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婷,方曉田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
我國民辦教育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吸收了大量社會資源,分擔了國家財政壓力,豐富了國家教育資源,現(xiàn)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教師作為民辦學校最重要的辦學資源之一,是民辦學校發(fā)展的根本。但民辦學校教師普遍缺乏職業(yè)認同感,特別是中年教師,由于受年齡、事業(yè)和家庭等因素影響,自身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存在較多問題。中年教師是民辦學校的中堅力量,其對自身職業(yè)的認同與否直接影響到中年教師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更嚴重影響到民辦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本文將以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的ERG理論為依據,從以下三個需要——生存的需要、關系的需要和成長的需要,來對民辦學校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問題進行探究,以幫助中年教師提高職業(yè)認同感,促進民辦學校師資隊伍建設。
ERG理論最初出現(xiàn)在《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中,是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克雷頓·奧爾德弗于1969年提出的一種新的人本主義需要理論[1]。奧爾德弗提出的該理論,是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郝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的一種改進和發(fā)展,但是它更接近于人類需要的研究成果和對需要的認識,因為個體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人們對各層次的需要的追求也存在著差異。ERG理論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等五層需要概括為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相關關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與成長需要(Growth needs)這三種核心需要[2]。生存需要主要是與人們的生理和物質方面的需要有關,是人們最底層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和生命財產等。這對應著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這種需要通??梢酝ㄟ^金錢和薪酬得到滿足。相關關系需要主要是人際關系方面的需要。這對應著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這種需要通過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得到滿足。成長需要: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價值的實現(xiàn),謀求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對應著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種需要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來得到滿足。
雖然ERG理論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都是屬于內容激勵理論,但是又存在著諸多的區(qū)別:首先,需要之間是否是一個可逆的過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才會去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當最低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一直留在這個需要層次上,即是一種階梯式的上升結構,是不可逆的。而ERG理論指出,當我們追求高層次的需要的時候,遇到受挫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一個受挫-回歸的現(xiàn)象,對低層次的需要就會加強。其次,占主導地位需要的數(shù)量。馬斯洛認為只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高一級的需要只有在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會得到滿足。而ERG理論則認為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需要同時處于一個主導的地位。最后,在需要層次的滿足順序上。雖然在分類和對需要的解釋上,ERG理論并沒有馬斯洛需要層析理論完善,但是ERG理論更加地偏重特殊的個性差異,ERG理論不強調需要層次發(fā)展順序的問題,各種不同需要層次之間跨越的限制條件比較少。
民辦學校中年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呈現(xiàn)出其職業(yè)和群體特殊性的需求情況,并且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結合ERG理論的三層需要:生存需要、關系需要和成長發(fā)展需要,本文將探討民辦學校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存在的問題。
