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土地房產管理職業(yè)學校 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yè)學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國辦發(fā)〔2012〕53 號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通知;教體藝〔2014〕3 號文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的通知,以上的文件對學校體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確提出“保證學生每天體育活動的時間為一小時”。由此可見,國家和政府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視,通過指導和規(guī)范學校體育教育行為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一直以來,國家對學生的體質健康高度重視,教育部下達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讓學生的體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優(yōu)良率達到40%以上,但對于廣州市的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來說,達標率和優(yōu)良率離國家的達標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仍有很多的學生體質健康未能達標。
近三年廣州市教育局委托第三方進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數(shù)據(jù)的上傳,能夠真實地反映本地區(qū)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從達標率與優(yōu)良率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不管是達標率還是優(yōu)良率,都未能達到國家的要求,抽樣的四所學校近三年的學生體質健康平均達標率是76.8%。通過對4 所學校800 名學生的自主課外鍛煉次數(shù)進行調查,只有15%的學生每周有三次以上的自主課外鍛煉,28%的同學課外幾乎沒有自主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指人類在長期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自主的改造自身的一種經常性的身體練習行為。體育鍛煉行為習慣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一種自主的行為。第二,必須是一種經常性的行為。第三,必須是體育鍛煉行為,不是人的本能機體活動。結合中職生的特點,這種行為應該每周在三次的以上自主鍛煉。
Scalan 等人于1993年提出運動承諾模型。運動承諾是渴望和決心參與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原先以運動員為主要研究對象,直接關注運動堅持和運動動機,能較好地測量和解擇運動員的運動堅持與參與意圖的前因。該模型認為,決定運動承諾的5個因素是:運動樂趣、參與選擇、個人投入、社會約束、參與機會。運動樂趣和參與機會與運動承諾正相關①。也就是說,在體育運動中,越能體驗運動的樂趣,運動承諾的水平就越高,參與運動的機會越多,運動承諾水平越高。
成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有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第二,有參與體育鍛煉的體育技能;第三,有經常性參與體育鍛煉的條件和氛圍。
這里所講的大體育的概念,是指學校有組織的所有體育活動,不僅包括《體育與健康課程》、還包括第二課堂活動、各類班際的運動比賽和運動隊建設等。
對于一部分中職學生來說,畢業(yè)后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不再接受較為正規(guī)和較為系統(tǒng)的體育課程學習,因此,中職《體育》課程可能是他們體育學習方面的“最后一站”。在這“最后一站”中,學校在培育學生“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體育精神”的同時,應培育他們一種“終身體育”的意識,引導他們形成一種“終身鍛煉”的行為習慣,使他們在今后漫長的人生歷程中終身受益,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健康行為”。因此,在實現(xiàn)《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目標的同時,應當把體育鍛煉習慣和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學校大體育的一個目標。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也可以進一步提高運動能力,培養(yǎng)體育精神,養(yǎng)成健康行為。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學校體育應該遵循“意識培育”和“行為養(yǎng)成”的規(guī)律,通過行為來促進意識的形成,通過意識的來引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兩條主線分別遵循“意識培育”和“行為養(yǎng)成”規(guī)律。意識主線從“體驗感受”入手,從“感受運動快樂”到“激發(fā)鍛煉興趣”到“樹立鍛煉意識”;行為主線從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入手,從“掌握專項技能”到“經常參加鍛煉”到“養(yǎng)成鍛煉習慣”,通過經常參與來形成習慣。
學校應當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首先要讓全體師生理解和認識體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對于個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是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礎,對于學校來說,體育工作是學校大德育的重要一個抓手;對于國家來說,體育工作是富國強兵的保障。學校要全體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的認識,利用體育課堂,班會、校會、大型體育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
中職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應該是為養(yǎng)成鍛煉習慣奠定基礎,而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體質基礎和體育運動技能做為支撐,我們可以把課程分成基礎學習和專項強化,在中職兩年半的體育教學中,我們構建了“基礎學習”和“單項強化”兩個課程模塊,以及一個“補充模塊”的學校大體育框架?!把a充模塊”指的是課外體育活動,包括第二課堂、班際比賽和運動隊訓練。
1.《體育與健康》課程
一年級的基礎模塊體現(xiàn)“普面”的構思,課程內容依據(jù)教育部《指導綱要》開設,包括田徑、體操、武術、球類等內容。這一模塊的“顯性”目標是“身體素質達標”,“隱性目標”是“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
二、三年級單項模塊體現(xiàn)“專點”的構思,課程內容主要的普及面比較廣的項上,主要有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項目,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以“專項學習”的方式實施。根據(jù)運動承諾模型,運動越快樂,運動員作出的運動承諾越高。這一模塊的“顯性”目標是“掌握專項運動技能”,“隱性目標”是“感受運動快樂,激發(fā)興趣,形成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要探索適合學生的課堂實施方式,我們通過同課異構的實驗,最終總結出用于教學實施的課堂教學主線,讓學生掌握“中等難度”的技能,并在課堂中加入各種“趣味活動”——讓學生‘玩得比較好’,提升快樂感,——形成興趣”。
2.課外體育活動
課外活動主要是第二課堂、各類的班際競賽和運動隊建設,類似于專業(yè)課程“課外輔導”和“課后實操訓練”。根據(jù)運動承諾模型,運動員覺得體育運動參與提供的機會越多越重要,其運動承諾就越高。
一種意識的樹立,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高頻率、長時間的重復才可能實現(xiàn)。體育課程的課時只有每周2 節(jié),無論是時間的長度和重復的密度是遠遠不夠的,補充模塊在“養(yǎng)成習慣”方面是一個強有力的時間和手段的補充。
補充模塊的建立,使全體學生以“課堂教學+實操訓練”的方式經歷“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過程和“經常性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也使部分單項尖子學生通過參加相關項目的校隊,進行更深層次的“意識與習慣”形成訓練。
通過單項課教學和經常性的課外體育活動,這里講的經常性體育活動,指的是第二課堂、各個運動隊和各類的體育競賽,培養(yǎng)了學生運動的興趣,學生初步有了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我們把廣州市的一所學校作為試點學校進行實驗探索,現(xiàn)已完成了學校大體育框架的構建,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我們對三個班152 名同學每周參與鍛煉的次數(shù)進行了跟蹤調查,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在參加單項體育課前每周的鍛煉次數(shù),經過了一年的單項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我們在二年級第二學期對這批同學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經過一年的單項體育課學習之后,每周參與鍛煉的次數(shù),并對這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具體如下:
在對152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現(xiàn)在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選5 次以上的由原來的5 人增加到12 人;3~4 次的由原來的23 人增加到63 人;1~2 次的由原來的82 人減少到72人;幾乎不參加從42 減少到5 人。從數(shù)據(jù)上可以看出,學生參加鍛煉的次數(shù)在明顯地增加,可見多數(shù)學生能夠自覺的參加體育鍛煉,分項教學和經常性體育活動對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試點學校的體質健康達標的數(shù)據(jù)上來看,2017年達標率是68.17%;2018年達標率是75.06%;2019年達標率是76.67%,學生的體質健康達標率逐步上升。
我們對體育大框架的重新構建,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這種分項教學的學習,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掌握一項以上的運動技能,初步養(yǎng)成參與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隨著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能夠自主參與體育鍛煉,學校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逐年提高。
注釋①翁孟遷.我國中學生體育鍛煉研究——以海南省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