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暢
(南京林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0037)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1],森林資源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之一,其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態(tài)效益及木材、造紙等林業(yè)產業(yè)效益對于人類都是不可或缺的[2-3]。近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增長速度較快,自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至今,森林面積增加了約80%。然而,我國的森林質量不容樂觀[4]。
檢驗森林質量的標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滿足人類對生態(tài)、社會及經濟的需求,二是要使森林生態(tài)系統平穩(wěn)發(fā)展[5-6]。本文根據第六次到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從森林每公頃蓄積、年均生長量、每公頃株樹、平均胸徑、平均郁閉度等指標分析森林質量的現狀與問題。
從第六次到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森林蓄積與面積都實現了大幅增長[7]。由表1 可以看出,森林每公頃的蓄積量由第六次清查的84.73m3上升到第九次清查的94.83m3,上升了約11.92%。在第六至第七次之間,單位蓄積上升了1.15m3/hm2,而從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起,每次清查單位蓄積都上升了約4m3/hm2,如圖1 所示。這說明在第六次至第七次之間,所實行的提升蓄積量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由表1還可以看出,4次森林資源清查以來,森林的年均生長量是在4m3/hm2左右,相對穩(wěn)定,這也是促進森林蓄積量穩(wěn)步提升的重要原因。
表1 第六至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
圖1 森林每公頃蓄積量
在第六次至第七次森林清查間,森林每hm2株樹出現大幅減少,在第七次至第八次清查間稍有增加,直到第八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間才實現了較多的增加,達到了第九次資源清查的單位1 052株/hm2。這說明自第七次資源清查之后,在森林種植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變,改變確實帶來了較好的影響,并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不斷的發(fā)揮著作用。
圖2 森林每公頃株樹
胸徑是森林資源清查中最基本的觀測變量之一[8]。測量樹木胸徑可以了解樹木生長狀況,監(jiān)測林區(qū)生產控制[9]。據表1 可見,四次森林資源清查間,森林的平均胸徑先大幅減少,再稍有回升。在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時森林平均胸徑達到四次清查最大值,為13.8cm。在第七次清查時大幅下降,又在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時稍有回升,并且維持至第九次森林清查。
第七次清查的平均胸徑較第六次下降0.4cm,林木在生長初期和末期胸徑增長緩慢,在中期增長迅速[10]。故而第七次清查中平均胸徑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新生林木的大量增加,因為胸徑本身較小又增速緩慢而拉低了平均數值,也可能是由于原本在生長中期或后期的林木大量減少或是兩者兼具。
森林郁閉度可以反映森林結構,環(huán)境及森林生長狀況[11]。根據第六到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森林平均郁閉度呈持續(xù)上升趨勢。自第六次資源清查的0.54至第九次清查的0.58,郁閉度穩(wěn)步上升。但由表1可知,第六次至第七次清查郁閉度上升了0.02,與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至第九次資源清查間郁閉度上漲幅度相同。可見,郁閉度的增長在不斷放緩。
結合上文對森林每hm2株樹與平均胸徑的分析可知,在第六次之第七次清查間,每公頃株樹與平均胸徑都有所下降,但森林郁閉度卻穩(wěn)定增長,可見,在這一段時間內的森林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樹種變更,在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之后,變更完成,樹種成長,森林平均株樹與胸徑都上升,但因為郁閉度已經較大,故而增速變緩。
根據對上述幾個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森林質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質量水平仍然低下[12],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森平均株樹與平均胸徑出現消極的變化。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由表2 所示,森林蓄積的年均總生長量為9.235 543 億m3,占比5.25%,總損耗量為5.327 334 億m3,占比為3.03%。兩者差距2.22%。而凈增長率占比4.41%,距離總增長率仍有差距,表明我國森林蓄積損耗較為明顯。