根據ERG理論,生存需要是最底層的需要,影響教師生存需要的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經濟收益和物質化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以往的調查顯示,中年教師通常是35-50歲這個年齡段[3],“上有老,下有小”,不僅要伺候年邁的父母,還要負責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并且由于自身年歲的增長,自身身體狀況和機能也在走下坡路,生存負擔和壓力較大。2019年中國家庭消費走勢顯示,教育文化娛樂和醫(yī)療保健消費占總消費比達19.7%[4],并且在這些領域的服務消費都將呈現(xiàn)較快增長態(tài)勢。有學者對上海市19所民辦高校專職教師進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5],30-39歲年齡段教師的月收入,本科院校約為4711.14元,高職高專約為3365.40元;40-49歲年齡段教師平均月收入,本科院校約為6083.19元,高職高專約為4135.45元。同時,考慮到上海市的生活和物價,對于中年教師來說經濟負擔過重、生存壓力較大。除此之外,我國民辦學校薪酬管理也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薪酬管理存在隨意性,欠缺長遠的薪酬制度和長期規(guī)劃,薪酬定位不明確,結構也不合理[6],教師不夠重視,所得收入普遍要比相應的公辦教師的薪酬低。其次,民辦學校教師的一些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方面的保障并未全面落實[7][8]。最后,民辦學校師資聘用通常采用的是合同制,這使得中年教師在民辦學校的職業(yè)歸屬感不強,很多是一種“打工者”的心態(tài),其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不盡完善??梢钥闯?一方面民辦學校中年教師的物質生存剛性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學校及社會能提供滿足其物質生存需求的條件和資源有限,中年教師的生存需要存在諸多問題。
相關關系需要是教師為了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一種需求。根據ERG理論的受挫-回歸理論,當教師的最底層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教師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但是由于這種職業(yè)屬性的模糊性和定位的邊緣性,使得中年教師關系需要的滿足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中年教師與學校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上。
1.學校關系上。中年教師由于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很多年了,在學校也站住了腳跟,但是受到家庭關系、生活、工作壓力的牽制往往不太在意與領導、同事的關系,缺少了處理人際關系的激情。而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在這種追求人情世故的社會環(huán)境下,往往中年教師就會被邊緣化。在工作上的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可能就會造成中年教師的心理空間、交往空間上的縮小,這對中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2.家庭關系上。在絕大多數(shù)的民辦高校,專業(yè)教師的周課時量達到16節(jié)及以上,很多教師每學期任教課程達3-4門之多[9],教師絕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備課、上課和作業(yè)批改上。中年教師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在家庭中往往需要承擔更重的家庭生活負擔,但是由于學校的教學工作任務繁忙,很多中年教師忽略了家庭生活,導致夫妻關系的不和諧,對孩子教育參與度也不高,在孝敬父母、陪伴父母這方面也力不從心。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影響到了教育工作的實施,中年教師受家庭牽制,工作精力不足,加之民辦學校的工作任務繁重,以至于無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3.社會關系上。在社會關系維護上,民辦學校的辦學主要是以個人或企業(yè)出資辦學為主,依靠社會力量,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從功利性的角度來看,這就需要學校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強大的師資力量、寬廣的社會資源。其中,教師就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作為學校和社會的紐帶,但是中年教師人到中年了后發(fā)潛力不被看好,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互動往往得不到滿足。
自身成長需要問題。在中年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初老癥”的現(xiàn)象,人還沒有老,心理和精神上就已經“老了”。他們由于年齡的問題,對待環(huán)境轉變的適應能力沒有青年教師強,平時也疲于教學,沒有了沖勁。并且由于中年教師還需要考慮家庭的問題,許多的中年教師都無法顧及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導致了與現(xiàn)實社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之間的矛盾。面對與時俱進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年教師漸漸地安于現(xiàn)狀,少了學習的激情、追求和自我超越。
外部成長需要問題。在學校管理中,學校對中年教師的扶持不夠。在民辦學校中教育重心也通常是放在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身上,由于中年教師常常被當做教學的成熟者,往往忽視了中年教師這個群體,甚至用年齡來限制他們的培訓和進修的機會,就算是有參與培訓的資格也往往是流于形式,這使得中年教師這個群體邊緣化,他們失去了再發(fā)展的途徑,很大程度上磨滅了中年教師的自信心,造成了專業(yè)發(fā)展渠道的滯后。在政府方面,遲雙會[10]指出,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得不到政府的重視,教師價值無法體現(xiàn)。由于政府對民辦高校監(jiān)管不到位,民辦高校的教師聘任過程時有違法違規(guī)問題,使得社會對民辦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身份認同度較低,再加上薪酬待遇和社會保障不足,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更影響了教師隊伍中中年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應對民辦學校中年階段教師的梯隊斷層現(xiàn)象,解決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要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在現(xiàn)有的薪酬制度下,同時解決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的三層問題是很困難的,但是根據ERG理論的受挫-回歸理論,當最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可以追求低層次的需要。因此,根據ERG理論,第一,我們應該提高教師經濟性報酬,更好地滿足中年教師的生存需要;第二,促進工作和生活的有效平衡,解決中年教師的相關關系的問題;第三,提供晉升培訓機會,解決中年教師成長需要問題。
