2~4朵;苞片心形,膜質(zhì)。小苞片線狀卵形,具條紋?;ㄝ?深裂,花冠黃色。莢果橢圓形,草質(zhì)至革質(zhì),稍彎曲,背縫線波浪狀有凹陷。種子棕色,腎形。
引證標本:湖南岳陽縣三荷鄉(xiāng)三荷機場,海拔70 m,2019年10月12日,吳磊、冉娟9333。
分布:原產(chǎn)熱帶美洲。我國臺灣、廣西、廣東及云南有分布[3,16,17]。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湖南岳陽縣三荷鄉(xiāng)和益陽市赫山區(qū)泥港灣及蘭溪鎮(zhèn)等地。
生境:常見于山坡疏林、道路邊及荒地。根據(jù)其在湖南岳陽縣三荷鄉(xiāng)三荷機場的分布情況,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群落覆蓋度為85%;灌木層植物有構(gòu)樹、茅莓(Rubusparvifolius),草本層植物以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稗(Echinochloacrusgallivar.crusgalli)為建群種,散見植物有香附子、鐵莧菜(Acalyphaaustralis)等。
傳入途徑:作為牧草或飼料有意引入后逃逸擴散。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敏感合萌已在我省歸化。該種粗蛋白含量高,常被作為牧草有意引入。其在國內(nèi)最早記錄是在臺灣被引種栽培,并于1962年發(fā)現(xiàn)歸化;1987年廣西畜牧研究所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引種栽培,后在野外逸生[3,17]。該種的入侵性有待觀察[4]。在對其引種栽培時,應(yīng)加強管理和監(jiān)測,選擇具有隔離或可控性強的種植地,將其嚴格控制在人工管理范圍內(nèi),避免在開闊區(qū)域種植,防止其逃逸擴散。
Vignaradiatavar.sublobata(Roxb.) Verdc., Kew Bull. 24(3): 559. 1970; 中國植物志41: 285. 199[18].
生物學(xué)特性:三裂葉綠豆為蝶形花科豇豆屬(VignaSavi)植物。該植物為纏繞草本。莖纖細,具糙伏毛。復(fù)葉互生,具3小葉,托葉耳形,盾伏著生,小葉近菱形,被硬糙毛。穗狀花序頂生,被極疏的柔毛狀絨毛。莢果線形,果瓣扭曲,被短糙毛;種子黑色,四棱形。
引證標本:湖南長沙縣黃花鎮(zhèn),海拔55 m,2019年8月12日,吳磊等7198。
分布:原產(chǎn)于臺灣省[19]。我國云南、上海、河南及河北有分布。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長沙市天心區(qū)、湘潭市荷塘鄉(xiāng)、長沙縣黃花鎮(zhèn)。
生境:常見于草坪、開闊地、廢棄荒地。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群落覆蓋度75%,灌木層植物有構(gòu)樹、樸樹(Celtissinensis)、鹽膚木(Rhuschinensis)等;草本層以香絲草、三裂葉綠豆為絕對優(yōu)勢種,散見植物有翅果菊(Pterocypselaindica)、蘿藦(Metaplexisjaponica)、田菁(Sesbaniacannabina)等。
傳入途徑:混入機場草種中無意傳入。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三裂葉綠豆在我省屬于歸化種,雖然該種見于文獻的報道較少,但該種種實量大,易占領(lǐng)荒地而成為先鋒植物,其發(fā)生面積在逐漸增加,該種對其他植物的影響尚未知,應(yīng)加強對其野外種群觀察和監(jiān)測的力度。
LeontodonhispidusL., Sp. Pl. 2: 798. 1753; 薛淵元等, 中國新記錄屬種——獅齒菊屬和糙毛獅齒菊, 植物科學(xué)學(xué)報 35(3): 325. 2017[20].
對應(yīng)的新記錄屬為獅齒菊屬LeontodonL., Sp. Pl. 2: 798. 1753; 薛淵元等, 中國新記錄屬種——獅齒菊屬和糙毛獅齒菊, 植物科學(xué)學(xué)報 35(3): 325. 2017[20].
