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筱塘幼兒園 張海艷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而“食”的問題卻關系到幼兒能否健康成長,為幼兒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支撐。但日常生活中許多幼兒都有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而且由此帶來的發(fā)育異常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是現(xiàn)在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從“愛”出發(fā),探討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實施策略。
幼兒期是形成良好品質和情感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正所謂“責任”是教書育人的軀體,“愛”是教書育人的靈魂,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對幼兒付出盡職盡責的愛,不斷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此確保食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指南》明確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樣化的食物,均衡搭配。這就要求幼兒園在設置幼兒食育課程時要以此為準則,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做到“多樣化”以及“均衡搭配”,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第一,幼兒園邀請育兒或者營養(yǎng)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對幼兒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第二,幼兒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資料的學習更加詳細深入地了解營養(yǎng)相關的知識。第三,定期開展食育課程交流分享會,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共尋對策。如果說“食”是幼兒的生存之本,那幼兒教師所付出的關愛、所擁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就能為幼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有研究表明,目前幼兒由于偏食、挑食的原因,在維生素A、鐵、鋅等方面攝入量嚴重不足,但盲目地按照食物安全或者營養(yǎng)知識進行食育課程的設置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教師在實施食育課程中,從“愛”出發(f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情感發(fā)展的變化,由淺入深,逐步推進食育課程的開展。第一,關愛幼兒,真正了解幼兒。切實地掌握幼兒的身體狀況、食物喜好,引導幼兒了解一些健康食物,讓其慢慢地愛上健康營養(yǎng)的食物,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選擇健康有益的食物。以菌菇為例,菌類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鐵和鈣,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提高抵抗力。為了讓幼兒愛上菌菇,和菌菇建立愛的情感,我們利用稻草、木盒子、木樁、樹枝等自然事物來創(chuàng)設以觀察菌菇為主的觀察角,通過觀察角的種植,幼兒不僅了解了菌菇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菌菇的生長知識,而且品嘗自己種植的菌菇時,體驗到的是滿滿的喜悅和成就感,在自然而然中,激發(fā)了幼兒對菌菇的喜愛之情。第二,結合幼兒特點,調整食育課程的實施方法。如秋季桂花開時,可以將食育活動搬到桂花樹下開展,大家一同撿拾散落的桂花,制作桂花糕或者桂花湯圓,這樣既加強了幼兒對桂花的認知,也激發(fā)了幼兒對活動的喜愛。又如,結合過年的活動,開展“包餃子”體驗式食育課程,讓幼兒在和面、搟皮、包餡中了解風俗習慣,更能讓幼兒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制作美食的不易,也為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養(yǎng)成做好鋪墊。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家園合作是促進幼兒發(fā)展的策略之一。因此,在實施食育課程中,我們必須做到家園攜手,統(tǒng)一食育課程的目標。第一,開設家長學習課堂,傳播營養(yǎng)知識。提高對食物的認識,了解營養(yǎng)知識,逐步改變幼兒在家里的飲食習慣。第二,加強溝通,資源共享。教師和家長需要多溝通,包括幼兒的飲食習慣、身體狀況、喜好特點、情感變化,尤其是對食育課程的效果進行溝通,只有經歷“跟蹤——反饋——調整——再跟蹤”這樣的過程,才能為實現(xiàn)最終目標提供前提條件。第三,提高家長參與度,增進親子感情。如在美食探索過程中,可以利用家長資源,請有相關經驗的家長進行助教;在戶外課程中,請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跟蹤觀察并記錄;另外可以和孩子制作一份家庭美食菜單,請家長帶領孩子共同制定清單并購物等等,在這些過程中增長了幼兒的見識,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加強了彼此間的感情。
處于這個時期的幼兒,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匱乏,但心理敏感,可塑性較強。所以幼兒園正好利用這些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關愛情感的培養(yǎng),為幼兒食育課程指明了方向。第一,以幼兒為出發(fā)點,建立完善的食育課程體系。根據(jù)食育課程的相關標準,以幼兒為出發(fā)點,幼兒園根據(jù)自身情況,探討出一套完善的食育課程體系,涵蓋的內容包括:食物的品質特點及營養(yǎng)價值、食物的制作方法、飲食習慣、就餐禮儀等,最終讓幼兒樹立正確的飲食原則,確保幼兒健康,讓幼兒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下,愛上食育。第二,開展多元化的主題活動,幫助幼兒積累愛的情感。其一,在班級的觀察角或者幼兒園植物園種植蔬菜及其他農作物,讓幼兒在種植、養(yǎng)護的過程中,了解食物的生存條件、環(huán)境特點等。比如種植番薯,可以采用水培或者土培的方法進行,要求幼兒做好相關的記錄(溫度、濕度、光照時長、澆灌以及發(fā)芽時間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同時對于幼兒責任感的培養(yǎng)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實施走出去方案,讓幼兒走進自然,真實地感受食物的特點。比如可以走進水果種植基地、番薯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等親自觸摸這些食物的根、枝、花、葉、果,讓幼兒通過親身參與更加直觀地認識食物,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開闊幼兒的視野,培養(yǎng)幼兒關愛動植物生命的情感。第三,結合日常生活,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在食育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tǒng)“老師教、幼兒學”的教學模式,鼓勵幼兒通過對自身生活的觀察、發(fā)現(xiàn),開展探索食物特性的活動。比如,在中國不同的節(jié)日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美食,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了解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風俗習慣,還可以感知這些美食所包含的人們的情感。第四,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建立幼兒身體健康檔案卡。它的內容可以多樣化,讓教育和食物不斷地有機融合,這個過程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根據(jù)幼兒的身體情況、發(fā)育特點不斷調整。只有建立幼兒身體健康檔案卡并對其每個階段進行詳細認真的分析、歸納總結,才能制定出更為合理的食育課程,真正有利于幼兒健康。
總之,為了確保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我們要以幼兒為中心,以“愛”為出發(fā)點,以食物為介質,不斷完善食育課程內容,讓幼兒在食育課程中享受美味,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情感,最終讓他們擁有一個有“愛”味道的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