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愛英
摘 ? 要:本文以外研版和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為例,對教材中常用的說的活動的內容、形式、目標、編寫意圖進行分析,并探討如何落實教材中說的活動,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說的活動;目標理解;活動落實
前言
Swain(1985)認為,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而言是不夠的。學習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有積極意義。說是語言輸出的一種形式,初中英語教材安排了豐富多樣的說的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并通過說促進語言的運用,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在教材和學生之間起著中介作用,教材中的說的活動能否真正發(fā)揮作用,有賴于教師對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和教材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熊艷艷、周琳,2021)。
初中英語教學中說的活動目標及教材中常用說的活動解析
說是一項重要技能的語言技能。說的技能是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尤指在真實語境中溝通信息、描述事物與情感、發(fā)表觀點與意見的能力?!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中在描述初中生要達到的說的技能標準時提到:能就簡單的話題提供信息,表達簡單的觀點和意見,參與討論;能與他人溝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務;能在口頭表達中進行適當的自我修正;能有效地詢問信息和請求幫助;能根據話題進行情景對話;能用英語表演短劇;能在以上口語活動中做到語音、語調自然,語氣恰當(教育部,2012)。
《義教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根據《義教課標》的要求,安排了豐富多樣的說的活動,以達成上述目標。下面筆者以外研版和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為例,分析教材中的說的活動。
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以模塊(Module)為單位,一個模塊對應一個話題。每個模塊下有三個單元(Unit)。其中Unit 1包括Listening and vocabulary和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Unit 2包括Reading and vocabulary和Writing,Unit 3為Language practice。每個單元都安排了說的活動。每個模塊中的說的活動的編寫體例基本一致。下面以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為例,對教材中的說的活動的內容、形式、目標和編寫意圖進行分析。
本模塊的話題是英語學習,任務是制訂英語學習計劃,語言功能是談論英語學習的問題并能針對問題提出建議。本模塊共安排了五項說的活動,聚焦培養(yǎng)學生談論英語學習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的能力。活動目標和編寫意圖明確,活動層次清晰,很好地體現了《義教課標》的要求(見表1)。
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以單元為單位,單元以話題為主線,以語篇為載體,在語篇中融入聽、說、讀、寫的活動。每個單元包含Section A、Section B、Grammar Focus和Self Check四個部分。教材在Section A和Section B中都安排了豐富的說的活動。每個單元中的說的活動的編寫體例基本一致。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四昙壣蟽訳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為例,對說的活動進行解讀。
該單元的話題是日常生活(Daily routines),語言功能是談論做事情的頻率。從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本單元安排了八項說的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頻度副詞談論日常生活的能力?;顒有问蕉鄻樱顒幽繕撕芎玫伢w現了《義教課標》的要求,活動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
對比兩套教材的兩個單元的說的活動,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兩套教材安排的說的活動都是以話題為主線,在具體的語境中開展。 活動任務真實,同時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想說,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和表達欲望。對說的要求從模仿、初步運用到熟練運用、自由討論和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體現了活動設計的層次性、延續(xù)性和遞進性?;顒泳劢古囵B(yǎng)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溝通信息、描述事物與情感、發(fā)表觀點和意見的能力,在表達中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的是,兩套教材在設計思路上有些差異。外研版教材以任務為驅動,以最終完成真實任務(制訂和交流英語學習計劃)為目標,說的活動安排由易到難?;顒痈⒅啬芰Φ目v向發(fā)展,從初步談論英語學習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到為自己制訂英語學習計劃并與同學交流,聚焦問題解決,實現用英語做事的目的。說是目的,也是語言運用的基本手段。人教版教材的說的活動以聽說整合活動為主,輔以語言知識運用、角色扮演和讀前的交流和討論活動,旨在逐步提升學生說的能力?;顒痈⒅啬芰Φ臋M向發(fā)展,學生使用本單元的核心句型依次談論周末生活、課余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具體的英語學習和飲食習慣,討論的內容逐漸豐富和擴展。
說的活動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教學建議
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深入開展教材分析,把握教材的設計理念、熟悉教材的編寫特點、了解教材所提供的資源是教師有效利用和開發(fā)教材的前提。教師只有深入地研讀教材,才能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也才能通過教材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部,2012)。在實際的教學中,一方面,因為大多數地方的中考沒有直接考查學生說的能力,因此,一些教師不太重視教材中的說的活動,認為說的活動浪費時間,對說的活動的開展比較隨意;另一方面,教師沒有深入地研讀和分析教材,對教材的編寫思路、設計意圖及活動目標不明確,導致活動落實不到位。其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活動內容充斥過多的詞匯、句型口語操練活動以及背誦活動,活動設計缺乏層次性和遞進性;活動形式比較單一,以師生對話為主,且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對子和小組活動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師在評價學生說的表現時,過于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對表達的意義、流暢性、真實性和個性化關注不夠。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對教材中說的活動的分析,筆者對教師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 正確理解說的活動的作用
與語言輸入相比,語言輸出更能夠推動學習者對語言進行深入加工。學習者控制輸出,關注輸出,可以更積極、更負責地學習。學生可以通過說或寫發(fā)展自己的中介語以滿足交際的需求,使用自己內化的知識解決語言局限性問題,或提示自己在未來輸入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楊連瑞等,2007)。說和聽、讀、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說的活動不僅僅能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還能有效促進聽、讀、寫等技能的發(fā)展,鞏固和強化語言知識的運用,促進學生思維和心智的發(fā)展。
