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北街小學 郝玉紅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需從興趣視角切入,激起他們的閱讀熱情,使他們對閱讀保持主動態(tài)度,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借助語言、教具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釋放壓力與舒緩緊張,吸引他們自覺踴躍地參與閱讀,使他們喜歡上閱讀。同時,教師要做好示范閱讀工作,流利、正確地通讀課文,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發(fā)音,引領他們琢磨語調(diào)與語氣,使他們不斷積累閱讀經(jīng)驗和技巧。
諸如,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出示一則謎語“稱虎不是虎,墻上自由爬,待在房屋上,去擒飛來將”,讓學生猜測謎底,由此引出“壁虎”這一動物,詢問:大家見過壁虎嗎?它是什么樣子呢?然后在課件中展示壁虎的圖片,簡單介紹后要求他們閱讀課文標題并思考: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向誰借?怎么借?借到?jīng)]有?使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接著,教師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輕重和停頓,引領學生借助插圖獨立閱讀課文,讓學生之間相互提醒讀音,注意平翹舌音,并指導他們分小組互助閱讀,將課文讀通順,讓學生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幾種動物,理清小壁虎借尾巴的順序。如此,教師通過謎語、引導性問題、插圖、范讀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學生慢慢學會閱讀。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以形象思維為主,但他們無論是學習經(jīng)驗還是生活經(jīng)歷都較少。閱讀對小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小學生很難深刻理解文本知識,所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實物、圖片、音樂、視頻等設計適宜的閱讀情境,將課文中的一些事物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煥發(fā)小學生的感性認知,降低閱讀難度,使小學生閱讀起來更為輕松和愉悅,輔助他們高效理解文本內(nèi)容。
比如,在關于《黃山奇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播放介紹黃山奇石的視頻,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暢談感受,設計導入性語言:今天和大家一起領略黃山奇石的風光,看看它到底“奇”在哪里?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與讀通句子,讓學生找出文中介紹的奇石。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展示“仙桃石”的圖片,讓學生閱讀第二自然段,相互交流作者是怎么描寫這塊石頭的,仔細感受句子中的修辭手法,然后運用同樣的方法指導他們閱讀《猴子觀?!贰断扇酥嘎贰贰督痣u叫天都》,讓學生在閱讀中分別表演出來,并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學會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真切體會黃山石的奇特,同時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和祖國風光的情感。
不少小學生受閱讀經(jīng)驗匱乏的影響,難以準確找到課文的重點,往往按照順序通篇閱讀,對文本的理解只是流于表面,難以真正理解文本內(nèi)涵。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做好引導工作,可圍繞具體課文精心設計一系列啟發(fā)性、層次性、開放性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找到明確的閱讀方向,使學生確定閱讀重點,讓他們在閱讀其他文本時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圍繞相關問題進行閱讀,從而形成遷移能力,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此時,在進行《金色的草地》教學時,教師設計提問式導入語:大家都見過草地吧,都是什么顏色?大部分學生都會說是綠色。這時教師設疑:那金色的草地是怎么回事?你們想去看看嗎?以此引發(fā)他們閱讀新課的欲望。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初讀課文獲得整體感知,提出問題:為什么草地會是金黃色的?讓學生找出有關語句反復閱讀,說出各自的理解,搭配滿地盛開的蒲公英圖片輔助他們理解草地是金色的。之后,教師設計問題:草地顏色的變化與什么有關?按照時間順序說出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作者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組織學生結合文章語句閱讀和討論,發(fā)現(xiàn)草地顏色的變化與蒲公英花瓣的合攏和張開有關,并閱讀表示蒲公英花瓣動的語句,搭配相應的動作,讓他們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使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不能長期使用一種或固定幾種閱讀形式,要根據(jù)具體文本靈活運用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以免引發(fā)他們的疲倦感與厭煩感,要使他們充分感受閱讀的精彩與魅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根據(jù)課文體裁、風格等因素,除傳統(tǒng)的有感情地朗讀之外,還需指導學生運用男女對讀、小組合讀、分角色閱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充分展現(xiàn)個人優(yōu)勢,強化他們的學習體驗,同時收獲更多知識與技能。
在這里,以《草船借箭》教學為例,教師先簡單介紹“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文中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要求他們簡單介紹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使學生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文章順序,結合文中語句初步評價諸葛亮與周瑜這兩個人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精彩部分有感情地讀出來,引領他們品讀重點詞句,結合文中對話揣測心理,了解各個人物形象。隨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角色閱讀課文,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與曹操的角色,使學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性格特點:諸葛亮神機妙算、豁達大度、有膽有識、知人善用;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魯肅忠厚守信、顧全大局;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等,從而體驗到閱讀名著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與教材課文是遠遠不足的,教師需適當擴大閱讀范圍,著重拓展課外讀物,增加他們閱讀量,做到課堂內(nèi)外的有機互補,使學生形成廣泛的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閱讀目標、課程標準、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選擇課外讀物,同時鼓勵他們圍繞課堂所學課文主題自主搜索,嘗試閱讀更多類似的作品,并練習掌握的閱讀技巧,達到鞏固、熟練的目的,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應當長期堅持,善于發(fā)現(xiàn)與制造契機,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積累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進而推動他們?nèi)姘l(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