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
(云南昆明市兒童醫(yī)院,云南 昆明)
新生兒黃疸是我國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科病癥,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大[1]。藍光治療是現階段新生兒黃疸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其操作簡單、方便,但在治療過程中存在一系列風險[2]。根據相關報告指出,將風險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臨床護理中,可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有利于提高患兒的臨床療效,減少患兒的哭鬧情況,降低患兒風險事件發(fā)生風險[3]。在此次實驗中,對研究組和參照組門診治療的196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護理效果展開討論與分析,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抽取本院于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門診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96 例,將所有新生兒劃分為參照組(98 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式)和研究組(98 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風險護理干預)。研究組新生兒中女童48 例,男童50 例,出生時間1~14 d,平均(6.55±1.37)d;參照組新生兒中女童47 例,男童51 例,出生時間1~15 d,平均(6.58±1.39)d;對兩組出生時間、治療方式等基礎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對比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參照組98 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式,研究組98 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風險護理干預,重要護理內容如下。
(1)組建風險護理干預小組:風險護理干預小組由科室在職護士共同組成,護士長任組長。定期對組員的在職培訓情況與護理質量進行檢查,定期對小組組員的專業(yè)能力進行培訓,加強相關護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學習,包括藍光治療的護理干預知識、新生兒黃疸風險識別和新生安全護理等方面。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使用預警評分系統(tǒng)來對患兒的藍光治療風險進行評估,其風險事件以心跳、體溫、呼吸等體征為主,根據患兒的評估結果與疾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風險護理干預措施,以便為患兒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
(2)新生兒自身疾病的風險干預:新生兒由于生理機能不完善,病情進展迅速、無規(guī)律,容易出現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病變等。護理人員應收集和分析母嬰病案資料,了解產婦的分娩方式、母嬰血型、患兒體重以及喂養(yǎng)方式等資料,定期檢測新生患兒的大便、尿液等,了解患兒血清膽紅素變化。醫(yī)務人員應仔細記錄患兒黃疸的發(fā)生時間、皮膚顏色和大小便顏色等方面,一旦有不良情況發(fā)生需及時告知醫(yī)師,以防延誤治療與搶救。
(3)藍光治療風險護理干預: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時,保持藍光治療箱溫度適宜,避免因溫度過低或者過高對新生兒造成的生理不適感。藍光作為一種高能量可見光,可穿透晶狀體損傷患兒視網膜,藍光治療時,患兒需佩戴黑色眼罩遮光,保持眼罩松緊適宜,以免眼罩過緊損傷患兒局部皮膚。因患兒在藍光箱內治療時間較長,容易哭鬧,四肢缺少約束而手足舞動,易造成抓傷,所以患兒在藍光治療前應修剪指甲,佩戴棉襪與手套。同時,定時對新生患兒進行皮膚清潔,及時更換尿布,預防紅疹與皮膚感染等出現。同時護理人員實時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按照患兒體重與體溫等具體情況對溫度進行動態(tài)調節(jié)。
(1)通過統(tǒng)計患兒的劇烈哭鬧發(fā)生率、皮膚損傷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與溢奶發(fā)生率等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進行觀察評價。(2)通過統(tǒng)計患者的黃疸消退時長和經皮測血清膽紅素值等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 執(zhí)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新生兒黃疸患兒護理后的劇烈哭鬧、皮膚損傷、感染與溢奶等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更低(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新生兒黃疸患兒護理后的黃疸消退時長更短,經皮測膽紅素值更低(P<0.05),詳情如表2 所示。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新生兒黃疸患兒護理后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新生兒黃疸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長和經皮測膽紅素比較(±s)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新生兒黃疸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長和經皮測膽紅素比較(±s)
組別 例數 黃疸消退時長(d) 經皮測膽紅素(mg/dL)研究組 98 9.25±2.36 9.52±2.37參照組 98 13.57±2.51 13.48±2.53 t 12.413 11.308 P 0.001 0.001
新生兒黃疸同時也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指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引發(fā)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的黃疸癥狀[4]?;純涸诎l(fā)病后,常表現為黏膜黃染、鞏膜黃染與皮膚黃染等癥狀[5]。若大量膽紅素聚集在新生兒血液中,其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大,需給予患兒及時的對癥治療方案和有效的護理措施。
藍光治療是現階段新生兒黃疸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其操作簡單、方便,但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新生兒適應力較差存在一系列風險[6-7]。風險事件一旦發(fā)生,極易引起醫(yī)療糾紛[8-9]。風險護理干預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為基礎,在此之上針對患兒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與疾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風險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新生兒自身疾病的風險干預與藍光治療風險護理干預等方面措施促進患兒的疾病歸轉[10]。在此次研究中,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新生兒黃疸患兒通過風險護理干預后的劇烈哭鬧、皮膚損傷、感染與溢奶等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更低,黃疸消退時長更短,經皮測膽紅素值更低,提示風險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患兒的臨床療效,促進黃疸消退,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幾率。
研究結果表明,風險護理干預在此次實驗中比僅行常規(guī)護理的作用更佳,對于減少患兒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促進黃疸消退等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護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