總損耗由采伐損耗與枯損損耗組成,其中采伐損耗率為2.19%,枯損損耗率為0.84%。采伐損耗占比較大,說明我國對木材的需求量大,同時也不排除有居民私下砍伐的可能性。而枯損損耗除自然損耗外,人為監(jiān)管不慎致使森林災害也是原因之一。應當采用更為嚴格與有效的監(jiān)管方法。
由上文對每公頃株樹的分析可知,雖然單位公頃株樹在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期間總體上升,但是第六次至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中間存在一個下降沿。由此可見,第六次至第七次清查間,在森林的種植與管理方面可能出現了如下兩個問題。一是由于森林火災等天災蔓延致使大片森林毀滅,導致盡管有單位公頃株樹大量增長的森林,但平均值仍較低;二是管理者對這一項指標不甚重視。對比先前的單位公頃蓄積在幾次清查間持續(xù)上升可知,管理者可能過度在意公眾關注度高的指標,如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等。以致于在提升這些指標的同時犧牲了單位公頃株樹這項指標。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無疑是森林的管控方面出了問題。盡管近年來每公頃株樹的上升表示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但仍然不應放松這方面的監(jiān)管,并應當出臺合理的政策對森林和森林管理者實施更嚴格且更易于監(jiān)督的管理。
表2 蓄積年均生長與損耗
如圖3所示,在第六次至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之間胸徑的變化是大幅下降。結合先前對森林單位公頃株樹的分析可知,單位公頃株樹在第六次至第七次清查間也大幅下降。將兩個指標進行對比可見,在第六次至第七次清查之間,應當有大量胸徑較大的林木被毀滅,同時有一定但并不足夠的新生樹木來補充,故而株樹下降且胸徑下降。而在第七次至第八次森林清查間,仍有補充部分新生樹木,且先前的林木成長,故而株樹上升,胸徑上升。
圖3 森林平均胸徑
在森林中,當郁閉度較小時,林木間相對的競爭較弱,其胸徑便可無甚限制的增長[13]。據表1可知,森林平均胸徑在第九次清查中較第八次是沒有變化的。這便有可能是由于單位公頃株樹的不斷上升致使郁閉度變大,因而導致林木間競爭較強,從而使得胸徑無太多增長空間。這就要求森林面積增加來使林木得到更多的發(fā)育空間,同時,也要多對生長中后期的樹木進行保護從而增加胸徑。
如上分析可知,在第六至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間,有大量胸徑較大的林木因天災或違規(guī)砍伐被毀損。從經營上來說,森林是有經營人員進行經營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居民都沒有意識到森林質量的重要性,且因為森林的質量與他們利益并不相關,因此仍舊有亂砍濫伐的現象存在,且缺乏森林保護意識的住戶不經意的行為可能會引發(fā)森林災害,因而如何平衡農戶增收與森林資源增長就需要進行思考[14]。而經營管理人員并不一定居住在森林附近,不能時刻監(jiān)督森林的狀況,對森林生長狀況不能夠進行及時的監(jiān)管并對培育方式進行改進。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進行經營模式的改造,將森林分塊承包給森林周圍的住戶。住戶可通過自己分區(qū)內的部分林產品來盈利,但需對自己的林區(qū)進行充分的監(jiān)管。
通過這樣的承包,森林的質量便與住戶的利益息息相關了。這樣,住戶有能力也有意識去保護和經營森林,從而達到森林保護的目的。同時,經營管理人員可對周圍住戶進行森林保護方面的知識和技術上的培訓來提高森林質量,使得住戶收獲質量更高的林產品,從而賺取更多利益,在住戶與森林之間建立良性循環(huán)。在出現問題時,住戶也可以及時反映,管理人員便可適時對培育方式進行調整,從而提升森林質量。政府也可以對這些林產品進行一部分收購,以此更好的掌控農產品的價格。
在第六至第七次森林清查之間,森林胸徑有所上升,但在第七次之后就不再上升,同時郁閉度在不斷上升。因此,胸徑不再上升有可能是由于郁閉度增長導致胸徑的生長受到限制,但胸徑的成長也可能提升郁閉度,因此不能單純的從郁閉度上進行改變。這說明我國在森林培育方面有待提升,不能使胸徑郁閉度等指標達到最優(yōu)組合。
在現行方式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我認為應當對選種培育方式進行研究以及更新。在做種植決策之前,應當先根據種植地氣候等不可更改的條件對樹種進行初步篩選,再在初步篩選過的樹種中根據培育所需時間及存活能力對樹種進行精細篩選,并針對篩選完成的樹種探究最適合的培育方式,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和隱患進行陳列并準備好應對策略,做好風險的防控和應對問題的準備。同時,在種植的過程當中,應當對承擔項目的農戶進行科學技術及特殊情況的應對措施的適當教育,以保證樹種在培育過程中能實現健康適宜的成長。
我國現在的管理監(jiān)督制度仍然十分依賴管理人員不斷的介入??晒芾砣藛T畢竟能力有限,就算有森林周圍住戶的幫助,也只能較為明顯的風險隱患。因此,運用科學技術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監(jiān)督網絡就十分重要了。
未來森林資源檢測重點將會是利用新技術實現監(jiān)測。因此,應當強化森林監(jiān)管方面的技術研究,運用科學技術建立完整的監(jiān)督網絡,并選取合適的指標對各個林區(qū)的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建立多層次的監(jiān)督網絡。并在風險較大的地區(qū)設置多個監(jiān)督設施,提前提出可行的預案,并預先準備好應急物品。這樣可以在風險發(fā)生前對災害可能發(fā)生的地點和時段做到心里有數,以便及時將災害消除。同時,通過此監(jiān)管網絡對林區(qū)中的樹種結構,樹齡結構進行觀察,可以明晰的看出現存的問題。及時思考應對措施,就可以使森林質量提高,森林中林木茁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