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瑤
(華僑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對“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的傳承與延續(xù),蘊含著和平友誼、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互學互鑒的文化內涵,成為解決當前人類共同發(fā)展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耙粠б宦贰笔加诮涃Q,拓展于文化,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語言和國界,通達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心靈深處,在跨文化傳播交流中搭建起了“民心相通”的橋梁。體育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點的體育文化形態(tài),其無需特定翻譯就可以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特殊溝通方式,進而成為沿線地區(qū)人民“民心相通”的最佳媒介,從而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開展深層次合作奠定扎實的社會根基。但是,要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順利傳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并非易事,需要妥善應對沿線國家文化差異性、敏感性和復雜性的考驗。為此,運用跨文化傳播理論去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傳播的價值、問題和對策,無疑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增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心和影響力的必然之策。
“一帶一路”倡議是意在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相互合作、共同發(fā)展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較多,涉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中亞蒙古等五大區(qū)域,這些絲路沿線國家的政治體制、執(zhí)政治國理念不盡相同,這就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面臨著一定的政治風險[1]。因此,要確?!耙粠б宦贰背h的正常運轉,實現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共贏,沿線國家間的政治互信與相助扶持是關鍵。在全球化背景下,體育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宗教、語言和國界,成為影響國際政治和國別關系的重要方式。例如,國際體育交流史上十分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事件,習近平主席評價其“不僅拉近了中美兩國人民間的距離,而且拉開了中美關系改善和發(fā)展的歷史序幕”[2]。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點的體育文化形態(tài),其無需特定翻譯就可以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特殊溝通方式,可以在雙向交流中產生較好的文化軟傳播效果,進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fā)揮糅合劑和緩沖劑的積極作用,較好地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歸宿,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得以順利推進的社會基礎?!耙粠б宦贰背h要想實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就必須建立在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而這就需要消除絲路沿線國家人民的跨文化交流障礙,才可以使“一帶一路”倡議得以順利推進和落實。體育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具有濃郁的普世價值,可以消減宗教、語言與民族差異,有效化解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沖突。例如,偉大的政治家曼德拉在成功當選南非總統之后,當時的南非種族沖突激烈,他以支持白人運動員為主的英式橄欖球隊“跳羚隊”的方式來化解南非黑人與白人的種族隔閡,促進了南非民族團結與和解,詮釋了超越信仰、種族和出身的體育精神。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瓦萊麗·漢森強調:古代絲綢之路之所以會改變歷史,根本原因在于穿行于絲綢之路上的不同民族人民將各自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途撒播。[3]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大道上,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代表的體育文化可以借助其獨特的魅力跨越民族、語言和地域的藩籬,在日漸頻繁的播撒和對話中傳播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的心靈深處,實現體育文化領域的雙向交流,以“體育相通”促進“民心相通”,使“一帶一路”倡議的民意基礎得以夯實[4]。
博大精深、璀璨輝煌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共同創(chuàng)造的珍貴文化財富,留存和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例如,太極拳這一最具民族性的傳統體育項目,其不僅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功能為一體,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醫(yī)文化等內容,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歷來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進而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應承擔起文化強國的職責和使命?!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為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搭建了新的舞臺,應主動運用世界語言向絲路沿線國家講述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故事,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形塑東方體育生活方式,使更多的絲路沿線國家人民接受和認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營造和而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同時,由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濃郁的“根親性”特點,民族傳統體育的跨文化傳播可以引發(fā)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華僑華人對祖地人文精髓的情感共鳴,進一步擴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受眾。
自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啟“古代絲綢之路”起,“絲綢之路”不僅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國際性貿易通道,更是不同文明之間開展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窗口。“一帶一路”倡議重提“絲綢之路”,是對文化平等交流、包容互鑒“古代絲路精神”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交流融合是推進民心相融、相知、相通的金鑰匙,是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當前,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已經達65個,涉及東盟(柬埔寨、文萊、越南等10國)、西亞(黎巴嫩、以色列、阿曼等18國)、南亞(尼泊爾、阿富汗等8國)、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等5國)、獨聯體(烏克蘭、格魯吉亞等7國)、中東歐(阿爾巴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16國)、東亞(蒙古國)。這65個國家涵蓋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四大文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上百種語言(漢語、英語、韓語、阿語等),這些不同文化、宗教與習俗之間難免會存在矛盾與沖突,這就導致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沿線國家文化差異性、復雜性和敏感性的考驗。[5]由于體育本身具有鮮明的非宗教特點,在跨文化傳播中較難引發(fā)國家風險外溢效應,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巴西的柔術等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體育項目,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絲路沿線國家借助體育文化交流,在交流互動中迸發(fā)出新的火花,進而更好地促進沿線國家不同文化間的多元融合。