生物學(xué)特性:糙毛獅齒菊為菊科獅齒菊屬植物。該種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0~60 cm。無較明顯主根。葉蓮座狀基生,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羽狀深裂,先端裂片略大,基部漸狹成葉柄;葉表面具較多粗糙硬毛?;ü?~10月?;ㄝ愣鄠€,每個花葶頂端有一個頭狀花序;聚藥雄蕊及柱頭黃色;綠色鐘狀總苞上具內(nèi)外兩輪苞片,差異顯著。菊果紡錘形,先端密布短喙狀突起;萼片特化成冠毛,冠毛具兩型,外部冠毛鬃狀鱗型;內(nèi)部為長羽狀冠毛,淺褐色。
引證標本:湖南城步縣南山國家公園金童山,海拔1 000~1 200 m,2020年5月24日,吳磊、劉文劍、鄧創(chuàng)發(fā)10456。
分布:原產(chǎn)于歐洲的大部分地區(qū)、小亞細亞、高加索地區(qū)和伊朗。我國山東有分布[3,20]。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湖南城步縣金童山。
生境:常見于山坡疏林、道路邊及荒地。根據(jù)其在湖南城步縣金童山分布情況,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群落覆蓋度為65%;灌木層植物有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菝葜(Smilaxchina),草本層植物以糙毛獅齒菊、芒(Miscanthussinensis)為建群種,散見植物有圓果雀稗(Paspalumscrobiculatumvar.orbiculare)、車前(Plantagoasiatica)等。
傳入途徑:混入草坪草種、農(nóng)作物中無意傳入。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糙毛獅齒菊在金童山野外環(huán)境中已形成較穩(wěn)定的群落,并有擴散的趨勢。該種花期長,果實產(chǎn)量高,小且輕,并具羽狀冠毛,極易隨人類活動或風(fēng)力傳播入侵,擠占原生草本植物的生存空間[20],在《中國口岸外來入侵植物彩色圖鑒》中被評為中度入侵。基于該種在我省的分布范圍較小,目前亦未見對其有效的化學(xué)防治手段,所以為防止其發(fā)生面積進一步擴大,應(yīng)在果期之前及時連根拔除植株,并焚燒銷毀。
LactucaserriolaL., Cent. Pl. II: 29. 1756; 中國植物志80(1): 235. 1997[21].
生物學(xué)特性:野萵苣為菊科萵苣屬(LactucaL.)植物。該種為多年生草本。葉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形,深裂,葉緣具細齒或細刺,基部箭形,抱莖,莖干及葉背面沿中脈有黃色刺毛?;ㄆ?~9月,小花淡黃色。瘦果黃褐色,邊緣寬扁呈翅狀,倒披針形,易折斷,其頂端膨大成1個圓形的羽毛盤。
引證標本:湖南南岳;長沙市天心區(qū),海拔50 m,2019年7月21日,周建軍ZJJ2019072105。
分布:原產(chǎn)于歐洲[22]。我國安徽、福建、海南、河南、吉林、遼寧、陜西、山東、上海、臺灣、新疆、云南及浙江有分布[23,24]。湖南首次記錄,分布于長沙市天心區(qū)、岳麓區(qū)、雨花區(qū)、望城區(qū),湘潭市岳塘區(qū),株洲市醴陵市,南岳。
生境:常見于路旁、荒地、沙洲等地。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群落覆蓋度為65%~80%,灌木層植物為構(gòu)樹;草本層植物以野萵苣和香絲草(Conyzabonariensis)為優(yōu)勢種,其它伴生種有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翅果菊(Pterocypselaindica)、蘿藦(Metaplexisjaponica)、鐵莧菜(Acalyphaaustralis)等。
傳入途徑:混入作物無意傳入。
入侵性分析及管控策略:野萵苣是一種輕度入侵的廣布型雜草,以種子及匍匐根繁殖,繁殖擴散能力極強。其汁液含有山萵苣素和山萵苣苦素等成分,若被動物或人誤食,普通劑量易引起嗜睡,過多會引起焦慮不安,過量則會導(dǎo)致心臟麻痹而死亡[25,26]。該種對一些常用的除草劑有抗性[3]。因此,應(yīng)加強對野萵苣危害的宣傳和檢疫,以免其混在進口蔬菜種子中進入我省,發(fā)現(xiàn)野外種群應(yīng)及時人工拔除處理,并集中焚毀,以免人畜誤食。
圖版Ⅰ湖南省7種外來植物照片(1,2: 戟葉凱氏草Kickxiaelatine; 3,4: 小葉大戟Euphorbiamakinoi; 5: 南歐大戟Euphorbiapeplus; 6,7: 敏感合萌Aeschynomeneamericana; 8-11: 三裂葉綠豆Vignaradiatavar.sublobata; 12-14: 糙毛獅齒菊Leontodonhispidus; 15-17: 野萵苣Lactucaserriola)
PlateⅠ 7 new records of alien plants in Hunan province(1,2:Kickxiaelatine; 3,4:Euphorbiamakinoi; 5:Euphorbiapeplus; 6,7:Aeschynomeneamericana; 8-11:Vignaradiatavar.sublobata; 12-14:Leontodonhispidus; 15-17:Lactucaserr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