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憲,張雁行,康晶晶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科,遼寧 大連)
DiGeorge綜合征(DiGeorge syndrome,DGS)是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胸腺發(fā)育不良導致的細胞免疫缺陷為特征的染色體缺失綜合征,臨床癥狀多變,多以抽搐或先天性心臟病為首發(fā)癥狀。本文報道2例新生兒DiGeorge綜合征患兒,加強臨床醫(yī)生對本病的認識。
病例1:患兒男,24d,以“陣發(fā)性發(fā)紺3d,加重2d”入院?;純合礕5P2,胎齡34周剖宮產娩出,出生體重1600g,出生史無異常。入院前3d哺乳后出現(xiàn)嗆咳,嗆奶后出現(xiàn)呼吸暫停、周身發(fā)紺伴反應差,就診于外院,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喉罩)、美羅培南抗感染等,患兒住院期間多次呼吸暫停,2019年4月4日轉運至本院。查體:T:36.5℃,P:170次/分,R:58次/分,體重:1880g。反應差,呼吸淺促,可見三凹征、漏斗胸,皮膚蒼白,周身可見大理石花紋,前囟平坦,2.0×2.0cm2,下頜小,軟腭及部分硬腭不連續(xù),心肺腹無異常。四肢肌張力減低,腘角120°,肢端涼,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6s,新生兒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入院后多次查血氣分析示血鈣低,最低為Ca2+:0.68mmol/L,生化示:鈣測定:1.57mmol/L;鎂測定:0.57mmol/L;無機磷:1.37mmol/L;甲狀旁腺激素測定:8.01ng/L(11-67ng/L)。顱腦彩超示雙側腦室旁白質回聲增強,基底節(jié)區(qū)、小腦及其他結構未見明顯異?;芈暋P呐K彩超結構及多普勒未見異常。眼底篩查:左右眼視網膜血管發(fā)育未完全,周邊血管擴張。視頻腦電圖提示“睡眠覺醒周期不成熟,各種狀態(tài)下未見明顯癇樣放電,提示輕度異常新生兒腦電圖。胸片:胸腺影無明顯減小,輪廓光整,密度均勻。全基因組CNV檢測46,XN,del(22q11.21).seq[GRCh37/hg19](18,655,877-20,367,843)*1
本次檢測,在受檢者中檢出第22號染色體長臂部分(18,655,877-20,367,843)片段缺失1個拷貝,長約1.712Mb。診斷:新生兒DiGeorge綜合征。入院后撤機困難,喂養(yǎng)困難,奶汁反流明顯,住院53d。家長簽字出院,4d后死亡。
病例2:患兒男,26d,以“抽搐6d”入院?;純合礕1P2,雙胎之小,胎齡32+6周因“胎心快220次/分”剖宮產分娩,出生體重2000g,出生史無異常。母孕期發(fā)現(xiàn)“甲減”口服優(yōu)甲樂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飲食控制,血糖維持正常。入院前6d出現(xiàn)抽搐,雙眼上翻,四肢屈曲強直,持續(xù)約1-2min緩解,逐漸抽搐發(fā)作頻繁,間隔30min發(fā)作1次,未予特殊治療。2019年6月18日轉運至本院。查體:T:36.9℃,P:160次/分,R:48次/分,體重:2440g,反應激惹,哭聲尖、不連續(xù),哭鬧時嘴右偏,鼻唇溝對稱,雙眼可閉合,左側小耳畸形、下頜小,腭弓略高,前囟平坦,后囟未閉,心肺腹未見異常,四肢肌張力正常,新生兒反射正常引出。輔助檢查:鈣磷分析:鈣測定:1.13mmol/L;鎂測定:0.63mmol/L;無機磷:3.32mmol/L;堿性磷酸酶:460U/L;Ca++:0.68mmol/L,心臟超聲卵圓孔未閉2mm;腹部超聲:雙腎實質回聲稍強,肝膽胰脾輸尿管未見異常。頭MRI:未見異常信號。甲狀旁腺激素測定<3ng/L(11-67ng/L)?;純耗赣H甲狀旁腺激素未見異常。血尿篩查結果未見異常。體液免疫+補體:免疫球蛋白G:2.920g/L(2.0-5.5g/L);免疫球蛋白M:0.26g/L(0.06-0.21g/L);免疫球蛋白A:0.08g/L(0.05-0.34g/L);總IGE:<17.30IU/ml(0-20g/LIU/ml);補體C3:0.65g/L(0.9-1.8g/L);補體C4:0.08g/L(0.1-0.4g/L);淋巴細胞亞群:總T淋巴細胞百分比:53.67%(56%-86%);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百分比:37.28%(33%-58%);抑制/細胞毒T淋巴細胞百分比:14.84%(19%-39%);輔助/抑制T淋巴細胞比值:2.51%;B淋巴細胞百分比:36.06%(5%-22%);NK細胞百分比:10.40%(5%-26%);淋巴細胞計數(shù):3774;總T淋巴細胞計數(shù):2026;抑制/細胞毒T淋巴細胞計數(shù):581;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計數(shù):1459;B淋巴細胞計數(shù):1311;NK細胞計數(shù):378;眼底篩查:雙眼視網膜血管發(fā)育未完全。