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修 崔咪芬 湯吉海, 2,*
(1.南京工業(yè)大學 化工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2.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1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當前,隨著新工科建設深入推進,研究型教學作為一種新型而實用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化工專業(yè)寫作課堂的青睞[1]。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下,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被完全打破,鼓勵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動態(tài)、開放、探索、創(chuàng)新中主動地理解寫作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化工專業(yè)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研究—學習—獲得”的往復循環(huán)過程中培養(yǎng)出終身學習的興趣、獨立思辨與批判精神。因此研究型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研究型教學包括研究導向的教與研究導向的學。研究導向的教意味著教師摒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以現(xiàn)象、科學問題與現(xiàn)實挑戰(zhàn)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導向的學提倡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團隊合作、溝通和交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2]。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對研究型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刻,導致課內教師指導不夠充分、課外學生研究學習活動低效甚至無效。一些老師將研究型教學片面地理解成一種教學方法,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學方法上的拓展和探索,忽視了研究型教學本身是一種教學理念。脫離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很難形成正確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更不會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教師在研究型教學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轉變。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理論學家多爾曾指出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即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行為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3]。市面上大部分寫作類教材都是寫作課堂知識傳授的載體,但將教材中的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對其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不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要利用研究型教學理念把寫作課程教好,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教材中寫作知識進行篩選、重組和整合,形成數(shù)個適合學生在課外研究、課內研討的問題和場景。此外,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能力精準把握研究的深度,全面考慮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疑問并及時反饋,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較強烈的興趣去探索、溝通和學習。
比如:筆者在講述科研論證的本質時發(fā)現(xiàn),讓學生通過面對面對話的方式很容易形成合作式辯論場景,類似一個討論小組通過友好地交流訪談的方式一起推理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其實就是科研論證的本質。但是,讓學生直接在紙面上復現(xiàn)這種合作式辯論的過程非常困難。原因在于獨立寫作的時候缺乏假想讀者。因此,筆者先借助當前流行的《奇葩說》辯論節(jié)目選段,讓學生以第三方的視角重溫辯論中各抒己見的過程,并把雙方交鋒過程一一記錄。這個過程的關鍵在于正反雙方共同磨合形成最終結論的過程。在此基礎而上,再令學生組成小型討論組,基于辯論節(jié)目選段的內容,以回答反對方提問為中心構建論證框架,包括論點是什么、支撐論點的理由和證據(jù)有哪些、如何反對這些論點等。通過上述過程,學生普遍反映對科研論證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為后續(xù)規(guī)劃論證思路、撰寫引言和結論等內容學習打下基礎。
研究型教學改變了過去單調的接受型教學的狀態(tài),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孕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經(jīng)驗,不僅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而且提升了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但是,“研究”就是教學活動的全部了嗎?強調研究型教學,并不是全盤否定講授型教學,更何況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恰當?shù)臅r機進行解惑和總結至關重要[4]。對于講授型教學,如何篩選適合接受型教學的知識點,并將其與研究型教學內容有效融合是關鍵。對于研究型教學,在知識能力、過程體驗、價值觀等方面應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如何引導研究、在何時介入研究、介入的深度如何把控?課堂中出現(xiàn)各類情況該怎樣應對?實施過程需要給學生準備或提供哪些教學資源?上述問題在教學設計時都需要考慮充分。
比如:在講述英文寫作的語法部分時,直接按詞性、短語、從句的順序進行教學效果甚微,學生非常容易走神或者干脆趴下睡覺。因此,筆者在講授語法部分時,將其分割成數(shù)個知識點;再將學生分成3~5人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個知識點,由學生在課后通過資料查閱、組內討論、制作PPT匯報。在課內向其他小組講授這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梢钥闯觯恳粋€小組在準備匯報內容的過程即為研究型學習的過程;其他小組在聽取匯報的同時也是一個講授型教學的過程。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學和講授型教學可以通過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實現(xiàn)有效融合,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方式。
研究型教學注重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針對問題和挑戰(zhàn)融合各方知識并創(chuàng)造新知。因此學習者會更具好奇心、針對性與批判精神。這對糾正傳統(tǒng)教學重“知識獲取”、輕“學習過程”的缺點具有促進作用[5]。但是知識本身真的不重要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知識是研究型學習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作為基礎,研究型學習很難實現(xiàn)從“0”到“1”的跨越。其次,知識是研究型學習的目標。知識是幾千年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學習的目標即是知識的繼承與運用。無論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批判性精神的孕育,最終作為結果的仍然是使學生習得終身發(fā)展必要的、現(xiàn)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識。否則,研究型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不完整的,研究型學習的體驗是不全面的,遑論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因此,正確的研究型教學使學生弄清知識發(fā)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爸R獲取”與“學習過程”并非是對立,反而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關系。
隨著研究型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的滲透,教師以主導者、引導者、參與者等多重角色與學生一起開展研討式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和諧、開放自主,敢于批判質疑的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華和學習成果,真正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但是,一些教師一味追求“開放”,陷入困境:教室里亂成“一鍋粥”,課堂紀律難以維持,課堂教學節(jié)奏難以把控,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筆者在同行聽課活動中曾聽過這樣的一節(jié)課: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隨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令人尷尬的是,這位教師明顯沒有對課內討論活動的主題、內容和時間進行精心策劃和組織,致使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在小組討論時每個人都在高聲地說,但教師沒有在討論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臅r機介入討論進行引導,討論結束后沒有及時給出準確的點評和反饋,亦沒有對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進行當堂測評。因此整體課堂表現(xiàn)的盲目而無序。
不可否認,研究型教學倡導學習者自己理解和發(fā)現(xiàn)世界的過程,因此,給學生營造大膽創(chuàng)新、思考論證、積極溝通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強調答案的不唯一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教學的“開放”是以課堂的“秩序”為基礎的,這對教師的課堂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6]。教學場景的“開放”并不意味著評價責任的缺失,研究型教學過程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把課堂直接交給學生。教師的角色應該是研究型教育活動精心設計者、學生研究型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研究型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者。有效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在“開放”與“秩序”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表明:教師所擁有的寬廣科研視野、科學自由精神以及所營造的寬松氣氛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的前提;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的伙伴,與學生共同建立發(fā)言、討論、辯論的新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善于傾聽的習慣,是課堂教學高效有序進行的有效做法。
總體來看,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具有精神內涵的先進教學模式。缺乏精神內涵、徒有形式的研究型教學不僅違背了新工科標準的要求,也違背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教師不僅要執(zhí)著于新的教育方法,而且要通過不斷的思考與修正,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質量,促進自己專業(yè)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