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蘇洋
小明在5歲時,被查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由于他與其他小朋友有點不同,所以常規(guī)的教育方式對他就失去了作用。作為一名教師,心理學是我們的必修課,雖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往往被忽視,但我還是試圖用心理學知識來走進小明的內(nèi)心世界。
自己人效應,彼此信任
“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面對小明的特殊性,我放下教師的身份嘗試融入小明的“圈子”,希望他能把我當作“自己人”。我有時會用兒童化的語言與他聊天,有時還會模仿卡通人物的聲音引起他的注意,讓他覺察到我傳遞出的親切感。慢慢地,小明開始聽我說話了,有時候也愿意主動跟我分享他在家里的小故事。每天放學后,我也會和小明聊一聊當天的趣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閑聊”,小明與我成了好朋友,他開始信任我,我說的話他會聽進去了。
標簽效應,積極暗示
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
小明在課堂上難以安靜地坐著,時常表現(xiàn)出焦躁的情緒,偶爾還會影響到課堂紀律。為了讓他好好聽課,我開始嘗試給他“貼標簽”。當他出現(xiàn)不安情緒時,我會走到他身旁,悄悄地跟他說:“你是老師最乖的學生,老師可喜歡你啦!”當小明得到我的肯定時,立刻端端正正地坐著。我知道小明的這種狀態(tài)只能保持一會兒,當我發(fā)現(xiàn)小明又開始坐不住時,我就走到他的身邊,再次在他耳邊悄悄地說:“你是老師最乖的學生,老師可喜歡你啦!”小明就又盡力克制著自己,雖然能看出他有點難受,但他還是做到了在座位上不亂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我從語言提醒變成了眼神暗示,小明也總是能夠心領神會,我們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有了默契。
登門檻效應,步步推進
心理學家認為: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逐步提高要求,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由于人們在逐漸滿足別人的小要求的過程中,意識不到別人逐漸提高的要求已經(jīng)大大偏離了自己的原有狀態(tài),這就是“登門檻效應”。
后來,小明雖然能跟其他學生一樣安靜地坐著聽課,但他還是無法按時完成全部的作業(yè),成績也一直上不去。因此,我開始對他提出像登門檻一樣的遞進式要求。數(shù)學課堂上往往會有十分鐘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我對小明的要求是做對五道題,每次完成后獎勵一個學習章。半個月后,小明逐漸適應并順利完成了這個要求。于是,我要求他每次需要多做對兩道題才能得到一個學習章,并對他進行語言激勵:“老師發(fā)現(xiàn)你學習進步可快了,那么我們的任務難度也要增加了,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的,你也要相信自己,挑戰(zhàn)一下吧?”經(jīng)過我的鼓勵,小明似乎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在后面的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能做對七道題以上,他的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后來,要學習豎式計算的內(nèi)容,這對小明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于是在給小明制定新的任務前,我先與小明溝通,希望他能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在征詢小明的想法后,我們共同制定了一個比較可行的目標:開始學習豎式計算的一周,小明要保證列豎式時把橫式上的數(shù)字和運算符號抄寫正確。剛開始,小明會抄錯數(shù)字或者運算符號,導致計算錯誤,這時候我會和以前一樣,幫助他一起分析錯誤原因。小明對幾次出錯感到非??上?,也深刻意識到抄對數(shù)字和運算符號的重要性。經(jīng)過了幾次分析,小明列式時更加細心了,后面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抄錯數(shù)字或運算符號的情況。接下來,我對豎式計算的正確率有了要求,課后每天布置五道豎式計算,小明需要做對三道。由于小明越來越細心,不僅口算能力提高了,列豎式也很少把數(shù)字抄錯。慢慢地,小明豎式計算的正確率提高了,而且經(jīng)常是超額完成我要求完成的題目數(shù)量。小明在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獲得了進步,在任務驅(qū)動下一步步跟上了大家的學習步伐,他的進步讓全班同學有目共睹,在學期末被大家推選為“進步之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港新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