胸部CT平掃:雙肺支氣管血管束增粗,雙肺多葉段見條片狀高密度影及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氣管及支氣管通暢。心影不大。氣管及縱隔位置居中,胸腺影無明顯減小,輪廓光整,密度均勻。全基因組CNV檢測:發(fā)現(xiàn)chr22可能致病的大片短CNV缺失;全外顯子組測序檢測:染色體組成46,XY,染色體數(shù)目組成,染色體微缺失或微重復,seq del(22)(q11.21q11.21)位置存在約2.57Mb的可能致病性CNV,提示22號染色體微缺失。診斷:新生兒DiGeorge綜合征。入院后給予葡萄糖酸鈣靜點,口服碳酸鈣D3顆粒補鈣治療,予口服骨化三醇治療,住院25d,抽搐次數(shù)減少,出院。
DGS又稱先天性胸腺發(fā)育不良,于1965年由 Angelo DiGeorge 醫(yī)生首次發(fā)現(xiàn)并命名,全球各地均有散在病例報道。該病是一種以 T 細胞缺陷為主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研究發(fā)現(xiàn) DGS 患者存在染色體22q11.2 的缺失,人群發(fā)病率為1:4000-1,胎兒期發(fā)病率約1/1000[1],發(fā)病無性別差異。根據(jù)是否有胸腺缺失或發(fā)育不完全將DiGeorge綜合征分為完全型和部分型兩種,病例2患兒無胸腺缺失,隨訪過程中無免疫力低下表現(xiàn),考慮為部分型DiGeorge綜合征。
DGS 在新生兒期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1)甲狀旁腺功能低下,表現(xiàn)為頑固性低鈣血癥和手足搐搦,為生后第1周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心血管畸形:存在于 80% 的DGS 患者中,多數(shù)是嚴重和復雜的畸形,主要包括主動脈弓斷離、法洛四聯(lián)癥、共同動脈干、房缺或室缺、先天性血管環(huán),是新生兒期夭折的主要原因;(3)反復感染:感染多由胸腺發(fā)育不全所致T細胞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程度輕重不一,大多發(fā)生在嬰兒期,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統(tǒng)及皮膚感染多見,感染病因以細菌、真菌、病毒為主,常出現(xiàn)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4)特殊面容:包括耳位低、耳廓畸形、眼距寬、鼻梁平、下頜小、腭裂、錐形指等,但這些面部特征并非DGS 所特有,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淡化;(5)其他合并癥: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惡性腫瘤等。
病例1入院后出現(xiàn)撤機困難,喂養(yǎng)困難,奶汁反流明顯,考慮與腭裂有關,可能存在先天發(fā)育異常,雖血鈣反復異常,未引起重視,常規(guī)補鈣后,血鈣無明顯升高,生后50d全基因組CNV檢測示新生兒DiGeorge綜合征,提示本病在新生兒期診斷較為困難,易誤診和漏診,尤其是不完全性DiGeorge綜合征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困難。新生兒科醫(yī)生應加強對此病的認識,顏面部的特征性表現(xiàn)及軟腭功能異常為診斷的切入點[2]。生后出現(xiàn)喂養(yǎng)困難、頑固性低鈣血癥伴手足搐搦者,應懷疑是否患有 DiGeorge綜合征[3,4]。
本病目前治療無特殊方法,胸腺移植是目前治療完全型DiGeorge綜合征的措施之一,但存活率低,且部分幸存者反復發(fā)生并發(fā)癥[5];其次是對癥治療,新生兒期主要是維持心功能正常、糾正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及低鈣血癥、控制抽搐,明確是否為完全型 DiGeorge綜合征。本病預后主要取決于心臟畸形的嚴重程度、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程度及智能發(fā)育情況。有文獻指出基因表型相關性可提高DiGeorge綜合征的產前診斷,結合胎兒分子學基因分析、胎兒超聲和MRI、分娩前篩查和產前咨詢有助于該病的胎兒期診斷[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