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俠,周浩
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作為一種在嬰幼兒期較為常見的骨骼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率為1%~20%左右[1],亦是小兒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畸形的重要因素,其具體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應受羊水量、母體激素水平、生產(chǎn)體位等多種因素影響[2],其表現(xiàn)以股骨頭完全脫出、關節(jié)囊松弛、髖關節(jié)不穩(wěn)定等為主,會對小兒的人口素質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3]。對于DDH患兒的治療來說,一般根據(jù)其疾病分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其早期一般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但一般在股骨頭骨化核尚未形成的嬰兒時期才可進行,而在晚期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但DDH患兒的術后預后情況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4]。因此對于DDH患兒來說,早期的檢查與診斷意義重大,亦是提高治療效果與預后的關鍵,而對于嬰幼兒髖關節(jié)進行X線檢查,其結果均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5]。因此,本文通過高頻超聲檢查在6個月內的小兒進行DDH的準確率進行分析,并通過與X線檢查的結果進行對比,判斷其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DDH患兒158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9例。觀察組中男48例,女31例;年齡0.5~6個月,平均(2.74±0.79)個月。對照組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0~5.5個月,平均(2.58±0.84)個月。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中DDH的診斷標準[6]。
1.3 納入標準 (1)臨床檢查顯示,患兒出現(xiàn)臀紋與大腿紋不對稱,雙下肢不等長,屈膝屈髖等實驗呈陽性,患肢回彈有響聲出現(xiàn);(2)合并有羊水過少、母體激素水平過高、剖宮產(chǎn)、臀位妊娠等DDH高危因素之一[7];(3)患兒生命體征穩(wěn)定;(4)年齡≤6個月;(5)患兒的全部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入院時均已確診為DDH的患兒;(2)精神狀態(tài)存在異?;虿环€(wěn)定的患兒;(3)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兒;(4)患兒或家屬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
1.5 方法 對照組:對全組患兒均進行雙側髖關節(jié)前后位X線檢查,并計算出髖臼指數(shù)(acetabular index,AI)[8]:以髖臼外上緣至髖臼髂骨下側的點為基準線;計算出中線邊緣角(center edge angle,CEA)[9]:以股骨中心至髖臼外緣為基準線。
觀察組:對全組患兒均采用E8型多普勒超聲檢測儀(美國GE公司)進行檢查,且使用線陣探頭,并將其頻率調整為5~10 MHz,需要在患兒處于睡眠狀態(tài)或安靜狀態(tài)下進行,其體位選擇為側臥位,將患兒的髖關節(jié)內旋且輕度微屈,并將檢測探頭置于患兒的髖關節(jié),且使檢測探頭與檢查床處于水平垂直的狀態(tài),用Grsf法獲取骨軟骨交界面、滑膜折返點、髂骨最低點等疾病信息,并以專業(yè)的測量軟件對所得到的圖像進行測量,以便得到包括基線、骨性髖臼線、髂骨轉折點等用于診斷DDH的信息,用于確診。
在完成上述檢查后,均將兩組患兒的檢查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①雙側下肢不等長;②單側臀紋或股紋不對稱;③Ortolani征陽性;④Galeazzi征陽性;⑤Barlowtest征陽性;符合①與②兩點,再符合③~⑤中任意一點,可診斷為DDH)進行對比分析。
1.6 觀察指標 (1)X線檢查分型標準[10]:其中Ⅰ型:AI角度<25°,CEA角度>30°;Ⅱ型:AI與CEA角度均在25°~30°;Ⅲ型:AI角度在30°~40°,CEA<25°;Ⅳ型:AI角度>40°,CEA角度<20°。(2)高頻超聲檢查分型標準[11]:其中Ⅰ型:髖關節(jié)及其周圍各關節(jié)面與角度均為正常;Ⅱ型:髖關節(jié)處于發(fā)育不良狀態(tài);Ⅲ型:髖關節(jié)處于半脫位狀態(tài);Ⅳ型:髖關節(jié)處于完全脫位狀態(tài)。
兩組患兒在不同檢查方式下的診斷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在不同檢查方式下的診斷率比較[n(%)]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B超診斷率與臨床診斷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X線診斷率顯著低于臨床診斷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DDH作為臨床上在嬰幼兒期較為常見的骨骼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其治療原則是以“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恢復”為主[12],通常在本病的早期臨床干預效果較為確切,且髖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亦較為理想,若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與治療本病,使疾病發(fā)展至青春期,甚或發(fā)展至成年期,隨著患兒的年齡增長,逐漸患兒的身體會發(fā)生一些適應性的改變,導致已發(fā)生改變的骨骼頭很難進行手法復位,導致其髖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亦會隨之發(fā)生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如步態(tài)異常、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甚至需要采取手術措施來進行矯正[13-14]。因此早期的及時診斷與治療,就成為DDH臨床關注的重點,而對于小兒DDH的肌骨超聲檢查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超聲檢查技術,其主要是以高頻超聲來成像,以此來診斷對應部位的肌肉骨骼類的疾病,與X線檢查的骨骼成像相比,高頻超聲檢查的成像技術能夠清晰顯示淺表軟組織結構(如肌肉、韌帶、周圍神經(jīng)等)與病變導致的結構異常情況(如炎癥、腫瘤、畸形等),其對于軟組織的顯示能力可與MRI檢查技術相媲美,再與臨床癥狀及病史情況相互對照,導致絕大多數(shù)DDH患兒均能夠得到準確且及時的臨床診斷,同時高頻超聲檢查作為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電離輻射、無需鎮(zhèn)靜劑的檢查方法,以其安全與無副作用的特點更適用于小兒肌肉骨骼系統(tǒng)的檢查[15-16]。
本次研究顯示,以臨床診斷結果為DDH的診斷最終結果,采用高頻超聲檢查技術進行檢測的觀察組患兒,其最后的檢查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更為接近(P<0.05),而采用X線檢查技術進行檢測的對照組患兒,其最后的檢查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具有較大的差異(P<0.05),提示高頻超聲檢查技術更適用于DDH的輔助診斷。究其原因,可能與患兒的年齡關系較為密切,由于DDH在產(chǎn)前并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導致產(chǎn)后的早期篩查與及時的診斷手段成為本病的關鍵,而X線檢查技術由于技術手段問題,對于患兒的年齡存在一定的限制,患兒在處于5個月以內時,X線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而對于年齡超過5個月以上的患兒,因為生長發(fā)育的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并不能對髖關節(jié)局部的軟骨體進行顯影,最終導致其對于DDH患兒的檢查診斷率造成影響,而高頻超聲檢查有現(xiàn)象清晰、無創(chuàng)傷、無輻射等特點,因此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較為理想,對于0~6個月DDH患兒來說,可以作為本病篩查與診斷的首要輔助檢查方式,可準確的對DDH進行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提升干預質量。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檢查技術在DDH患兒的早期診斷與預后判斷方面,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一則可以增加DDH患兒的診斷準確率;二則可以減少DDH患兒發(fā)生髖關節(jié)畸形的發(fā)生概率;三則可以輔助完成對于DDH患兒的預后情況的判斷,減少不必要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