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是說有所不為,是為了有所作為。現(xiàn)實中,大有可為,并非事事皆為,而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好事可以為,壞事絕對不可為。對壞事不作為,是做人的原則,也是底線。堅持原則,守住底線,本身也是一種作為,有時,甚至是大作為。
張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舉人,康熙十九年,授云南昆明知縣。
清代,云南省治設(shè)在云南府。昆明周邊有七縣,昆明作為首縣,是督、撫、司、道、府、州等各大衙門的所在地。處在這些都比縣令大的眾多衙門中間,小小縣令可謂官難當(dāng),氣常受。可是,一身正氣的張瑾,官小骨頭硬,恪守“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不管損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來自何方,門頭多大,也要堅決頂住,絕不作為。
昆明湖的水來自其周圍的四面高山,夏秋季節(jié)暴漲,進(jìn)入閘河,以至閘河沙石堵塞,水漫堤岸,淹沒農(nóng)田,每年都要耗費大量民力疏通治理。而與昆明縣相鄰的晉寧州,雨季匯聚了東南山谷里的水,導(dǎo)入了大江。現(xiàn)在,上司心血來潮,要大興土木,開鑿溝渠,把晉寧州的水通到閘河。對此動議,作為還是不作為?
張瑾實地考察了地理環(huán)境,不僅不作為,還堅決反對這項工程。他依據(jù)考察畫的圖,說明道:“來自昆明的水,閘河已經(jīng)不能容納,沙石堵塞,水漫堤岸,危害百姓,怎么還能再接受來自晉寧州的水呢?再說,這里地勢高,沙石又大又多,難以開鑿?!钡纤緢猿珠_鑿,張瑾就指著地圖爭辯:“高下在目,何忍陷民於死!”——開鑿之難,危害之大,一眼就能看出,大人您怎么能忍心置老百姓于死地?看到拒絕開鑿的張瑾態(tài)度堅決,言之有理,最高長官總督范承勛不得不說:“令言是也?!弊詈蠓艞壛碎_鑿動議。
上面拍板立項目,搞工程,作為地方官員,大可積極響應(yīng),全力配合,既可以給上級留下一個緊跟不走樣的好印象,又可借機施展一番,顯示才能。心術(shù)不正的,還可以順便撈點兒好處,中飽一下私囊。在很多人眼中,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墒牵瑥堣褪欠磳?,因為工程有害于民,堅決不作為!
昆明不僅官多衙門多,而且總督、巡撫兩位大員“不相下,出則并駕”,誰都不服誰,各揣心思斗氣。一次,二位大員要各自閱兵,認(rèn)為街道狹窄,“令知府毀云津橋南北市屋,民大嘩”。兩官相爭,為了各自的威風(fēng)和排場,搞閱兵竟然要拆毀民房。這道命令,是二位大員下給張瑾的上司知府大人的。作為縣令的張瑾,在拆字當(dāng)頭的云津橋現(xiàn)場,看到敢怒不敢言的百姓求救的目光,便義無反顧地來見知府,懇請知府不要拆屋。知府無可奈何地說,不拆這些房子,我這個知府就保不住了。張瑾聽了,對他說:“當(dāng)去縣令。”表明自己為民做主,不怕丟官。于是,“疾走軍門”,勸說二位大員,既然要閱兵,大揚軍威,就要找個寬敞的地方?,F(xiàn)在,即使把云津橋的民房拆了,街路也不敞亮。數(shù)千人擠在一條狹巷里,實在有損軍容。建議總督、巡撫二位大人,各率其軍,分兩門出城,然后匯合,“可耀十萬軍容也”。
二位大員聽了,很高興,說就這么辦,不拆民房!
俗話說,軍令如山,軍方要拆毀民房,堂堂知府都抗不住,作為小小的縣令,更是難以違抗。再說,“拆”字當(dāng)頭,借機敲詐勒索,魚肉百姓,還可發(fā)一次財。但是,一心為民的張瑾,面對泰山壓頂?shù)摹安稹弊?,就是不作為,而且為了保護(hù)老百姓的房屋,不怕得罪上司,上下奔走,據(jù)理力爭。
如此不作為,張瑾哪里來的勇氣?
張瑾就任昆明知縣前,縣里就一直沿襲這樣一個規(guī)定:老百姓每天要供給縣里官員10兩銀子,作為“公費”。張瑾到任后,毅然革除了這一規(guī)定。說:“吾食祿于君,不食傭于民?!薄页跃鞯馁旱?,不喝老百姓的血汗。如此改革,觸動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官員的利益??偠綄堣f:“你像陳仲子那樣廉潔,能治理如此混亂的地方嗎?”只靠俸祿,沒有“外快”,小小縣令,當(dāng)官也寒酸。便問張瑾家里有幾口人,張瑾告知:“一個兒子,客人和仆人各兩個?!笨偠讲幌嘈?,派人巡視調(diào)查,證明句句都是實話。
心里無私底氣足,難怪張瑾有這么大的勇氣,反對開鑿溝渠,拒絕拆除民房,不收百姓的血汗錢!
不作為的張瑾,維護(hù)了老百姓的利益,這是大有作為的不作為,是彪炳史冊的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