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等
流量堆砌的“飯圈”終將是“煩圈”
曹勇(安徽淮南)
《炒作三分鐘”勝過“臺下十年功”》(《雜文月刊》2021年10月上),文中的“飯圈”,跟吃飯沒什么關系,“飯圈”其實就是粉絲圈。只是一旦經紀公司給粉絲帶節(jié)奏,使“流量明星”能一夜躥紅,“飯圈文化”就容易走火入魔了。這并不是說“飯圈”不能上升為文化,而是怎樣上升才能成為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黑紅”也是“紅”“臭名”也是“名”,那只能是一種審美變態(tài);如果“流量明星”身上既看不到演技,也看不到藝德,那“飯圈”也只能是一個流量堆砌的、制造話題的“煩圈”。換言之,粉絲們只有追逐德藝雙馨的,才能構成“飯圈文化”。
“流行的不一定是文化,只有文化才配得上流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把文化的形成與“飯圈文化”的形成區(qū)分開來是科學的,能避免許多有文化或沒文化的人誤入歧途,還文化以本還面目:越軟越有利,越無形越永恒……與流量堆砌無關。
“下梁”亦可正“上梁”
成 思(安徽合肥)
《雜文月刊》2021年11月上刊登的文章《身處“淤泥”當如何》,闡明“一把手”(“上梁”)的優(yōu)劣對下屬(“下梁”)的影響,以及下屬在“淤泥”環(huán)境中如何堅守底線。筆者以為,“下梁”不僅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而且應該幫助扶正“上梁”。
下梁發(fā)現了上梁的不正,既不能采取視而不見,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更不能給了一點好處,就同流合污、助紂為虐,這樣不僅“上梁”會“倒”“下梁”也會“垮”;而應主動抵制不正之風,并依靠群眾和黨組織扶正“上梁”。
黨的十九大通過的新黨章明確賦予了黨員糾正“上梁”錯誤的權力:“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向黨負責地揭發(fā)、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法亂紀的事實,要求處分違法亂紀的黨員,要求罷免或撤換不稱職的干部。”這就等于給了每個黨員監(jiān)督“上梁”、糾正“上梁”的“尚方寶劍”?!吧狭骸惫虘陨碜鲃t,為人表率;“下梁”更應對“上梁”起到監(jiān)督作用,一旦發(fā)現“上梁”歪了,就像樊噲、張良、魏徵那樣及時幫助“上梁”扶正,擔起輔鼎之責,唯有如此,才是對“上梁”真正的關心愛護。如果“人人都來監(jiān)督,人人都來負責”,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掃除歪風邪氣,我們政治生態(tài)的天空會更加清明,我們的事業(yè)會發(fā)展更快。
安官會祿,
不務公事
苗志學(陜西佳縣)
讀曹仙源的文章《庸官“三說”相與析》(《雜文月刊》2021年9月上),想到西漢劉向《說苑》中的一句話:“安官會祿,不務公事,此為庸?!?/p>
“張縣長挖,李縣長埋,王縣長到任又重來?!睘槭裁磿@樣?其中的奧妙官員知道?!肮僖?,搞項目?!睕]個項目怎來錢?只要你到基層走一走,好好的街道,三到五年開挖一次。這次是鋪水管,下次是排污水,總有些說辭。好好的門窗,三五年撤換一次,借口總能找到。包工頭不會白包,官員不會空手。
常有庸官拿老百姓糟踐:“我把自己混同了一般老百姓?!笔腔焱瑔??是糟踐。企業(yè)把有毒污水排在河里,找領導反映,空轉一圈,找不到管事的官。居民的自來水能點燃,找了兩年,找不到管事的官。為什么會這樣?無利可圖,還惹來麻煩。
當官的責任是執(zhí)政為民,不是口角春風,黨中央鐵腕反“四風”,踐行“八項規(guī)定”,庸官不能為所欲為,就心生抵觸。有利的事?lián)屩?,傷點利益就反感。在其位,擔其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事不用在民生上,何不讓其早點下崗。
認清“套路” 坦然處之
劉曰建(北京豐臺)
《套路》(《雜文月刊》2021年10月上),兩位高等學府的老師,遭遇兩個學生的“套路”。學生的套路很一般:阿諛奉承于先,過河拆橋在后。學生是“出家遲,得道早”,尚屬初學乍練;老師多為人方正,中“套路”源于“君子可欺以其方”。這類事學校較少,物以稀為貴,老師會感覺異樣,在職場特別是官場,可說是司空見慣。筆者曾在兩家銀行人事部工作多年,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在熱門崗位和冷門崗位、在位和退休,有人對你冷熱兩重天,只要參透其中奧妙,就會泰然處之。況且人家和你套近乎,你當不得真,人家是沖著你屁股下的椅子,誰坐就和誰熱乎,一旦你失去解決他問題的條件,就算你是棵蔥,誰還拿你熗鍋,如此這般算不算套路呢?至于過河拆橋也兩說著,橋的作用是幫人由河的此岸到彼岸,人已經到了彼岸,橋就沒有使用價值了,拆就拆了吧。套路無處不在,倒有一法防套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