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上古歌謠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源頭,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有效組成部分,是研究者和詩詞愛好者必讀的內(nèi)容。但今天大部分古典詩詞讀本沒有收錄這些作?!度艘簧x的古典詩詞》收錄了一部分作品,值得肯定和推介。
【關鍵詞】古歌謠 ,古典詩詞,好書推介
為準備校本課程搜集《古詩十九首》,借了小高的一本煙波主編的《人一生要讀的古典詩詞》。書的典雅、素美讓我又有了"囚書"的私念。還好,我可以翻開書,思緒翩翩而飛。
本書對《古詩十九一首》只收錄了八首,除了以文解文,且含義恰切的注釋外,背景資料及作品深度解讀都很少,作品情感內(nèi)容只做簡單概括?!@只是一本古典詩詞的推普作品,不可做研究之用。但這本書跟其他的古典詩詞選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多出了二十四首“古歌謠”。
這實在是意外的驚喜。
我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源頭在《詩經(jīng)》那兒,浪漫主義源頭在《楚辭》,可是這些散見于這兩大源頭之外的"古歌謠",有一部分比《詩經(jīng)》年代更久遠。游國恩先生等人的《中國文學史》談到文學藝術(shù)的起源時雖說到上古歌謠,但與之配套的朱東潤先生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詩歌從《詩經(jīng)》開始。1987版的徐中玉先生等人編寫的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認為,原始詩歌沒有被記錄下來,只有春秋時編成的《詩經(jīng)》才是可靠的文獻資料,所以作品選的第一部分仍是《詩經(jīng)》;而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中談“詩律”,直接從《詩經(jīng)》《楚辭》談起,而且只談漢魏六朝和唐宋詩體,郭錫良先生的《古代漢語》認為唐之前詩為古詩,之后有古體詩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詩律,只談近體詩(或今體詩)。自然在選文時王力先生從漢樂府開始,郭錫良先生從《詩經(jīng)》開始……這些書籍都曾作為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材——他們都沒打算把古歌謠當作詩歌推薦給青年學生。
但是,上古歌謠完全可以放在詩歌的百花園中供觀賞,對青年學生或普通喜好詩歌的讀者來說缺少了這一部分多少有些缺憾。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漢書·藝文志》中指出:“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劉勰的《文心雕龍·樂府》曾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庇螄飨壬凇吨袊糯膶W史》更明確地指出:“原始人在勞動過程中,由于筋力張弛和工具運用的配合,自然地發(fā)出勞動的呼聲,這種呼聲就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在一定時間內(nèi),或者重復而無變化,或者變化而有規(guī)律,這樣就產(chǎn)生了節(jié)奏。”——這種有節(jié)奏的呼聲就是“歌”。先民們隨著自創(chuàng)或集體自然創(chuàng)作的音樂節(jié)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為團結(jié)力量、鼓筋加油的勞動號子,或慶祝的賀歌、或贊美的祭辭、或祈禱的祝辭、或同仇敵愾的戰(zhàn)歌、或表達抗爭的戰(zhàn)斗號角…… ? ?從節(jié)律上、從內(nèi)容上、從情感上,這種“歌詞”,已經(jīng)有了詩歌的特點——只是先民們在無意當詩人時創(chuàng)作的最純粹的毫不造作的作品,它們是先民們?nèi)粘8鞣N生活的副產(chǎn)品,——是先民們音樂的一部分。
《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葛天氏之樂,根據(jù)當時人們狩獵、牧畜、耕種等生活內(nèi)容將音樂分為八闋;《史記·殷、周本紀》中記載周武王數(shù)殷罪狀為“棄其先祖之樂……”可見上古時代的音樂歌舞是相當發(fā)達的,那么由此產(chǎn)生的古歌謠也應該是很豐盛的作品。尤其在殷商時巫風盛行時神告、占卜、祝詞等,都隨音樂、舞蹈而產(chǎn)生,它們無論從音韻還是內(nèi)容情感都具有了詩歌的特點?!兑捉?jīng)》卦、爻辭,《尚書》中的部分具有韻文特征的殷商文告,自然都可以說是《詩經(jīng)》所沒有收錄的詩歌。在沒有或無法用文字記載而只能靠人們集體以音樂、歌舞形式傳唱的那些歌謠、民諺,后來散見于其他作品,如收入《史記》的項羽的《大風歌》、收入《戰(zhàn)國策》的《易水歌》等等,這些最原始的古歌謠,是古典詩詞研究的一部分內(nèi)容,也應該是除普通讀者在《詩經(jīng)》、唐詩、宋詞、元曲等經(jīng)典作品之外必讀的作品。
而這些作品跟《詩經(jīng)》一樣,以民間傳唱的方式傳播、記載。但它們沒有《詩經(jīng)》中的作品這樣幸運,被奉為經(jīng)典。
這些古歌謠,跟《詩三百》一樣,是在沒有文人參與創(chuàng)作的情況下,更多地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真實的生活、情感,在無意識下使用的藝術(shù)手法,更能看出藝術(shù)的本真、清純,乃至潔凈。它們應該是最純粹的藝術(shù),是流淌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猶如人類的童聲,猶如山中的清泉、猶如青天里的鴿哨。所以它們比《詩經(jīng)》更可以供人們來傾聽嬰兒期的詩歌的最純美的聲音。
清朝的沈德潛在《古詩源》中收錄的民歌謠諺,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收錄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上古歌謠的最好作品。而本書的作者煙波的這本做作為對普通讀者的推普作品,能對這二十四首上古歌謠進行整理、收錄、集注,實在是一大壯舉。當然由于資料難覓而導致部分作品真?zhèn)坞y辯、多收漏收現(xiàn)象、注釋準確度問題肯定存在,這仍然有待于其他研究者進一步完善。
不論如何,非得推薦這本啟智、引趣的好書。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等編寫的《古國文學史》(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2)朱東潤等編寫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3)徐中玉等編寫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4)郭錫良等人編寫的《古代漢語》(語文出版社)
(5)王力等編寫 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簡介:
呂紅彥,以語文課堂為陣地,以個人公眾號“渡者小札”為平臺,以“渡者”為網(wǎng)名,引導學生、孩子讀寫,開辟了“渡者隨筆”“十二班馨香園”“xx日記”“好書悟讀”等專欄,發(fā)表了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