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摘? ? ? ? ? ?要]? 近年來,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學生到沿海高校求學。由于生活習慣和民族風俗上的差異,少數民族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困難,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工作實際,創(chuàng)新幫扶育人機制,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做到幫扶和育人相結合。
[關? ? 鍵? ?詞]?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育人幫扶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52-0048-0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敝袊且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團結是國家穩(wěn)定之基、是民族精神力量之魂[1]。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扎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幫扶育人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富強貢獻的一份力量。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作為知識分子,承擔著家鄉(xiāng)建設和民族繁榮的重要使命。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就是為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團結友愛添磚加瓦。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政策,如“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走進沿海高校大門,開啟嶄新的大學學習生活[2-3]。隨著沿海高校內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增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迎接新挑戰(zhàn)的準備[4]。全面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充分理解少數民族學生生活習慣和民族風俗,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進一步創(chuàng)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模式,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工作。
一、少數民族學生求學中的困難
沿海高校中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給少數民族學生的求學過程帶來很大的不適應,如不能及時排解,會引起一定的心理狀況,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生活[5]。
(一)語言困難
沿海高校校園是一個完全以普通話為主導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少數民族學生薄弱的漢語基礎往往無法快速適應沿海高校的語言環(huán)境。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較弱[6],在課堂學習和日常交流中都存在很大的困難。艱難的溝通交流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不能快速適應大學環(huán)境,較難融入班級集體。
(二)經濟困難
中國西部內陸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的經濟差距較大,除個別省會城市經濟水平較高外,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中家庭收入普遍較低。少數民族學生基本來自經濟不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沿海高校中高額的學費和較高的生活開銷是一筆很大的經濟負擔。
(三)學業(yè)困難
少數民族地區(qū)在教育資源和基礎教育水平上與沿海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這使得少數民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可能無法較快適應沿海高校的教學計劃。再加上漢語基礎薄弱等原因,少數民族學生會存在較大的學業(yè)困難。
綜合以上情況,語言、經濟、學業(yè)等方面的困難會深深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求學生活,導致少數民族學生不能快速適應校園生活,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知識學習中。身處異鄉(xiāng),離家千里所產生的孤獨和寂寞,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走近少數民族學生,深入了解各種實際困難,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緩解各類壓力,盡快擺脫心理壓力,建立可持續(xù)幫扶育人機制,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引領少數民族學生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和扎實的學識,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學生幫扶育人機制,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少數民族學生幫扶育人機制研究
(一)溫暖陪伴,潤物無聲
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到沿海高校求學是第一次離家,面對大學校園的陌生環(huán)境,內心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孤獨。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少數民族學生到校的第一天,就要走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用實際行動增強學生的安全感。通過和少數民族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少數民族學生遇到的困難,陪伴他們詳細了解大學校園環(huán)境,增加對大學校園的熟悉感,幫助他們緩解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感。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及時發(fā)現經濟困難學生,借助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資助政策,盡力減輕少數民族學生的經濟壓力,緩解其心理負擔。
(二)集體關愛,朋輩互助
有愛的班集體是少數民族學生大學生活中一個溫馨的港灣、一個安心的依靠。班級可以定期召開少數民族風情主題班會,帶領學生學習、了解和認識少數民族特殊的人文風情和風俗習慣,在學生心中牢牢樹立民族一家親的團結意識。同時,要充分采用朋輩互助的幫扶機制,挑選責任心強、學習努力、熱情友善的班級同學和少數民族學生組成民族一家親學習小組,拓展學習平臺,幫助他們提高漢語水平,提高專業(yè)知識學習能力,拓寬學習渠道。學習小組的陪伴、指導和鼓勵,能夠進一步讓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他人的關愛,能夠更有信心克服校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三)發(fā)揮特長,興趣鼓勵
能歌善舞是少數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學生對唱歌、舞蹈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情和天賦。而大學校園有著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十佳歌手大賽、迎新晚會等大型文娛活動。這些大型文娛活動能夠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展示民族特色歌舞的機會,也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快速融入大學校園,感受濃厚的大學校園青春氣息。同時,少數民族學生能夠通過舞臺展示獲得價值認可,進而增加自信心,開拓交際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多展示自己,幫助其更好地融入校園環(huán)境,更好地享受校園生活。
(四)自立自強,創(chuàng)業(yè)引導
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面臨一定的經濟困難,雖然國家有獎、助、貸、勤、補、免的資助政策,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因材施教,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借助家鄉(xiāng)特產,依托當前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開展創(chuàng)業(yè)活動。創(chuàng)業(yè)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同時,國家也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當前的大學校園也為創(chuàng)業(yè)學生提供了很多便利。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創(chuàng)業(yè),不僅能夠緩解自身經濟壓力,還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為將來投身家鄉(xiāng)建設添磚加瓦。
(五)堅定理想,思想引領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創(chuàng)新方法,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吸收精華、抵御糟粕。在尊重其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要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擁護黨的領導、弘揚愛國熱情、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同時,可以借助當地紅色文化景點開展紅色教育,培育紅色火種,引導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六)把握原則,愛中有嚴
少數民族學生離家千里到沿海城市求學,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學生要做到政治上關心、生活上關懷,但一定要避免出現學生萌生處處尋求特殊照顧的想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強化日常管理,牢牢把握原則底線。在學生平常的學習中,要想辦法給予指導,使其掌握學業(yè)知識。但是在課程考核上要公平、公正、公開,堅決杜絕學生產生不認真學也可以輕松過的歪曲思想。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少數民族學生離家千里到沿海高校求學,在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等方面會出現很大的不適應。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更加細心、更加耐心和更加用心地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自立自強,在工作中建立可持續(xù)育人立志教育的管理機制,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丹鳳.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的必要性[J].交流園地,2019(22):108-109.
[2]張欽峰,王一涵,魏藝,等.淺析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現狀[J].教育現代化,2019,6(56):269-270.
[3]張昊.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經驗及提升對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08-111.
[4]廖小霞.新形勢下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若干思考[J].南方論刊,2020(1):96-97.
[5]何奎.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論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5):38-39.
[6]阿依古麗·哈斯木,艾麥提江·吐爾遜.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9).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