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檢查衛(wèi)生這樣的事,當然不是現(xiàn)在才有的。好多年前,某縣流傳過一個關于檢查衛(wèi)生的故事——據(jù)考證,確實是真人真事。說的是,縣里開展創(chuàng)衛(wèi)活動,創(chuàng)衛(wèi)辦主任親自率領干部到各單位檢查衛(wèi)生。這主任行伍出身,從基層干到縣直機關,是個典型的直來直去的漢子。按照他的思路,檢查的第一個目標,便是縣委書記的辦公室。敲開門,在辦公室左察右看之后,覺得衛(wèi)生狀況不盡如人意,認為書記是全縣人民的頭,理當帶個好頭,書記辦公室衛(wèi)生狀況不行,全縣的衛(wèi)生狀況就難以好轉,于是,當即在書記辦公室門口貼上“衛(wèi)生不清潔”黃紙一張,并鄭重其事地提出相應的整改要求。
縣委書記在縣里雖然權威無限,說一不二,但面對這個堅持原則敢于較真的“二愣子”式干部,卻也只能目瞪口呆,哭笑不得。伴隨著這紙黃牌警告,這個故事在縣里傳了幾十年,至今還有人津津樂道。
現(xiàn)在情況當然不一樣了??h里又在進行新一輪創(chuàng)衛(wèi)。依然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當然人員更多了,規(guī)格更高了,檢查的頻率也更密了。所不同者,現(xiàn)在的檢查人員,對于領導辦公室,要么免檢,要么隨便走個過場,絕對不會像檢查其他辦公室那樣嚴格對標,更不可能門后桌底吹毛求疵。對于這樣的事,干部們是不會要求領導“以身作則”的。
前后一比照,給人的感覺是,現(xiàn)在的干部比以前的干部“靈活”多了,他們智商高,情商更高,處理事情拿捏得當,處理的結果往往皆大歡喜(當然主要是在領導那里)。
區(qū)區(qū)一個小事,折射時代變遷。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變化?細究之,大概不外乎這么幾種情況。
一部分人有“權力崇拜癥”,奉行“兩個孫子”行為準則。在這種人心里,誰的官職大,誰就掌握了真理,對領導是必須絕對信任的,讓領導不高興是萬萬不可以的。身在職場,這種人習慣在領導面前當孫子,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當然,轉個身,面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他們又往往把別人當孫子,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這種做派,我們不妨將之稱為“兩個孫子”行為準則。靠著這一套,他們可能在官場左右逢源,節(jié)節(jié)高升,雖然丟了部分人格,但倒也換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總而言之不會吃虧。
一部分人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隨時盤算著利害關系。和前者相比,這種人未必刻意追求“進步”,但他們知道,有權有位的人是什么時候都“得罪”不起的,否則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讓自己招致某些損失。為了自己方方面面毫發(fā)無損順風順水,在領導面前,他們寧愿放棄原則,改變立場,凡事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什么大局不大局、正氣不正氣并不重要。
一部分人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沒立場,隨大流。這種人不“多事”更不“生事”,遇事從不做“出頭鳥”,習慣“跟著走”。他未必有意“媚上”,也未必有更多的想法,甚至對很多事情連基本的判斷力都沒有。但他們并不傻,起碼明白“適者生存”的道理,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永遠不會有意見,領導說咋辦就咋辦。
不管屬于哪種情況,不得不承認,他們都是“聰明人”。正是他們的“聰明”,讓領導覺得,現(xiàn)在的干部更“懂事”了,能“來事”了,和當年的“大老粗”們相比,素質明顯上去了好幾個檔次。領導們因此常常心情舒暢,工作愉快,甚至有時難免“任性”那么一點點。
只是,他們是聰明了,領導是高興了,但對社會風氣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如果這種現(xiàn)象成為社會主流,一則影響平等意識。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現(xiàn)代文明社會,領導和群眾不該一視同仁嗎?按理說,對領導者的要求應該高于普通群眾才對呀??涩F(xiàn)在一個小小的檢查,都要如此區(qū)別對待,誰還敢想著“平等”的事?可別站著站著又跪下了。二則有礙實事求是。領導身邊存在的問題被有意無意忽略,這當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很多問題本來并不可怕(尤其在初始狀態(tài)),提出來糾正了就好,并不至于“傷害”領導,現(xiàn)在你連提都不提,問題豈非長久存在?如此自欺欺人,最后倒真有可能坑了別人。三則破壞公平正義。成天想著給領導搞“特殊化”,沒有特權也被整出特權來了。這種做法泛濫,相關的權力也將濫用,久而久之,公平正義必將遭到踐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別小看生活中的那些細微變化,這些小事若是任由它肆意滋長,哪天可能就“成長”為沉疴積弊,演變成某種難以扭轉的風氣,到時得費多少功夫來治理?也許我是杞人憂天吧,反正,每每想起類似檢查衛(wèi)生的一幕,我便不禁暗自瞎琢磨:面對這等事情,如果“聰明人”變多了,“二愣子”滅絕了,那么,這社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