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飛
(江蘇省啟東市北新鎮(zhèn)農業(yè)農村和社會事業(yè)局,江蘇啟東 226200)
茭白又名茭筍、茭瓜、茭耳菜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蔬菜。江蘇省啟東市濱江臨海,轄區(qū)內溝河縱橫,水資源豐富,茭白種植歷史悠久。以往茭農常利用溝河灘涂零星種植茭白,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種植結構的調整優(yōu)化,啟東地區(qū)雙季茭白種植面積有所擴大,茭白設施栽培的經濟效益顯著。有些大棚設施因多年種植旱作蔬菜,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改種茭白實施水旱輪作后,大棚土壤鹽分下降,理化性狀得到了改善,為當地菜農開辟了新的致富門路。
根據孕茭期的不同,茭白可分為單季茭白和雙季茭白。雙季茭白1年可采收2次,分別在每年的初夏和秋末收獲,初夏和秋末正是蔬菜供應淡季,茭白售價高,經濟效益好。茭白根系長在地下莖和宿根上,十分發(fā)達,長25~70 cm,吸收肥水能力強。茭白莖有地下莖和地上莖之分。地下莖為匍匐狀,橫生于土中,莖節(jié)上有互生的側芽;地上莖縮短,部分埋于土中,地上部分多數有分蘗,短縮莖拔節(jié)抽生花莖。大多植株上寄生黑穗菌,可阻止花莖抽薹開花,花莖下部幾節(jié)膨大后形成供食用的肉質嫩莖。茭白植株較高大,葉片披針形,葉長100~150 cm、寬3 cm左右,分為葉片、葉鞘、葉枕。植株抽薹后花序呈圓錐形,雌雄同株異花,開花受精后結實,稱為菰米。部分植株生長特別健壯,抗病能力強,不易被黑穗菌侵染,基部無法膨大形成肉質莖,稱之為雄茭。
雙季茭白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春季氣溫5 ℃以上即萌芽,幼苗生長適宜溫度10~20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植株生長速度加快,分蘗期適宜溫度為20~30 ℃;孕茭期保持20~25 ℃,利于黑穗菌生長,低于10 ℃或高于30 ℃則會影響黑穗菌的生長和茭白植株養(yǎng)分的積累,致使植株不能結茭,或結茭瘦小、品質差、產量低。茭白生長需充足的水分,但水位不宜過深。不同生育期對水位深度的要求不同。移栽后隨著植株的生長發(fā)育,水位管理應由淺到深。茭白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黏質壤土為宜。
種植雙季茭白應選用中介茭品種。該品種生長勢強,地下匍匐莖發(fā)達,分蘗力強,肉質莖潔白、柔嫩、光滑,纖維少,品質佳,為江蘇無錫地區(qū)地方優(yōu)良品種,適宜在啟東地區(qū)栽培。
2.2.1 整地筑埂
清除棚內雜草和前茬殘株,平整地塊,四周筑圍埂,圍埂高40 cm 左右、頂寬30 cm。圍埂面用鐵楸拍打夯實,要求平滑結實。圍埂四周覆蓋寬50 cm 薄膜,薄膜下部20 cm 左右用泥土壓實,確保上水后圍埂不倒、不塌、不漏水。
2.2.2 耕地施肥
移栽前棚內均勻撒施腐熟有機肥1 t∕667 m2、硫酸鉀型復合肥(15-15-15)20 kg∕667 m2,深翻20 cm 左右,結合整地耙平地塊,做到肥土混合均勻、土壤平整松細、無雜草秸稈。
2.2.3 寄秧育苗
第1年種植雙季茭白的,一般于元旦前后引進茭白種墩進行寄秧育苗,育苗數量依種植面積而定。大棚秧田上水后,切除種苗老茭白墩周圍老根,用割刀順著分蘗縱切,將其分成數個小墩(每小墩需帶有健壯分蘗苗2~3株),將茭白墩整齊擺放在秧田泥中。秧田水位不可過深(不可斷水),一般在0.5 cm左右,以免引發(fā)爛苗。大棚內溫度保持10~20 ℃,確保移栽時每墩長有10~20株苗。
雙季茭白大棚栽培一般在3月15~20日移栽。移栽前1周,將育苗棚兩側通風口開到最大,通風煉苗,利于種苗根系發(fā)育,促進植株生長老健;撒施尿素2~3 kg∕667 m2作送嫁肥;用鐮刀把茭白苗割去1∕3,以防移栽后植株卷葉,促進發(fā)棵和緩苗。移栽前,平整地塊,挖出茭白墩分墩,每墩留苗2株左右。剔除弱小苗和特別粗壯苗(一般為雄茭),選用長勢均勻一致的苗,邊起苗邊栽插。淺水栽插,行距1 m,株距0.5 m,種植密度約1 300穴∕667 m2。定植時可以在大棚內拉1條繩,每0.5 m做1個標記,按標記栽插,栽插不宜太深,不浮苗、不歪苗即可。