文化自戕是一種對自我文化缺乏自信,進而導致自我文化缺乏內生動力的一種嚴重的非理性行為,究其根源在于自我文化與外來文化二者之間不斷沖突和碰撞,進而導致外來文化不斷占據主流地位,而傳統文化特點則逐步喪失的自我迷失現象。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舉世矚目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力強盛的背景下深刻影響了周邊其他文化,國人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始終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始終沒有中斷的文明。但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力日益衰落,西方列強不斷欺壓,在長期的受迫害、受欺負中國人開始深度懷疑、質疑、改造和拋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對自我文化的非理性“自戕”行為直接導致文化自信的羸弱,對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如此,其負面影響仍然持續(xù)至今。比如,武術這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了迎合西方競技理念而不斷進行競技化、體操化的改造,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反而在文化自戕中出現內涵失真的現象。文化自戕本質上而言是缺乏文化自信,在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中喪失傳統文化基石,導致跨文化傳播的內生動力不足。
一般而言,任何一種民族文化形態(tài)的符號、價值、功能和思維系統都是相對固定的,這些不同系統的協調運行,使得這一文化形態(tài)得以在相對的范圍內實現傳承,進而發(fā)展成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文化而屹立于世界各種不同文化之間。應該說,當兩種不同文化形態(tài)相互接觸時,必然都會以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為基礎對異文化進行選擇、識別與解讀。因此,當前要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順利傳播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甚至會發(fā)生各種碰撞和排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跨文化傳播效果?!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共涉及兩大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形態(tài)、資本主義形態(tài))、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四大文明(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上百種語言(漢語、日語、英語、俄語、阿語等),而且涉及多種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系統,這很可能致使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出現文化理解偏差和誤讀問題。[6]例如,以武術、太極拳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注重“精、氣、神”,許多絲路沿線國家人民卻對此難以理解,在遠離傳統文化場域的異國他鄉(xiāng)進行跨文化傳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或誤讀。
物態(tài)文化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物化產品,是可以具體感知的、觸知的、看得見的具有物質實體形態(tài)的文化事物,是文化系統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在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以項目、器材、服飾為代表的物態(tài)文化是跨文化傳播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和載體,同時也是較為常見的體育文化內容。由于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我國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振興與保護始終以武術為主,而沒有注重保存民族傳統體育的系統性。這就使得當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始終呈現以武術交流為主體、個別項目偶有參與的單一項目資源輸出局面。與此同時,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密切相關的器材、服飾、影像書籍等配套設備供應不足在一定程度不利于絲路沿線國家人民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7]例如,目前傳入北歐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龍舟、舞龍、舞獅相關的服飾、書籍、器材普遍缺乏,供應不足。應該說,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缺乏科學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致使傳播過程中出現交流項目單一、配套設施匱乏的不利局面,不利于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的國際影響力。
芝加哥大學教授哈羅德·拉斯韋爾強調傳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延續(xù)的內在動力之一,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必須依靠傳播才可以實現發(fā)展和傳承。我們借助“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契機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跨文化傳播,主要目的在于將優(yōu)勢的體育文化內容和范式輸出到絲路沿線國家,使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消除文化誤解與疑惑,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必須要離開其固有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慣常的傳播方式也隨之失去作用,這就需要借助大眾傳播工具來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但是,在國際傳播語境中歷來都是西方媒體掌握傳播話語權,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難以突破西方傳媒的包圍圈,難以將文化內涵通過傳媒工具向絲路沿線國家受眾傳播。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傳媒行業(yè)長期以來在傳播話語方式上仍然習慣于“官方喉舌”,缺少深入研究傳播目標群體的接受習慣和興趣喜好,不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眾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xù)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參與文明對話,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們必須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確立傳播價值坐標,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源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得以保護和傳承。這一價值坐標應是:基于國際視角,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基于國家戰(zhàn)略視角,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動力和支撐;基于文化視角,傳播和發(fā)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8]當前,西方體育仍然把控著全球體育話語權,其影響無處不在。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增強文化自覺意識,不能以文化自卑、臣服的姿態(tài)對待西方體育文化,更不能以文化自戕、自我閹割的方式來對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和自信,防止出現對自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卑自棄”現象。同理,加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并非要將文化強加于人,而是通過跨文化傳播來加強“一帶一路”沿線不同體育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繁榮,喚醒民族記憶和歷史記憶,增強情感共鳴,進而為實現“民心相通”戰(zhàn)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時,傳播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應精心篩選和創(chuàng)造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傳播受眾審美需求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使更多的當地民眾從內心增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和接受程度,進而順利實現預期的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目標。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僅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且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因此,我們應在熟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歷史脈絡的基礎之上,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建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內容體系。