教材中的說的活動都有其作用和意義,教師應落實到位。如兩個版本的教材中的語言運用板塊,有些活動要求先填寫單詞、補充句子和表格等,再依據話題討論、采訪或進行角色扮演。一些教師只要求學生完成寫的活動,核對完答案后就結束了該活動。但討論、采訪或角色扮演的活動都很重要。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口頭交流強化、鞏固和運用目標詞匯和句型;另一方面,這些活動的內容都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口頭輸出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2. 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說是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的一種交際活動,是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集中體現。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多元思維活動來提升表達的質量。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分成六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chuàng)造(安德森等,2008)。機械的句型操練及對話、課文的背誦活動基本停留在記憶的層次,鮮見學生真實的情感和思想的表達,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應用、分析和評價,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個性化的思想觀點。在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的同時,實現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外研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說的活動任務真實,都聚焦學生實際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教師要依據教材的設計,嚴格落實活動,達成活動目標;另一方面,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如教師可以在聽力和閱讀后設計復述活動,通過呈現關鍵詞、圖片或思維導圖等關鍵信息,引導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對聽或讀的內容進行概括和評價,并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 體現有層次的活動設計
從單元整體設計來看,兩個版本教材中說的活動都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設計原則,從初步運用到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從有控制性地輸出到自由表達。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時,也要考慮到活動的層次性,以提升活動的有效性。一般來說,設計思路為“模仿—控制下的練習—半控制下的練習—自由對話”。自由對話是學生能夠自然地把已經學到的或在教師控制下的練習語言變?yōu)樽约旱恼Z言。以外研版Listening and vocabulary板塊Listen and read和人教版Section A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為例,在學生聽、讀并理解對話之后,教師可以分步設計說的活動,即首先讓學生模仿對話,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并掌握節(jié)奏和停頓,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對話,熟練和初步運用核心句型和詞匯,掌握交際策略,最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用自己的語言就本話題進行自由對話,實現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
4. 采取恰當的活動形式
說的活動的形式有:對子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報告、辯論、采訪等。教材中的說的活動基本涵蓋了上述活動形式。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并盡可能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以提高活動的參與率,確保全體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在普遍大班額的情況下,對子和小組活動是主要且比較合適的活動形式。要使對子和小組活動有效開展,教師要確保任務目標明確、指令清晰、示范到位、形式恰當、時間合適、反饋及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觀察員、幫促者和鼓勵者。以上述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四昙壣蟽訳nit 2的第五個說的活動為例,首先教師要交代活動的目的(找出最佳的英語學習者)、活動的形式(先采訪,再匯報)、活動的內容(詢問閱讀英語書籍的頻率)、評價的標準(真實性、流暢性、連貫性、得體性、創(chuàng)造性、準確性),并鼓勵學生使用交際策略,包括解釋、回避、轉碼、利用肢體語言等,確保雙方交流順利進行,形成有效的對話鏈。有必要時,教師應該先做示范,然后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以5—6人為一組進行交流。學生在交流時,教師觀察和監(jiān)控,及時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最后學生根據交流的結果進行匯報,找出組內最佳的英語學習者,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匯報要及時反饋,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5. 實施科學合理的評價
一些教師在評價學生說的情況時,過于關注語言形式和結構的準確性,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有錯必糾,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教師過于關注準確性,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自然就害怕開口表達。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表達的內容、意義和流暢性,引導和鼓勵學生提高表達的連貫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指出學生普遍出現的語言形式錯誤,以此來降低學生口語表達時的焦慮,提升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另外,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表達沒有真情實感、缺少思想觀點,形式再準確也沒有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思路、設計意圖及活動目標,依據《義教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材中的說的活動,確??茖W實施,落實到位,有效達成說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使用英語的機會,營造使用英語的氛圍,引導學生在課后積極開展說的活動,如做值日生報告、開展講故事比賽、舉辦配音秀活動、進行戲劇表演等,以拓寬學生說的渠道,提升學生說的能力。
參考文獻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安德森, L. W., 等. 2008. 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 皮連生,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熊艷艷, 周琳. 2021.小學英語教材中聽力活動的解讀與應用[M]. 英語學習, (3): 4—9
楊連瑞, 張德祿, 等. 2007. 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