2.4.1 水層管理
茭白栽植后灌水深3 cm 促活棵,以后逐漸加深水層;分蘗前期水層保持5~7 cm 深,分蘗后期水層保持10~13 cm深,以控制無效分蘗數量;孕茭期保持水層17~20 cm深,以促進茭白肉質潔白肥嫩。高溫階段需灌深水,以利降溫。
2.4.2 合理施肥
茭白生育期較長,植株高大,需肥量較大,基肥要施足,追肥要及時適量。栽植后10~15 d,選陰天下午或晴天傍晚,距茭苗根部3 cm 左右撒施硫酸鉀型(15-15-15)復合肥10 kg∕667 m2作促苗肥;栽植后1 個月,追施尿素10~15 kg∕667 m2作分蘗肥,促進植株早分蘗、早孕茭;5 月底,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30-10-10)約10 kg∕667 m2作孕茭肥(孕茭肥不宜過多,以免植株貪青晚熟,影響茭白品質),促進孕茭整齊,使茭白粗大白嫩,提高產量;夏茭采收結束后,及時追施尿素7.5 kg∕667 m2,促進二茬秋茭生長。
2.4.3 耥田除草
耥田可疏松土壤、提高土溫、促進肥料分解,耙斷部分茭白的老根可促進新根發(fā)生。茭白生育期一般需耥田2~3 次,在茭白株行間用鐵齒耙來回耘耥泥土,并拔除雜草。移栽后5~7 d 植株剛返青,進行第1 次耥田,使茭白的分蘗節(jié)露出地面;間隔7 d 后進行第2 次耥田,順著行向翻松泥土;間隔7~8 d 后進行第3 次耥田,把茭白行間泥土拉平、鋤深,使泥漿濃爛。
2.4.4 清除老葉、疏苗
封行前和夏茭采收結束后各進行1次摘葉和疏苗,剝去植株老葉、黃葉、病葉,疏除弱小分蘗和病蟲害分蘗,每敦留苗15株左右,鞏固有效分蘗,保持合理種植密度,提高田間通風透光率,促進植株平衡生長。
2.4.5 墩中壓泥
茭白發(fā)棵后,株高50 cm 左右、每墩有5 株苗以上時進行墩中壓泥。在茭白墩苗中間壓泥,使苗均勻地分配到四周生長,促使茭白植株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光合效率。
茭白病害主要有葉銹病、胡麻葉斑病、黑粉病等,蟲害主要有茭螟、葉蟬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進行病蟲害防治,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綜合使用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措施,農藥使用應嚴格執(zhí)行《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規(guī)定。(1)葉銹?。和ㄟ^輪作換茬、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來預防,發(fā)病后可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80 g∕667 m2噴霧防治。(2)胡麻葉斑?。嚎捎?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667 m2噴霧防治。(3)黑粉病:發(fā)病初期可用80%波爾多液可濕性粉劑97~125 g∕667 m2噴霧防治。(4)茭螟:可安裝黑光燈、使用性誘劑等誘殺成蟲,在害蟲產卵和孵化高峰期可用8 000 iu∕mg 蘇云桿菌懸浮劑200~400 mL∕667 m2噴霧滅殺。(5)葉蟬:大棚門口和通風口安裝防蟲網防止葉蟬飛進大棚產卵,或用20%吡蟲啉可溶液劑7.5~10.0 mL∕667 m2噴霧滅殺。
茭白的采收標準為外葉長齊、心葉短縮、孕茭部膨大、葉鞘由抱合而分開并露出白色茭肉。雙季茭白1年可采收2次,夏茭于立夏至夏至采收,秋茭于秋分至霜降采收。采收時不要拔出茭白根,以免踩傷鄰近幼茭。茭白采收后及時上市出售,不宜長期儲藏。
冬至前后茭田斷水,1周后齊泥面割去老茭莖葉并帶至棚外,老茭莖葉可作飼料或漚制肥料。保持田間濕潤狀態(tài),施用腐熟有機肥1 t∕667 m2,促進來年茭苗生長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