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暉
(大連市兒童醫(yī)院,遼寧 大連)
急性白血病是一種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與成人相比,兒童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預后較差,易發(fā)生髓外浸潤,嚴重影響患兒的臨床療效及預后[1,2]。整合素(Integrins)為細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員,由α 和β亞基以非共價鍵結(jié)合而形成的跨膜異源二聚體糖蛋白。主要參與介導細胞與細胞、細胞與細胞外基質(zhì)(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之間的相互粘附,并介導細胞與ECM 之間的雙向信號傳導,對細胞的粘附、增殖、分化、轉(zhuǎn)移、凋亡、代謝起著重要的調(diào)控作用[3,4]。整合素αv 與β3 在實體腫瘤細胞膜表面形成αvβ3 異源二聚體,介導腫瘤細胞的生長、侵襲和轉(zhuǎn)移。有關(guān)研究報道,在白血病細胞中整合素β 能夠與整合素連接激酶相互作用,激活下游PI3K/Akt/ GSK3β信號通路,促進β-catenin 的活化,導致細胞的活力增加和過度增殖[5],因此有必要探索和研究整合素αvβ3 在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表面的表達,為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隨機從本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選取50 例,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62 歲,另外選擇同時住院治療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50 例,其中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 8.29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均為自由參與。
采集實驗對象的骨髓標本,利用Ficoll 密度梯度離心的方法分離骨髓單個核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6-8]。按照以下配色方案在單細胞懸液中加入熒光標記的流式抗 體。 第1 管: FITC-ISO, PE-ISO, APC-ISO;第2 管:FITC-CD45, PE-ISO;第3 管:PE-Integrin αvβ3, FITCISO;第4 管:7-AAD, FITC-ISO, PE-ISO,第5 管:FITCCD45, PE-ISO, 7-AAD, APC-CD34;第6 管:FITC-CD45,PE-Integrin αvβ3, 7-AAD, APC-CD34。室溫、避光染色15min,用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洗去未結(jié)合的抗體,上流式細胞儀cytoflex(貝克曼庫爾特)檢測整合素αvβ3 的表達。
本研究的觀察指標包括:(1)兩組樣本中的原始細胞比例;(2)兩組樣本中的整合素αvβ3+的原始細胞比例[9,10]。
使用SPSS20.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11]。
急性髓系白血病組CD34+ 原始細胞比例為36.05±28.68%,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組CD34+原始細胞比例為0.15±0.06%。急性髓系白血病組的CD34+原始細胞比例顯著高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髓系白血病組的整合素αvβ3+、CD34+細胞比例為3.21±1.32%,急性淋巴白血病組的整合素αvβ3+、CD34+細胞比例為0.07±0.02%。急性髓系白血病組的αvβ3+、CD34+細胞比例顯著高于急性淋巴白血病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的原始細胞克隆性惡性增殖性疾病,是一個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的疾病群,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由正常髓系細胞分化發(fā)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造血祖細胞惡性變轉(zhuǎn)化[4],其在兒童白血病中的發(fā)病率約占25%。隨著化療、骨髓移植、維持療法和危險分層的優(yōu)化,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明顯改善,長期生存患者達到70%,但仍然需要進步和改善。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以感染、出血、貧血和髓外組織器官浸潤為主要表現(xiàn)。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髓外浸潤發(fā)生在各個亞型,常常是首發(fā)的表現(xiàn),主要侵犯皮膚、口腔、肝、脾、淋巴結(jié)、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眼等組織和器官。白血病細胞的髓外浸潤是白血病細胞與浸潤部位微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Integrins 是一組廣泛分布于細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受體,由α 和β 亞基以非共價鍵結(jié)合而形成。迄今已發(fā)現(xiàn)18 種不同的α 亞單位和8 種β 亞單位,組成至少24 種的整合素。整合素作為細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員,通過與細胞外基質(zhì)的相互作用促進細胞的增殖和轉(zhuǎn)移等生物學行為。αvβ3 是由αv 亞基(CD51,150kD)和β3 亞基(CD61,105kD)形成的跨膜異源二聚體糖蛋白。腫瘤細胞通過細胞膜表面的整合素αvβ3 與基質(zhì)中的配體分子基序精-甘-天冬(arg-gly-asp,RGD)相互結(jié)合介導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zhuǎn)移。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整合素αvβ3 在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顯著高表達,同時與白血病干細胞表面標志CD34 存在共表達,提示整合素αvβ3 可能在白血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目前的研究報道,整合素αvβ3 單克隆抗體LM609 能夠抑制細胞與細胞外基質(zhì)的粘附[12],因此靶向抑制整合素αvβ3 與細胞外基質(zhì)的相互作用為阻斷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髓外浸潤提供了可能。
綜上所述,此次研究為未來臨床評估整合素αvβ3 的表達在兒童白血病中的早期診斷、危險度分層,以及選擇與優(yōu)化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為闡明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fā)生機制奠定理論基礎(chǔ),為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提供潛在的治療新靶標,同時可進一步探索整合素αvβ3 的表達與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預后的相關(guān)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