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
好友在自己的公號發(fā)了一篇文章,題為《有一種痛叫錐心》。該文寫好友陪父親去老家村里看望一個生病的老鄰居。他們看到老鄰居地躺在床上,嘴唇干裂,凹陷的左眼緊閉著,只有右眼留出一絲縫隙。臺子上尿壺壓著飯勺,粘著米粒的飯碗,食品瓶、啤酒罐,用過未沖的抽水馬桶散發(fā)出惡臭。父親俯下身,連喊了幾聲,老鄰居才有氣無力地回了句“你是哪個”。
據(jù)文中介紹,老鄰居94歲,是一個“老兵”,年輕時和好友的父親一起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烈士暮年,晚景如此不堪,怎不令人唏噓!好友把所見所思寫成文章發(fā)出后,被文友轉(zhuǎn)發(fā)到當?shù)匾粋€作家群里。群中一位分管農(nóng)村工作的領導看到,立即電話“老兵”所在鎮(zhèn)有關人員。于是,不僅“老兵”被安排進了鎮(zhèn)上敬老院,而且,鎮(zhèn)上還安排了一次對所有退伍老兵的走訪。
問題解決如此迅速,皆大歡喜。那天,在另一個微信群里,說及此事,好多人蹺起大拇指,為好友點贊、喝彩。好友發(fā)了個笑臉,回道:文字的力量!
誠然,文字自誕生之日,其力量便不可小覷。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前者是說文字的出現(xiàn),對世道人心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后者則是心懷不端者對文字的畏懼。這是文字與生俱來的力量。經(jīng)典作家的作品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影響社會歷史發(fā)展,這更顯現(xiàn)文字的力量。秦始皇將醫(yī)學、農(nóng)牧等實用技術之外的書籍付之一炬;古代的文字獄,統(tǒng)治者的“禁書”或“修書”,從不同角度顯示的,也是文字的力量。
然而,就“老兵”受惠于文字而言,其所彰顯出的文字的力量,似乎只是一種表象。如果沒有領導湊巧看到了好友的文,如果領導看到了,卻沒有對民間疾苦的關心,那好友的文字,就是一篇自己公號上的閑文。
其實,說到底,文字不過是“人類用來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是人類用以進行交流的媒介。文字之力,恰如器具之威。器具可以用來御寇護身,亦可用來逞兇為惡。文字可以喚醒世人,也可以把人帶入云里霧中,可以讓人振奮,亦可讓人消頹。陳勝揭竿,藏字于魚腹;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作對。我們感嘆文字的力量,其實,感嘆的只是文字背后的人與事。文字之力,立竿見影者少,更多的,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得以顯現(xiàn)。
由好友撰文,“老兵”進養(yǎng)老院,我還想到了另一個問題?!袄媳敝允艿疥P注,其“老兵”的身份至關重要。出生入死功勛卓,僵臥床頭老邁孤,這有悖社會倫理。如果不是“老兵”,而是一個普通的“老農(nóng)”呢?且不說“老農(nóng)”中有不少也曾冒著槍林彈雨,有過“支前”的奉獻,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兵馬焉能馳騁疆場?糧草不會自動從地里冒出。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老農(nóng)”的晚景,同樣值得社會、值得各級領導予以關注。
“老兵”進了養(yǎng)老院,并不會萬事大吉。從好友文中得知,“老兵”育有五個子女,當老兵孤臥床上,他們的缺席,讓人匪夷所思。那么多子女,切不可三個和尚沒水吃。希望老兵的子女們也能看到好友的文字,并且讓我們也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