中年教師生存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對外在物質性條件的獲得,主要是經濟性報酬。主要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是為教師的基本生存提供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社會保障等生存保障;另一方面是直接采用經濟手段從負向激勵和正向激勵兩個方面引導教師的工作行為表現(xiàn)。
1.結合民辦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提高薪酬水平。已有文獻表明,民辦高校教師工資水平與公辦高校相比處于落后地位[11][12],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一直倡導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因此,政府應該建立民辦學校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來確保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享有同等的待遇;在民辦學校內部,可以根據補償性工資理論,該理論強調,“工作環(huán)境存在風險或帶來更多不愉快體驗的職業(yè)需要獲得某種補償”[13]。
中年教師所面臨的來自于家庭的壓力增加了,這是青年教師難以想象的,并且中年教師通常是學校的骨干力量,為了留住中年教師這個群體,民辦高??梢圆扇∫环N“正向的補償性工資”政策,以此來減輕中年教師的經濟負擔,增強對中年教師對職業(yè)的滿意度,減少離職傾向。
2.提高民辦教師薪酬結構中的福利比例。民辦高校進行薪酬結構設計的時候,可以增加符合民辦高校性質的成分,比如可以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假日時,提高薪酬福利的比例,通過這種方法來表達對教職員工的關心和關懷,并且明確獎金的發(fā)放與學校的經營狀況相關,也能增強教職工和學校共命運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在人力資源流動大的現(xiàn)狀中盡量多地吸引人才,促進民辦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人群關系論假說[14]認為,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是屬于某一個集體,并且受這個集體的影響。他們不僅僅是要追求金錢等物質的需要,還要追求人與人之間交往,以獲得安全感、歸屬感,獲得他人的尊重以此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因此,解決中年教師與家庭、同事、社會的關系為促進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年教師在工作中難免因年齡、個性、興趣、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分歧,造成與同事之間的矛盾和隔閡長期得不到解決,并且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社會支持,還面臨著家庭的壓力。這些都是青年教師難以想象的,這其實是很多中年教師長期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在事業(yè)上被局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學校應該建立一個長效的溝通機制,使學校、家庭、社會和教師之間可以更好地溝通,學校可以給予教師更多參政議政的機會,在實現(xiàn)公平的前提下,進行更有溫度的管理,中年教師可以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使學校對中年教師這個群體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也可以激發(fā)中年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對于中年教師來說,應該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不要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對家庭的關心和照顧,應該多留一些時間給家人,承擔好教育子女和孝敬父母的責任。為了更好地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對于中年教師來說,也可以培養(yǎng)多種興趣,為課余生活注入活力,不斷地加強身體健康的鍛煉,磨練自己的意志,勞逸結合來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繁忙工作中的樂趣,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強對生活的熱情。與此同時,中年教師要學會合理調適,緩解壓力,保持心理健康。
在解決中年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問題中,不僅要注重物質薪酬的落實和激勵作用,而且還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激勵,即注重教師的成長需要的問題。民辦學校可以給中年教師提供晉升機會和培訓機會,從而提升教師的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yè)。因此,這就要求社會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制度。第一,就是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民辦學校的辦學特色,制定相應的教師培訓計劃,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教學素養(yǎng);第二,中小學和高校可以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一線的教師可以去高校學習進修,也可以請一些校外的優(yōu)秀教師和專家來學校進行學術交流,開闊中年教師的視野;第三,本校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可以帶頭發(fā)揮他們在多媒體方面的特長,帶領中年教師學習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緊跟時代的步伐,并且自身也應該養(yǎng)成一個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為了解決中年教師在參與工作多年后,由于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不想學和無從下手的現(xiàn)象,通過建立職業(yè)培訓機制,可以提升中年教師的在職水平,滿足中年教師的成長發(fā)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