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汝城古祠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整體環(huán)境因地制宜,充分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古祠堂布局形式都以美觀實用為主,精美的藝術包羅萬象?;谶@一點且新一輪新課改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改善了過去集中的美術課程管理所帶來的局限性,積極挖掘有價值的地域美術課程資源成為新的美術教育趨勢,開發(fā)出汝城古祠堂的美術課程資源,彌補美術教育的差異性,促進學生的知識面及美術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間接性地對汝城古祠堂進行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汝城古祠堂;美術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
一、汝城古祠堂現(xiàn)狀概述
汝城古祠堂建筑歷史發(fā)展飽經滄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崎嶇難行,即使在經歷過歷史文化運動之后也保存完整,又因其建造風格獨特,工藝精美,因此它是完美反映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手法以及氏系流變與家族家規(guī)的活化石;傳統(tǒng)藝人與繼承者減少,村民不夠重視古祠堂的開發(fā)與保護,多數(shù)古祠堂年久失修,亟待修繕,墻體開裂變形瀕臨倒塌;受到當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古祠堂改建、拆除現(xiàn)象較為突出,選取的建筑材料極大影響到古祠堂典雅古樸的風格,顯得格格不入。
二、汝城古祠堂納入美術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而汝城古祠堂傳承人類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美術,其所囊括的美術范圍十分廣泛,如雕刻,建筑,彩繪,漆畫等等。其次,現(xiàn)代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而美術通過圖像作為一種有效而生動的信息載體,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的頻率大大提高,通過古祠堂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
三、可開發(fā)美術資源分析
1.遵循凸顯美術學科特點與汝城古祠堂的特色的篩選原則
美術強調視覺性、審美性,這是美術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在選取時著重從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完整的美術資源著手。其次,這些美術資源形成與發(fā)展都和汝城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方式、地區(qū)的禮儀風俗密切相關,選擇能夠代表汝城古祠堂地區(qū)的文化藝術,使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也能夠深入了解汝城古祠堂的文化。
2.美術資源
據(jù)2011 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闡明以學生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以及美術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原則,可開發(fā)的美術資源十分豐富,如汝城古祠堂整體的色彩,典型代表如范氏家廟、外沙太保第、繡衣坊、中丞公祠、繡衣坊等,其石基一般為青色,柱、房梁、門窗大多用紅色,墻體多為白色或直接用青磚砌墻,琉璃瓦大多為黃綠、青或灰色,將古祠堂的整體色彩進行提煉,可為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色彩方面提供參考。木雕、石雕中的鴻門梁、雀替、神龕、戶對、屏風、匾額、門樓雕花、八仙過海、西游記雕像、三顧茅廬、柱礎、抱鼓石、石獅、香爐、神臺,天井(鯉魚跳龍門)等,整體雕刻而言工整精致,其立體,多層,色面,結構等表現(xiàn)別出心裁,人物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題材豐富且寓意深厚,就手法而言聚集了淺浮、高浮、圓、透雕各種雕刻手法于一身,天真爛漫,繡衣坊抱鼓石的“象”畫上牛的腳和尾巴,朱氏宗祠天井上的鯉魚跳龍門,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對其開發(fā)可以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觀察、想象及動手實踐能力。除此之外,雕刻類美術資源承載了許多中國經典的文學故事,在彌補學生的美術知識的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間接性的發(fā)揚了汝城古祠堂文化。漆畫,如范氏家廟文官門神、朱氏總祠武官門神,具有傳神靈動,意趣盎然,極富形式美感的特點,它所展現(xiàn)出的形式美感,是中國漆畫語言內在邏輯的真實印證,可為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性。祠堂文化圖案,主要包括人物、植物、動物圖案,如敘倫堂的門檻蝙蝠,周氏宗祠菊花圖案,每一種圖案寓意深厚,如蝙蝠、麒麟代表吉祥,仙鶴代表壽命長久,喜鵲與桂圓代表中舉,獅子代表驅邪和彰顯權貴,蓮代表純潔,牡丹代表富貴長春等,古祠堂的文化圖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表達其高情遠致,強調精神的高潔與純粹,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觀念不停流轉,傳統(tǒng)文化可以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尤其是青年)賴以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讓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更體現(xiàn)其重要性。
3.適用美術資源的年齡分析
基于汝城古祠堂構成、藝術表現(xiàn)較為復雜,學習難度較大,此外結合教育知識與能力中中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而言,相對更適合十一歲(中學生)以上的學生。中學生的感受和觀察力發(fā)展迅速,甚至超過成人水平,對于美術的造型色彩而言,恰恰需要敏銳的感受與觀察力;在空間知覺方面,中學生學會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圖形的形狀、大小及空間位置的相互關系;中學生的記憶力日益增大,有意記憶占主導地位,對于直觀形象材料的記憶要優(yōu)于抽象材料的記憶,對圖像的記憶優(yōu)于對詞語的記憶。綜上所述,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與汝城古祠堂所傳達出來的人文知識及建筑藝術,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平衡的對接口。
四、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校本課程逐漸成為新課改的一個創(chuàng)新亮點,通過汝城古祠堂美術資源開發(fā)的手段提供了文化通過美術載體得到傳承與發(fā)展的新途徑,它以適合受教育者易接受的形式使其獲得關于地域文化的系統(tǒng)知識,提供相關的理論基礎,進一步豐富我國對于汝城古祠堂美術教育方面的研究,使其得到繼承和再生,彌補區(qū)域間的文化差異性以及國家美術課程過于集中的局限性,間接性的保護與發(fā)展汝城古祠堂。
五、結語
汝城古祠堂獨特的形式美感,各種美術元素彼此相互碰撞和融合,營造出了一種既符合儒學禮制,也符合當?shù)厥献遄谧宓膬r值理念和審美觀念的建筑群體,為我國建筑體系抒寫了美麗篇章。以上是筆者通過考察對汝城古祠堂建筑的美術資源進行分析,介于學術研究水平有限,希望更多關注汝城古祠堂美術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學者和同人的指正。
作者簡介:
向勇,男,漢族,江蘇淮安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