首先,應積極建構完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系。我國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僅國家級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103項[9]。對此,我們應積極挖掘、保護、搶救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積極申報各級非遺項目,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有效傳承,進而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培育成熟,在此基礎上再跨文化傳播到絲路沿線國家,從而有效解決當前跨文化傳播資源輸出不足的問題。在增加資源供給的基礎上,還應加大配套設施的開發(fā)力度,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跨文化傳播提供必要的器械、服裝等物質產品。當然,在輸出配套設施時應充分尊重輸入地文化,尤其是服裝服飾設計必須考慮輸入地居民的穿戴習慣,進而使當地居民更加容易接受。其次,我們應精心選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內容,應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研究力度,針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輸出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而使其為當地民眾所喜愛,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例如,五祖拳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福建先人漂洋過海,流傳至東南亞各國,成為東南亞閩南華人華僑維系鄉(xiāng)情的文化紐帶。因此,在東南亞國家以五祖拳為重點進行跨文化傳播,勢必會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應該說,只有建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內容體系,并且針對不同國家、地區(qū)輸出不同的項目,才可以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得以百花齊放,產生文化交流涌出效應。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增強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輻射力與影響力,僅僅依托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遠遠不夠,還需切合的傳播載體和柔性的傳播技巧。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進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不斷在傳統跨文化傳播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有效提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水平。一方面,應合理借助網絡媒介推動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應在傳統跨文化傳播方式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臉書(Facebook)、微博(weibo)、抖音海外版(Tik Tok)和推特(Twitter)等新媒體平臺著力推進跨文化傳播,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以抖音海外版(Tik Tok)為例,截至2019年8月,在App Store上下載量已超過臉書(Facebook)和照片墻(Instagram),排名第一,僅在印度已經擁有 2 億用戶,且依然保持增長[10]。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借助抖音海外版(Tik Tok),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用戶的興趣愛好,精準推薦其感興趣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其次,我們應構建一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數據庫。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采集、整理并數字化,建立“一帶一路”體育文化交流數據庫,并且配上相應的文字翻譯,進而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民眾方便快捷地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從而更好地開展跨文化傳播。最后,著力優(yōu)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技巧。應在堅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基礎之上,深入研究絲路沿線國家傳播受眾的審美取向,不斷創(chuàng)新跨文化傳播方式,使他們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傾聽、感知和認識中國。例如,我們可以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線上用戶觀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研判,進而不斷變革和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不斷提升用戶,更好地開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跨文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11]自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啟“古代絲綢之路”起,“絲綢之路”不僅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國際性貿易通道,更是不同文明之間開展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窗口。“一帶一路”倡議重提“絲綢之路”,是對文化平等交流、包容互鑒“古代絲路精神”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交流融合是推進民心相融、相知、相通的金鑰匙,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歷史契機,建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交流機制,從而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效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帶一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術交流機制?!耙粠б宦贰背h背景下相關主管部門應重視推進相關研究中心、智庫的建設,使中國和沿線國家體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主題研討、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等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傳統體育文化交流與碰撞,并且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第二,與絲路沿線各國合力打造“一帶一路”民族傳統體育賽事。體育賽事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時也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耙粠б宦贰泵褡鍌鹘y體育賽事應嚴格遵循國際化、專業(yè)化、市場化的要求,形成常態(tài)化,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借助賽事加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例如,“一帶一路”國際龍舟節(jié)在立陶宛舉行,共有來自中國、立陶宛、德國、拉脫維亞和波蘭的13支龍舟隊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展開角逐。第三,開展“一帶一路”體育人才國際共建培養(yǎng)機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需要得到更多專業(yè)人才的支撐,應堅持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并重,同時和沿線國家的體育大學共同探索國際共建培養(yǎng)機制,以便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更好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
綜上所述,體育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點的體育文化形態(tài),其無需特定翻譯就可以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特殊溝通方式,進而成為沿線地區(qū)人民“民心相通”的最佳媒介,從而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開展深層次合作奠定扎實的社會根基。面對“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契機,應樹立前瞻性的戰(zhàn)略眼光,在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不斷加強其在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跨文化傳播力度,以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更好地服務和支持“一帶一路”倡議。